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以愛之名綁架孩子:家長意識不到這點,孩子會越來越疏遠你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好的教育,是父母選擇守望,懂得適時放手,給孩子獨立、自由;若對孩子處處操縱、把控,孩子的心只會離你越來越遠。

親子關係像一杯沙漏,你抓的越緊,漏的越多。

——睿媽

1

別再以愛之名綁架孩子:家長意識不到這點,孩子會越來越疏遠你

朋友琪琪離婚了,這段被其父母寄予厚望的婚姻僅僅維持了8個月。

大學畢業後,琪琪為了自己的設計夢留在了北京。北漂第5年,29歲的她被父母軟磨硬泡,拉回了家鄉,山東的一座三線小城。

回來後,父母立即為女兒安排了一場相親。男方的父母是琪琪爸媽朋友的生意夥伴,家裡開服裝廠,男方大學畢業後一直跟著父母做生意。

別再以愛之名綁架孩子:家長意識不到這點,孩子會越來越疏遠你

見面後,男方被琪琪的漂亮、優雅深深吸引,對琪琪展開熱烈追求。

男方家境好,長相也帥氣,但琪琪發現兩人共同語言不多,總感覺缺少點什麼。

在北京打拼的那段時光,琪琪曾有過一段戀情,兩人是同行,有共同的愛好,交流設計靈感時,雙方眼裡閃著光,在一塊有聊不完的話題。

男孩個頭不高,但看著很精神,他老家在江西的一座小縣城,父母是縣城裡普通的職工。有一年過年,琪琪還把男友帶回了家。

不料父母沒看上這個男孩,強烈反對兩人在一塊。“你要再跟他交往,就別認我這個媽了。”媽媽撂下話。

在父母強烈反對下,琪琪最終忍痛放棄了這段感情。

這次回來相親,父母非常看好男方,見琪琪有些猶疑,母親又發話了:“馬上30歲的人了,別再挑來挑去的,我和你爸替你看好的,還能苦了你!”

父母苦苦規勸,加上男方無微不至寒虛問暖,琪琪最終放下遲疑,戴上了婚戒。

不料,婚後沒多久,男方性情大變,整天不著家,常和朋友在一塊廝混,對琪琪也是熱情大減,不聞不問。

2

不想這麼早就過起同床異夢的生活,琪琪想著結束這段婚姻。“男的是玩心重了點,話說回來,哪個男的不這樣,沒必要較真,忍忍就過去了”母親又發話了。

聽母親這麼說,琪琪沒再說什麼。

不曾想,選擇了隱忍的琪琪迎來的卻是更大的風暴。

有一次,見丈夫深夜才回家,她說了丈夫兩句,沒想到喝得伶仃大醉的丈夫動手打了她。

別再以愛之名綁架孩子:家長意識不到這點,孩子會越來越疏遠你

琪琪忍無可忍,下定決心要離婚。

見琪琪態度堅決,母親又使出殺手鐧,“我們都是為你好,你卻這麼不珍惜,這婚不能離,你要是離了,就別認我這個媽了!”

受了委屈,不僅沒有得到安慰,還被要求委曲求全,琪琪徹底寒了心。

“不認就不認,以後你們也沒有我這個女兒了!”琪琪哭得撕心裂肺,對母親說完便轉身離去。

後來,琪琪離了婚,獨自回了北京,她和父母的關係也進入冰點。

琪琪對最好的閨蜜哭訴,她最難過的不是經歷了一段噩夢般的婚姻,而是父母對自己無處不在的操縱:

“他們從來都沒尊重過我的選擇!一直打著‘為我好’的名義讓我妥協,去迎合他們的意願!”

3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

“選這個專業,這個專業好找工作,我是為你好,不聽我的你會後悔的;在外面瞎折騰什麼,家裡多好啊,回來我們給你找地方上班,都是為你好;你這個對象不行,沒車沒房怎麼養家,都是為你好,趕緊分了吧……”

父母打著為你好的名義,橫加干涉孩子的人生,要求孩子不斷犧牲,來滿足他們的期望。

而他們卻很少能意識到,這樣會帶給孩子多大的傷害。

別再以愛之名綁架孩子:家長意識不到這點,孩子會越來越疏遠你

北大留美博士王猛(化名)12年不回家的事例給多少父母敲下警鐘!

王猛曾在“控訴”父母的萬字長文中提到:

“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小學一二年級的時,有次班裡搞文藝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但母親不由分說地讓我穿長褲。從小到大穿衣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辦。”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

王猛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他說,父母的“肆意操控”,過度關愛以及缺乏親情,讓他的心理處於長期壓抑狀態。

有多少父母真的理解自己的孩子想要做什麼,喜歡什麼?

父母所謂的“為你好”只是他們所自以為的“好”,並不一定真的適合自己的孩子。往往這種“為你好”還是帶有強迫性質的,慢慢就變成了“不這樣你就不會好”。孩子處於無奈,往往又會屈從於父母的意見。

父母高興了,孩子卻難受了。面對著自己不喜歡的選擇,孩子不會心甘情願,時間久了,心理壓抑的他們只會越來越疏遠父母。

4

非常欣賞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中的一段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別再以愛之名綁架孩子:家長意識不到這點,孩子會越來越疏遠你

這段看似非常感性的話卻蘊藏著很大的哲理,好的教育,是父母選擇守望,懂得適時放手,給孩子獨立、自由。

所謂守望,不是無條件的縱容,而是在一定的空間之內允許孩子自由地成長,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他們勇敢地去追逐夢想,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

作家汪曾祺在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提到了父親和他的相處之道:

他父親是個很隨和的人,對待子女,從無疾言厲色,對他的學業關心,但不強求。

他十七歲初戀,在家寫情書,父親在一旁瞎出主意。他十幾歲就學會了抽菸喝酒。父親喝酒,給他也倒一杯。抽菸,一次抽出兩根,父親一根他一根。

父子關係其樂融融,一家人和和睦睦,兒子成長為一名知名大作家,也算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

做父親的與兒女處成兄弟一般的關係,是親子關係的一種的境界。

別再以愛之名綁架孩子:家長意識不到這點,孩子會越來越疏遠你

這篇文章的可貴之處在於,它給天下父母提供了一種良好的借鑑,讓家長們思考如何與孩子相處,什麼樣的教育才真正適合孩子。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許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卻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續。

好的教育,是父母懂得適時放手,給孩子獨立、自由;若對孩子處處操縱、把控,孩子的心只會離你越來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