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破曉
首先,讓我們來定義一下,什麼叫不願與人深交?如果說,深交意味著要和他人說心裡話,將自己的喜怒哀樂都盡情表露出來,那麼現代人確實越來越多地不願與他人深交。
變幻莫測、壓力倍增的現代社會使得人必須花更多的心力來應對生活,能留給自己的時間都不多,更遑論花大量的精力與心思來關注他人。
但與此同時,人內心的渴望卻還和以前一樣,只有我們被認真傾聽、用心理解之時,我們的心扉才會向他人敞開,表達真實情緒時才不會恐懼難安。
因此,對一個不願與他人深交的人來說,他這麼做或是出於無奈——其實他也想與人促膝長談,說到意動處讓淚水肆意流淌,將情緒盡情宣洩,但知己難尋、機緣難得,哪怕有可以掏心掏肺的朋友,卻很難找到一訴衷腸的機會,於是只能將那些心裡話一直默默埋在心裡。
或者,他這麼做是出於失望,因為在過往的經驗中沒有被恰如自己心意地對待,他漸漸認定,向他人敞開心扉是件弊大於利的事。與其說出來得不到理解甚至還會招人評判內心受挫,不如自己一人默默消化處理這些胸中塊壘。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與生活及他人相處的方式,甚至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因此,不要隨意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
就算是“不願與人深交”,又怎樣?如果現在我們就是會在社交中感到受挫,那麼不必非得逼著自己去這麼做。
我一直相信:命運絕不會讓我們的生活一成不變,而人性也一直都擁有著催人向上、促人成長的力量。現在不代表永遠,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上學的時候,班裡經常有獨來獨往的人,從不與外人多說話;
上班以後,也有沉默、木訥的同事,大家高談闊論的時候,他只是自顧忙他的,偶爾微微一笑,不發表任何意見。
他們以一種拒人以千里之外的形象,讓大家覺得這些人很高冷。
這種不願與人深交,是種什麼心理呢?
首先,是自卑心理。
這種人通常性格孤僻,不善言談。可能他們從小生活在一個不太溫暖的家庭,或者他本身長相、身高上有什麼讓他不自信的地方。
所以他不願意讓別人注意到自己,以減少人們無意中談到相關話題時對自己的傷害。
還有一種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就是,從小在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中長大,比如我,小時候跟著姥姥長大,當時周邊沒有小孩子一起玩,自己上學以後,不知道怎麼跟家人以外的人相處。更說不上深交。
再者,就是自我保護心理。
聽到過一個同事講過她的一件事。她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很要好的室友。她們兩個無話不談。我這個同事就把自己的一些隱私告訴了那個室友。
沒想到,不久,她的事鬧得全班都知道了。
因為她沒跟除那個室友以外的任何一個人說過那件事。自那次,她傷了心,選擇不再相信任何人,更不會與人深交。
她彷彿在自己心裡建造了一所小屋,把自己封閉起來,她的知心話從不與外人傾訴,別人也不會再傷及到她。
這種狀態形成的不願與人深交,是真的挺可憐的。
還有,就是一種有城府的表現。
一個前同事,他平時就是不跟任何人深交,可是他從原來當老師、校長,到機關秘書,後來提副科、正科、副處……現在40歲剛出頭,就成了一名副市長。
他把用來與人交往的時間,都用在了提升自己的領導藝術上,看書、鍛鍊,琢磨手頭的工作,謀劃將來職業發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也正是由於他跟任何人都不深交,當領導以後,更讓下屬覺得他對人對事沒有親疏遠近之分,更容易讓人生出敬畏。這或許也是他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還有,就是想深交,但是忙,沒時間。
一些過於敬業的人,尤其是工作之外,還要做一些兼職,沒有機會與人深交。他們總是匆匆忙忙地來,匆匆忙忙地走。
無暇顧及人際交往,給人的印象是不好溝通,所以慢慢,就給人形成一種不願意與人深交的印象。
不願意與人深交,並不一定是壞事。
只要不違背法律,不違背道德和公序良俗,怎麼樣活著舒服就怎麼來吧。
可以繼續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沒有必要因為迎合別人改變什麼。取悅別人,不如取悅自己。
如此,最好。
荒海拾書
一個人不願與人深交,可能與他的依戀類型有關。
心理學家們認為,我們小時候與照顧者(對很多人來說,是媽媽)的關係,影響著我們成年之後和他人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們還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致分成4種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會有不同表現:
1. 安全型,這類人能夠很好地與人親近、信任他人,在關係中感到安全;
2. 痴迷型,這類人通常非常依賴另一半/朋友,需要對方給自己很多承諾。也常常會過度擔心自己會失去對方,也害怕當自己需要的時候,對方不在身邊或不能及時回應;
3. 疏離型,這類人很少和別人表露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別人依賴自己或者向自己尋求安慰。通常,在別人眼中,這類人是難以親近的,不和人深交的。
4. 恐懼型,這類人一方面總是擔心被對方拋棄、被拒絕,但另一方面卻在感到這種焦慮和不安的時候,不是直接表達而是變得疏遠和冷漠。而這在別人看來,也會是一種“不和人深交”的樣子。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和別人深交,如果你發現自己可能屬於恐懼型或疏離型,並且這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困擾,那麼,你不妨這麼做:
試著去找一個安全型的、你可以信任的伴侶或朋友,和他建立起長期穩定的關係。一個能夠讀懂你的需要、用成熟的方式對待你的人,也能夠幫助你讀懂自己和改變自己。
不過,對於恐懼型或疏離型的人來說,安全型的人也許會在一開始接觸時讓你覺得“很無聊”,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有所改變,那麼第一步也許就是忍受這種無聊感,給對方和自己更多接觸的時間和機會。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學會對對方負責,給予對方信任,適當地依賴彼此,而不是追求看似獨立的虛假的自給自足感。
給自己機會去獲得與他人之間的那種可以相互信任和依靠的鏈接吧。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3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關注KnowYourself 微信公眾號,可預約國內最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知我心理學
孫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服務於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回覆:“微課堂”,送華大心理精品微課。華大心理陪你助人自助!
我的朋友小G曾經跟我抱怨過她的一個朋友,她說TA會參加他們的聚會,也經常參與他們的戶外活動,但是卻總是讓人覺得無法走近,似乎你跟TA之間永遠有著一堵無形的牆,無法突破。我想,不願與人深交的TA可能有著自己特別的原因,我僅從下面的角度去幫小G理解TA,也供您參考。
自我空間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總是需要和別人交往,並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但是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個人空間位置和安全的人際距離。心理學家發現,任何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雖然這個自我空間因人而異,因時空情境而變,但TA走到哪裡,也會將這個自我空間帶到哪裡,彷彿自帶著一個“氣泡”,這個無形的“氣泡”就是TA的心理保護層。而且一個人的自我空間只允許已經在心理上建立起了安全感,情感上已經接納的人來分享。
當我們被擋在“氣泡”外面的時候,這就是我們通常感受到的“你跟TA之間隔著一堵無形的牆”。
關於人際距離,還可從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的闡釋來理解。他將人與人的空間距離分為四類,分別是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親密距離自然是最近的,公共距離是最遠的距離,每種距離又有遠近範圍之分。在這其中呢,每個人的親密距離和個人距離是不一樣的。如果小G舒適的個人距離屬於比較近的範圍,如0.45米,而TA舒適的個人距離屬於比較遠的範圍,如1.22米,這也會造成小G總是感覺TA無法靠近,因為TA帶的“氣泡”比較大呀。
想象一下:就好像有的人帶著一個大“氣泡”,有的人“氣泡”範圍小一點;有的人的“氣泡”膜很薄,碰到合適的人就融化了,而有的人的“氣泡”壁很厚,還只開一個隱蔽的小門,需要你耐心去尋找到開啟“氣泡”的小門。
自我表露
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是需要投入情感的。情感投入的多少,以及自我表露的深度和範圍都會隨著關係的發展呈現不一樣的角度和變化。通常對於熟人和親密朋友,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廣度會增加。當我們想要知道別人對我們有多信任,多接納,只需要瞭解別人對我們的自我表露的深度如何,這也是我們判斷是否“深交”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心理學家奧爾特曼和泰勒經過長期研究認為,情感及交往的由淺入深,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形成,一般需要經過
四個階段:交往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穩定交往。交往越深,自我表露也更為廣泛和深刻。可是同時,關係越親密,越長久,自我表露越深刻,關係破裂時所引起的痛苦就越深刻。我想小G的那位朋友,也有可能是懼怕親密關係破裂帶來的傷害,而不願意更深地自我表露吧。這時,就需要在情感探索階段多花些時間,讓雙方可以多角度進行探索,因為這一階段是建立雙方共同信任,相互之間建立安全感的過程。只有彼此都有了信任的基礎了,互相都覺得自我表露是安全的,才有可能將情感發展到下一階段。
小建議:
其實無論關係多麼親密,人們在心理上都會有不願意暴露的領域。所以我們即使是在親密距離的接觸中,也應該尊重別人的隱私,保留各自的心理空間。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距離產生美”吧。
我是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的諮詢師孫暉,希望今天的回答能夠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他人,更順利地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O(∩_∩)O謝謝!
如果您有任何心理或情感方面的困惑,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留下聯繫方式,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首先,要看深交是怎樣界定的?是指和少數人達到深度交流,精神交流,還是隻與大多人的交談?如果是第一種,那麼很正常,本來人生在世,要遇見形形色色的很多人,能真正交心的人少之又少,有何必耿耿於懷?如果是第二種,個人認為,是否與人深交,取決於一個人人的性格和價值觀。
這時,也是需要分情況考慮的。如果一個人內心渴望與人深交,但現實生活中卻無法與人深交,這個時候可能存在社交恐懼症,如果自己內心覺得很痛苦,很衝突,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如果一個人並不覺得不願與人深交是什麼問題,那就無所謂。
據榮格的人格理論,榮格認為人的心態可以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基本心態。內傾性格的人更傾向於把注意力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自己內心尋找能量,而外傾性格的可能更傾向於把注意力轉向外部世界,從外在尋找支撐自己的能量,更善於與人交流。對於內傾的人來說,能夠看看自己的內心世界,待在自己的世界裡,就是很舒服的狀態。但對於外傾的人來說,她必須把所有的精力指向外部世界,這樣才不會覺得孤單。
對於我們來說,最難的事情就是管理自己,如果自己心裡覺得舒服,又何必在意深交不深交呢?
婚戀心理諮詢師夯七
不願與人深交,是一種自我保護心理。
許多人受過親近朋友的傷害,所以對交朋友有一定的心理陰影。同時它也有性格原因,有一大部分人是性格內向,他們不善於與人交談,渴望擁有朋友卻不知怎麼交朋友。反之性格外向的人很少有這種情況的發生。不願與他人深交,是因為自己不想被別人瞭解,他們與別人在一起時會有一種被洞悉感。被洞悉感是指個體的思想還未說出來就已經感覺被別人知道,屬於一種輕度的妄想症。雖然他們未曾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說出來,但是別人細微的眼神與動作,都會讓他覺得自己已經暴露了。他們非常害怕這種情況,於是他們會關閉自己的內心世界,防止任何人走進來看到他們最脆弱的一面。
在柏拉圖構建的烏托邦思想中,所有朋友都是善良美好的,她們會幫助我們,我們同樣也會幫助他們。人與人之間是平等且友好的,整個世界不存在任何負面情緒,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你會難以接受自己朋友身上冒出的缺點,有時候你偶爾見到的人會衝你發脾氣,還有人故意傷害你、打擊你。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人逐漸開始不再願意相信他人。
一般來說不願意對朋友坦誠相待的人大多是缺乏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或者是來源於對自己的不自信,又或者是你不願意信任朋友。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不願與人深交也就是不願將自己暴露給別人,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人也就是常說的“不合群”的人,喜歡獨來獨往。
一般不合群的人有幾種可能。第一,他們可能是因為人格有缺陷。很多分裂型人格的人群生活中往往喜歡獨來獨往,還會表現出一些古怪的行為,令人難以理解。他們不與人交往的行為是從小即有的,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心理原因。第二種是有過心理創傷的人群。他們在成長經歷中可能有一些令他們感到痛苦的記憶,讓他們對其他人有畏懼,所以不願意跟其他人深交。第三種,是對其他人有過度戒備的人。他們心裡充滿了不安全感,覺得其他人隨時會出賣自己。與其被出賣,不如不深交,這大概就是他們心裡的想法。第四,缺乏自信的人。他們不願意跟別人深交是因為擔心過度的靠近會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缺點。他們因為內心討厭自己,所以也覺得當別人發現自己缺點後,也會討厭自己。所以,為了避免讓別人討厭,他們選在不跟周圍的人深交。第五種是自戀的人。他們不是跟別人深交,只是不願意去交往自己覺得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他們的心理優越感要求他們去接觸他們自己欣賞的人,從而滿足自己自戀的虛榮心。
不管是哪一種人群,不合群的人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不合群的表現只是這種衝突的外在表現罷了。
鵜鶘心理陳小康
與人深交的過程,其實也是與自我深交的過程。所以不願與人深交,本質上反應了不願與自我深交。
人際交往的是層層遞進的:
在第一層,點頭之交,人們之間招手致意,點頭示好。在這層面是淺層次的交往,人們僅僅是認識彼此,見面後打個招呼,寒暄幾句。
在第二層,相識之交,人們之間談論事實。同事、同學、普通朋友屬於這個層次,這個層面也是淺層次的交往。人們見面後會針對某個外部事件,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實本身進行探討。朋友同事間聊八卦屬於這個層面。
在第三層,相知之交,人們之間談論態度。好朋友屬於這個層次,這個層次是淺層次到深交的過渡地帶,態度相似,價值觀相似的好友會更深入地瞭解彼此,談論的自我態度會更多。好友在一起,不僅會談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客觀事實,更會談論自己面對這些事件的態度、想法和價值觀。
在第四層,親密之交,人們之間談論感受。親密關係,閨蜜之間屬於這個層次,這個層次是完全屬於深交的層面。人們不僅會談到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實,還會談到自己對事件的態度,更重要的是,人們會談到對事情的感受。感受是非常私密的領域。特別是消極情緒,是很難和深交之外的朋友談起。我們的悲傷、難過、羞愧、內疚、憤怒和挫敗,輕易不會示人。
那麼當人們不願意和他人深交的時候,其實人們是不願意把自己的感受拿出來,去談論,去體會,去感受,去用來和他人相連。
有很多人,自我是無法面對這些感受,體驗和經歷的時候,他們無法把自己最私密的部分展露給他人,從而我們總感覺這些人無法深交。因為他們有什麼情緒、有什麼態度,對待事物的價值觀如何,我們都認不清,從而常常無法深度理解他們的行為。
那麼,能夠和自我深交,理解和接納自己內心消極的情緒狀態,能夠把它展露給自己信任的閨蜜好友,就能給人以深度信任的關係,產生深交的友誼或其他人際關係。
以上。
作者簡介:曾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校任心理諮詢師。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原生家庭創傷、生涯輔導等。知乎大V,出版有《直面創傷》,譯著《創傷與記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知乎、頭條號)。
曾旻
其實人不可能和每個人都是可以深交的朋友。我們在和人交往中,你會用自己的認知去感受對方的認知度和你有多少重疊點,重疊點越多,你就有可能試探著把心向他敞開的越大,這就說明你想和他深交,你們就有可能成為朋友。相反如果你的認知告訴你,他可能會碰觸你的底線,使你感到尷尬和不愉快,你就會自我屏蔽來保護自己。這樣你就不會和他深交,更別提做朋友了。
你如果什麼樣的人都不願意深交,那你的心態一定有問題,因為秦檜還有三個好朋友呢?不願意和人深交有以下幾個原因。
1·怕受傷
不願意與人深交是你對人有太多的恐懼感造成的,你總怕被人傷害。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無緣無故的傷害他人,只要你抱著坦誠的心去對待別人,你會有很好的回報的,你也會慢慢的把你的心結打開。
2·性格內向
這是與生俱來的。這樣的人不願意與人深交很正常,不知道你是否屬於這類人。所謂的生性難改,秉性難移,這類人是需要用多和人接觸,尤其是性格開朗的人多接觸才能使自己逐漸的放開自己。
3·受過傷
當人受過使自己一時難以接受的傷害時,都會用把自己隱藏起來的辦法來保護自己。心靈的創傷癒合更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麼。不論怎樣我們的生活還得繼續,讓自己儘快的走出陰影,迎接新的明天。
北瘋情感
拿到這個題目,有書君認真梳理了自己的人際關係,一直以來,同學說我清高,朋友說我高冷。我自己知道,我不過是:不願與人深交。
今天,有書君就掏掏心窩子,說說自己不願與人深交,到底是什麼心理。
1.自我空間保護。
有書君的母親是個熱心人,人緣好、朋友多。我小時候,我家從來都是客人不斷,那些叔叔阿姨來了也不客氣,即使我父母不在家,他們也坐著不走,看電視、打牌,自己動手做飯。從早到晚,源源不斷。
小小的我沒有隱私,沒有一點自己的空間,我喜歡安靜,喜歡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沒人打擾。所以,到我自己能做主時,我寧願與人保持距離,也不願深交。
2.自身利益保護。
開店的時候,隔壁店做衛浴的小妹是我老鄉,平時關係很好,無話不說。有一次,先生談了一筆電子鎖生意,因為跟小妹家沒有生意衝突,我也沒有避諱她,電子鎖的款式,先生如何報價,都跟她說了。
結果投標時,隔壁小妹帶著另外一個廠家出現,臉不紅心不跳地搶了我們的生意。
“逢人只說三分話,切莫全拋一片心”,這句話深深烙在我的心上。
走的越近的人越互相瞭解,這是一把雙刃劍,互相瞭解的兩個人可以惺惺相惜,也可能互相飛刀子,一旦飛刀子,那可是刀刀致命,傷不起。
3.保持安全的心理距離。
qq是我不多的好朋友之一,我倆三十年保持聯絡,互相關心。
有一次,倆人聊天聊到小時候的事,qq說起自己跟妹妹一直關係不好,跟她的媽媽偏愛妹妹有關,說到情深處,qq講了好多大事小事,都是她特別受傷害的往事。
我當時正看一些關於原生家庭的書,忍不住在腦子裡分析,順口說了一句:“是你媽媽的教養方式有問題……”我還在挖空心思地幫她分析,qq一下子從往事中跳脫出來,說:“你怎麼能說我沒有教養呢?你要這樣,咱倆就斷交吧!”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我愣在那裡,無從解釋,心裡有一萬個委屈,也說不出來,唯有在以後的相處時,謹記保持距離,切莫“自作多情”。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將人與人的空間距離分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
親密距離最近,公共距離最遠,每種距離又有遠近範圍之分。每個人在心理上對每種距離的界定都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不願與人深交的人,不過是安全距離的範圍較大,自我保護層比較厚而已。
其實,再親密的兩個人,也不能完全敞開,即使在親密距離裡,也要注意尊重彼此的隱私,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間距離。
畢竟,“距離產生美”嘛!
以上是有書君在生活中,積累的一點經驗。你有什麼不同體驗嗎?趕快分享出來吧。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不要忘了在文末點個贊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