中國人的歷史都在吃中之——煮|殷地安書院

文 | 方恨少


現在人類烹調食物的方式,可以歸類為四種:烤、炒、煮和蒸。

除了烤、炒、煮和蒸外,像燴、煎、炸、煲、熬、煨等做法,可以看做是這四類的延伸。

從字形上看,烤和炒與火有關,煮和蒸與水有關。

國人對“煮“是最熟悉的。

對於南方人來,他們認為北方的主食是面,自己的主食是飯。

對於北方人來,他們認為自己的主食是面,南方的主食是米。而飯呢,既包括麵食,也包括米飯。除了零食外,擺在飯桌上的可吃的都是“飯”。

對於國人司空見慣的這些主食,主要是用“煮”的方法做出來。當然了,米飯也可以“蒸”出來,但生活中還是煮的比較多。北方主食中的饅頭等麵食,也是“蒸”出來的。後面再談“蒸”這種烹飪方式。

“煮”是中國一種非常古老的烹飪的方式。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炒菜,出現的非常晚,在宋朝才開始普及。

稻、黍、稷、麥、菽,被稱為五穀。在先秦時期,我們的先人在吃這些食物時,都是煮著吃的。大米、小米煮著吃,現在我們還這樣吃。但小麥和黃豆煮著吃,就不是那麼可人的了。

小麥被煮著吃,叫麥飯。現在還有人這樣吃,小麥輕微地脫皮,叫麥仁。但很少見了。

先秦時期,別的食物也大多是煮著吃。青銅器——鼎——最初就是煮器。我們先人那時也很少吃肉。生活中少見的肉,也是被煮成肉糜,大家分著吃。

西晉時,一次全國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晉惠帝知道後,說“何不食肉糜?”肉糜,就像現在的肉粥。

國人的食物中,植物蛋白較多,葉、莖、漿果,都不適合烤,而適合煮。

小麥被磨成麵粉,已經是秦漢之際。

石磨最早起源於中東。

有了石磨,小麥才能磨成麵粉,才能被做成各式各樣,品種繁多的麵食,如麵條系列,和饅頭/包子系列。

豆子是很難吃的。傳統認為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這個時間點,也應該是和石磨的推廣有關係。

有了石磨,黃豆就能被做成多樣的豆製品:豆腐、豆漿、豆汁、豆皮、豆乾等等了。

狩獵遊牧民族較多用燒烤,而農耕生活者多用蒸煮。

從營養的角度出發,小麥最適合做成的食物時是麵包,因為小麥中的麩質含量遠遠高於其他穀物。

但在中國,在種植小麥時,陶器、青銅器都已相當成熟,而這時石磨還沒有推廣,在先秦上千年的時間裡,只能將麥粒煮熟或蒸熟了吃。以至於石磨出現後,也沒有馬上接受麵包、餅和饢等這些烤制食物。

這就是“路徑依賴”。

但錯過也不是遺憾,後者我們的生活中就不會有上千種的麵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