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那些年》婚礼上一群人抢着亲吻新郎 新娘在旁边流泪

忆《那些年》婚礼上一群人抢着亲吻新郎 新娘在旁边流泪

班里有一位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好而且长相好性格也特好的女孩,追她的人一大把,有骑着单车耍帅的,有变着魔术的,有学识渊博想要通过内涵取胜的……

而她喜欢的偏偏是班里那位不爱读书,调皮捣蛋,讲话又很幼稚,整天说她只会读书,却会在英语老师突击时把英语书默默递过来当替罪羊,然后自己举着凳子跳一百圈的那个男孩。

因为男孩学习成绩较差,成为了女孩的前桌,于是女孩开始用她自己的方式帮男孩补习功课。白衬衫背后被戳出的蓝色点点变成了初恋最甜的印记。

忆《那些年》婚礼上一群人抢着亲吻新郎 新娘在旁边流泪

为了和女孩打无聊的小赌,男孩选择努力做题,为了能和女孩一起读书,男孩选择晚上留校。两个青春悸动的心互相体贴,想要暧昧却又无言羞涩。

一帮人坐在天台上诉说诗和远方的时候,男孩说想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要这世界因为我的存在有一点点不一样,而这世界,是女孩的心。

女孩已经写好了“在一起”的答案,因为男孩害怕被拒绝,所以始终没有表白,于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地震那晚,男孩拿着没有讯号的手机跑了好远,听到女孩声音的时候他说:“你可是我追了N年的女生诶,如果你没了,我要跟谁一起回忆我们的故事?”,“女孩说“谢谢你,喜欢过我”,男孩说“我也很喜欢,当年喜欢你的自己。”

那时的两人,已经再也回不去了,可能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他们是在一起的吧!

2005年的台北,那一天终究还是如期而至。一起喜欢过女孩的那些男孩们,打起了领带,穿上了超正式的西装,打趣着说要去女孩的婚礼上绊倒新郎。

席间,男孩说:“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女孩的时候,要真心祝福他们永远幸福快乐,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像我们这种背后放箭的,才是真爱。”

然而,当女孩挽着丈夫的肩膀,在红地毯上缓缓地走过,洋溢着一脸甜蜜幸福时,男孩对自己说:“我错了——原来,当你真的非常喜欢一个女孩,当她有人疼,有人爱,你会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

最后的最后,男孩们闹着要吻新娘,新郎说没问题,但想要怎么吻新娘就要先怎么吻我。就在所有人表达着不满,吐槽新郎小心眼的时候,男孩一个箭步冲上去吻住了新郎的嘴。

忆《那些年》婚礼上一群人抢着亲吻新郎 新娘在旁边流泪

拥吻一直持续了很久,穿插着那些年嬉笑打闹的回忆——她为他扎起的马尾;他为她剃的光头;他和他的那些兄弟们整人时女孩微笑的脸庞;他举办格斗比赛弄的满身是伤时女孩气愤的眼睛和他懊恼的泪水;她说“柯景腾,你真的很幼稚”时微怒的侧颜;他们一起光着脚丫坐在堤坝畅想未来的烈日炎夏;一起放飞孔明灯的这头男孩说:“可以不要告诉我答案吗?请让我继续喜欢你”,而另一头,女孩在灯上写下:“好,在一起”。

然而,都变成记忆里的故事。男孩离开了新郎的唇,拥吻结束,他的兄弟们前仆后继的冲上去争着继续,女孩站在不远处,红了眼眶。

男孩始终没有亲吻女孩,他说:“那我就继续幼稚下去咯”,对面的女孩说:“一定要哦。”

最后镜头定格在餐桌上的红包--新婚快乐,我的青春。

一个并不是很特别的故事,甚至要说它有点平淡也不为过。但就是这么一段平淡无奇的故事,让每个人想起了自己十七岁那年的夏天,然后嘴角上扬的狠狠的想念了一把当时的故事里的人和那个青春里的自己。

我想,看完电影会感动的人,一定是因为想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某些画面某个人吧。

某天夜里和某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说一些言不及义的无聊对白,看见身后的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差一点点就要碰到一起。

课间的时候,还在抓着笔疯狂补着来不及写完的功课,一抬头某人一脸不经意的经过,有时还可恨的补一个嘲笑的鬼脸。亦或是被雨淋湿的雨天,某人嫌弃地说连伞都不带真是笨蛋然后把外套不由分说地扔到了身上,满头满脸突然都被这某人的气息笼罩起来的感觉。

或许是想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个沈佳宜,想起她笑起来弯弯的眼睛,想起她望着窗外发呆时的脸庞和在舞台上散发的独特魅力……

或许是想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个柯景腾,想起他篮球场上投篮的帅气身影;想起他通过借橡皮搭讪时的窘迫和课堂上被老师提问时挠着后脑勺的样子……

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也都有对青春时代满满的回忆。

我们会在大雨里义无反顾的骑车回家;会搞恶作剧被老师罚站;会在篮球场上PK较劲;会在心仪的女孩宿舍楼下大喊我喜欢你;会和兄弟在网吧里打最喜欢的游戏;会在失恋时一蹶不振……

我们都在青春的当下,期待快快长大,又在长大的当下,感动自己的青春。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它几乎能让每个人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完全融入到电影里人物的情感,让你回忆起那些年,那些记忆里的时光,

在脑海中回放曾经的点点滴滴,有一瞬间的冲动想要回到过去,跌入一场关于青春的梦里,再醒来,恍然隔世。

虽然我们已经长大,但总有人走在正青春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