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姑娘,才有資格性冷淡

優秀的姑娘,才有資格性冷淡

有一種單身的姑娘,她們工作認真,經濟獨立,見過世面,小日子過得滋潤。 這樣的姑娘,對婚姻往往有一種“性冷淡”的態度。她們對愛情理智,不著急結婚,不為人生進度落後他人而焦慮。她們努力賺錢,過得體面,為的是給自己尋求更好的生活。 即使到了適婚年齡,著急的父母來催婚,她們也能用實際行動讓父母相信,自己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 “只有把自己過成了錦繡年華,結婚才是錦上添花,有更好,沒有也無妨。”

人一到25歲,催婚就是免不了的話題。如果你快30歲了,催婚會像催命符一樣纏著你。

每個被逼婚的人,都很討厭父母對自己的感情指手畫腳。尤其對混跡於相親角的父母,觀念上無法認同,覺得他們講房子、講工作、講年齡、講長相,就是不講感情。

我們的父母真的全是這樣嗎?

前段時間,看了《透明人》的一段採訪,主題是“相親角的父母並不是妖怪”。

說起相親角里的大爺大媽,總會想起他們語出驚人:

“我兒子才33,不考慮沒北京戶口的姑娘,有戶口,殘疾也行。”

“這女的,一定要是處。”

優秀的姑娘,才有資格性冷淡

彷彿我們的爸爸媽媽一到了相親角,就喪失思想成了怪物,都等著把自己的孩子往火坑裡推。

主持人姜思達,和一位幫女兒找對象的阿姨聊天,她是這麼說的:

“房子啊、年齡啊,這些東西跟愛情關係不是很大。我們已經活到這個年紀了,已經深深地體會,兩個人的思想境界、品味、意識形態的匹配度,這才是對生活的幸福程度最有意義的。

“人一輩子就3萬多天,你難道認為她快樂不重要嗎?開心不重要嗎?結婚只是我認為的圓滿,她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圓滿,那我就給一點空間她。”

我們的爸媽並非不明白事理。總把逼婚的父母妖魔化,這公平嗎?

01

是父母吃飽了撐的,還是你太不省心

林阿姨的兒子阿陸是家裡的獨子。上班嫌累,跳槽之後就不找工作了。林阿姨靠拉關係,好說歹說才給他在親戚店裡,安排了個清閒的職位。

事兒少工資也少,阿陸的錢只夠自己花銷。平時閒著他就愛打遊戲買裝備,雖然不需要給家用,但也沒存下什麼錢。

阿陸上班懶散,週末只愛宅在家裡上網。眼看兒子快31歲了,還沒談戀愛。林阿姨催著他去相親,他從來都不肯去。

廣州30多度的大熱天,林阿姨不在家吹空調,天天跑到天河公園的相親角,一個一個地幫兒子看對象的簡歷。

回到家,林阿姨邊擦著汗邊說,有個女生條件不錯,對方媽媽也有意願,讓兒子抓緊時間跟女孩聊聊天。

阿陸盯著電腦屏幕,頭也不抬:“媽,你老是要我相親,煩不煩啊。”

“你看看自己,天天遊手好閒的,你要是有本事,長進一點,你媽我也不想管你。”

既然你混得不好,我就只能“為你好”。

孩子不夠獨立,不夠強大,在上一輩人看來,就需要用婚姻把你的價值和責任感提升上去。很多時候,不是父母想管你,而是你太讓人操心。


有人說,“逼婚只是一個表象,父母焦慮的不是你婚不婚,而是你有沒有能力過好這一生。”

02

你不能今天要自由,明天伸手要錢


很多已不再年輕的成年人抱怨,自己二十七八歲了,為什麼父母還是像小學生一樣管我。說出這些話的人,大部分都是沒有實現經濟獨立。

黎斌家境不錯,在國內唸完大學後,家人送他去美國留學讀研。黎斌說,美國的學生都流行間隔年,開學之前要來一次長途旅遊,這叫體驗生活。

於是,他拿著父母的錢,和朋友去了好幾個國家,該玩的玩,該花的花。一年之後才回到學校上課。

畢業之後,他在美國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就在餐廳咖啡館做兼職,加上家裡給的零花錢,倒也活得自在。

父母想念兒子,唸叨著要他回來。黎斌覺得自己在美國也混不出樣子,乾脆回國。

回來還沒到一個月,黎斌就受不了了。他常常跟朋友去酒吧,吐槽自己被父母逼著,不是找工作就是相親。天天被人管,生活沒有自由,過得一點也不爽。

當一切經濟來源都來自於父母,你的生活就失去了話語權。

高曉松在考大學的時候,父母想他念清華,高曉松不肯,偏要念浙大。父母說:

“我們沒有強迫你一定要讀清華或是幹嘛,我們只是讓你選一條道路。如果你喜歡東方道路,你讀清華,我們一直供你讀到博士,一切為你安排好。

如果你選西方那條路,我們沒意見,你自己去選大學,自己打工養活自己。”

一個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不能要自由的時候,把西方那套拿出來;要錢的時候,把東方那套拿出來。

人人都愛自由,但自由是有代價的。你說父母強勢,把你當作小孩,那是因為在他們面前,你表現得就不像個成年人。

優秀的姑娘,才有資格性冷淡

03

生活得夠滋潤,父母也管不了你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曉曉,單身,今年35歲,做的是外貿生意。奮鬥了10年,終於賺到人生第一桶金。一個人在市中心買了180平米的房子。

房子三房兩廳,她只保留一間臥室,其餘兩間房被改成了寬大的衣帽間和私人影院。曉曉媽急了,你得留個兒童房啊,萬一以後結了婚生了小孩怎麼辦?

曉曉說不,我自己花錢買的房子,就要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要求來。

她捨得給自己花錢,也捨得為家人花錢。放假的時候,曉曉帶媽媽出國旅遊。兩母女坐著郵輪,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走到瑞士的巴塞爾。

曉曉媽感慨說,這麼好的風景,媽這輩子也沒看過,現在靠女兒帶我出來見世面咯。

旅遊回來,老牌友約曉曉媽搓麻將。打著打著,老姐妹說,“哎,這曉曉拍拖了沒有,都老大不小,要抓緊了!”

曉曉媽洗著牌,把手上的鑽石手鍊來回晃在所有人眼前,“哎呦,我也煩惱啊,不知道我女兒是怎麼想的,老是買東西給我,你看,上回買了戒指,這次又給我買手鍊。家裡一堆首飾,多得都戴不過來了。”

只有經濟獨立,人才有底氣。

優秀的姑娘,才不需要婚姻來為她們的人生加持。

作家張佳瑋說,大多數父母對子女職業生涯的干涉程度,與子女的反饋成正比。一旦發現子女經濟自由而且路走得順暢,父母們也會願意給子女更大的自由,甚至幫忙。

對待婚姻亦是如此。父母操心你的感情,本質不在於你有沒有男朋友或老公,而是你有沒有依靠。

你財務自由,眼界開闊,小日子過得滋潤,父母即使想管,也管不了你。

04

不想被逼婚,先自己活得體面

有人說,這是一個年輕人說什麼都對的時代。微信、微博、知乎,無數的年輕人都在說,我有我的想法,為什麼父母就是不理解我。

爸,媽,我就是不婚,我就要丁克,我是同性戀,你能不能接受?

這永遠是一場又一場嚴肅的價值觀的爭論。你想辯贏父母,靠的不是耍嘴皮子,像孩子吵著要糖似的空喊著理解和尊重,而是自己切切實實活出體面。

邱晨,是《奇葩說》的辯手冠軍,文化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她的爸爸邱鴻瑋,67歲,是一位退休教師。當年女兒工作跳個槽,他都說,“跳得我心裡緊張。”

而現在邱晨問爸爸:“你是不是真的相信,即便不結婚,我也可以過得很好?”

看著女兒的成就,爸爸說“你暫時不結婚,或說你根本不打算結婚,我們相信,憑你的智商和情商,你肯定有你的原因。婚姻雖然是美好的,但人生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追求。“

我們不想被逼婚,就先看看自己,有沒有規劃好人生,用實力混出個樣子。

作家艾小羊說,“如果活得千瘡百孔,或者在父母面前,總把自己降維成任性的孩子,父母當然發愁著急,希望有個伴侶或者子女能催你上進,有個家庭能為你護航。

“只有把自己過成了錦繡年華,結婚才是錦上添花,有更好,沒有也無妨。”

05

怎麼讓父母相信,

你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

(1)自己的生活能夠自理。平時多跟父母分享生活的細節,比如把你住的房間收拾乾淨,再做個早餐或晚餐,然後拍照發給他們看。

讓他們知道你住得整潔安全,一個人也能好好吃飯。通過這些細節,他們心裡有底,知道你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也滿足了父母對你生活的掌控感。

(2)不在父母面前哭窮。生活裡遇到點大事兒,也不用打擾父母,伸手向他們要錢。每逢過節花點錢給父母買些禮物,偶爾有能力帶父母去周邊旅遊。讓他們看到你經濟的獨立。

(3)多談談值得父母對你驕傲和炫耀的話題,爭取成為別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不必是什麼了不起的成就,生活上的小事即可:

比如同事小王經常遲到,而你拿到全勤獎;隔壁小李的公司倒閉了,只能到處找工作,而你的公司好好的,平時還有福利。這樣潛移默化地對比,讓父母在跟親戚朋友聊天時也多些談資,緩解他們的社交壓力。

有多少年輕人,把單身當成了一種論調,他們既不脫單,也不脫貧。住在父母的房子裡,不給生活費,每天吃著父母做的飯菜,還嫌他們管得太多。

想要父母不催婚,就用自己的能力搭建一個體面的生活,你有了本錢有了底氣,過得開心而幸福,父母也無法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

單身無罪,但請你別拿單身,當作壓榨父母的藉口。



作者簡介:國館: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煉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國館2017重磅新書《快樂的人,都有溫潤的趣味》正火熱銷售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