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洛陽最後一次做「國都」(下)

在淞滬會戰激戰之時,1932年1月29日,國民政府宣佈了遷都洛陽的決定。1000多名政府要員在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帶領下,乘火車趕赴洛陽。

1932年1月30日,國民政府在《中央日報》上發表了《國民政府移駐洛陽辦公宣言》。

2月1日,國民政府將所有印信和卷宗也送到了洛陽,黨國要員們可以在洛陽正式上班了。

1932年,洛陽最後一次做“國都”(下)

日本畫報上關於國民政府遷都洛陽的報道

但是,在北宋以後,洛陽再也沒有做過都城了。在明清時代,河南的省會都是開封。即使是民國時期,在河南省洛陽也不是最省會啊。

當時洛陽已叫洛陽縣,城區就是老城區一塊,面積四五平方公里,人口8萬多。城郭小,人口少,大量的國民政府人員的到來,辦公和居住的地方都非常短缺。

1932年,洛陽最後一次做“國都”(下)

1913年洛陽城鳥瞰

幸好袁世凱、吳佩孚、馮玉祥等之前在洛陽的經營和開發,洛陽修有兵營,通了鐵路,建了機場。洛陽尚有一席現代化的氣息。

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遷洛後,各機關因陋就簡,分駐在當時洛陽的西工及城關各處。

有的部門,乾脆在火車上辦公。火車就行駛在隴海線上,可以隨時移動到洛陽、鄭州或開封。

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1932年3月1日至6日,在洛陽西工中央黨部召開了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會議通過了《確定行都和陪都地點案》,決定以西安為陪都,定名為西京,以洛陽為行都。

4月7日至12日,在西工原吳佩孚廣寒宮召開了“國難會議”。這次會議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出面召集各民主黨派、各地區、各行業人士共商國是的會議,會議最後通過的《國難會議宣言》,對於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和國民黨制定長期抗戰政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1932年,洛陽最後一次做“國都”(下)

洛陽鼓樓

但淞滬會戰很快結束。

1932年5月5日,中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國民政府以對日妥協換取了暫時的和平,日軍對南京的威脅也暫時解除。於是,5月30日,蔣介石率黨、政、軍大員返回首都南京,11月29日,國民政府發佈《自洛陽還都南京令》,12月1日,中央黨部、國民政府及各院部會正式遷回南京,並舉行了還都典禮。

至此,九朝古都洛陽曆時十個月的行都使命便告結束。

如果國民政府這次遷都洛陽,沒有再遷回南京,後面的歷史還會改寫嗎?五年後,“七七”事變發生後,全面的抗爭戰爭爆發後,日軍進攻華北,國民政府能守住中原和洛陽嗎?

如果守不住中原,再次遷都必是西安、蘭州一線。國民政府能守住黃河和潼關一下線,不讓日軍繼續西進嗎?

全面抵抗日本,八年或十三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再回遷洛陽,直接經營華北和中原,黃淮和中原還能失去嗎?

但歷史無法假設。

因為國民政府的財政和金融中心在上海和長江一帶,決定了不肯放棄富庶的江南。

南京,在這座城市定都的朝代或王國,都是偏於一隅。成了歷史上無法被打破的魔咒,即使朱元璋以南京為基礎,滅了元朝,建立明朝。但他去世後,他的兒子朱棣就“逆襲”,隨後把都城遷到北京。

難道真的是秦始皇用秦淮河破了這座城市的龍脈?

而洛陽,也因這次短暫的行都經歷,隨後也獲得了民國政府大量的支持和發展,算是作為一種補償吧。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