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山奇秀如芙蓉,歷代文人詩詠濟南華不注山

在濟南悠久的歷史文化長廊中,

文人的詠濟南山水詩作,

佔有著顯著的位置,

而諸多的詠華不注山詩,

則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華不注山,又稱金輿山,是濟南古景“齊煙九點”之一。斯山雖然不高,但因峰崖峻峭,翠綠蔭遮,史上一度被譽為濟南山色之首,歷代許多名家都曾流連於此,並寫下了詠山詩。

茲山奇秀如芙蓉,歷代文人詩詠濟南華不注山

宋代曾鞏在濟南為官數年,華山景好,自然被他詠誦。他的《登華不注山》詩就是其中佳作:

虎牙千仞立 ,俊拔遙臨濟水南。

翠嶺嫩峰晴可掇,金輿陳跡久誰探。

高標特起青雲近,壯士三週戰氣酣。

醜父遺忠無處問,空餘一掬野泉甘。

詩以描寫華山峻拔俏麗的風姿,聯想到春秋時這裡發生的齊晉爭霸,晉追齊君,三繞華不注山的故事,將山的景色與山的重要歷史事件連結在一起,令人浮想聯翩。

茲山奇秀如芙蓉,歷代文人詩詠濟南華不注山

其實,早在曾鞏之前,唐代李白就有一首寫華不注山的詩作《昔我遊齊都》:

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

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蕭颯古仙人,不知是赤松。

借餘一白鹿,自挾雙青龍。

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

李白一生遊遍祖國山水,寫景抒情之作無數,但大都是即興賦詩,像這樣的回憶之作實在罕有,可見華山景色給他的印象之深。而詩中“仙人”、“赤松”、“百鹿”、“青龍”等奇特的比擬和想象,更使得詩以山傳,山由詩名,彼此相得益彰。

茲山奇秀如芙蓉,歷代文人詩詠濟南華不注山

元代張養浩也有一首寫華山詩《遊華不注山》:

蒼煙萬頃插孤岑,未許華山冠古今。

翠刃刺雲天倚劍,白頭歸第日揮金。

攀援直欲窮危頂,歌舞休教阻壯心。

星月滿湖歸路晚,不妨吟棹碎清陰。

詩文韻意豪邁,描寫了華不注山出人意表、孤立峭拔的形象。詩以滿湖星月、劃漿放歌收尾,繪製了一幅洋溢著濃濃詩意的山景美圖,令人神往。

茲山奇秀如芙蓉,歷代文人詩詠濟南華不注山

明人李攀龍的《登華不注山絕頂》詩,對華山的描寫又是不同:

中天紫氣抱香爐,複道金輿落帝都。

二水遙分青嶂合,一峰深注白雲孤。

岱宗風雨通來往,海色樓臺入有無。

不是登高能賦客,誰堪瀟灑向平蕪。

詩人從俯瞰的視角寫出了華山周圍遠遠近近的景觀,其頸聯“岱宗風雨通來往,海色樓臺入有無”,將五嶽獨尊的泰山和遙遠的大海盡收筆端,展現了極其開闊的視野,氣勢恢弘,不同凡響。

茲山奇秀如芙蓉,歷代文人詩詠濟南華不注山

茲山奇秀如芙蓉,歷代文人詩詠濟南華不注山

冬天的華不注山如何呢?明人邊貢的《泛舟北抵華不注夜從陸歸》詩,就以素潔的語言記述了冬日華山一帶清冷而不失優美的景色:

泛舟出近郭,落日半溪陰。

水闊蒹葭淨,山寒煙霧深。

壺觴不盡興,絲竹有餘音。

獨恨黃花少,猶煩隔浦尋。

嚴冬,山下寬闊的湖面上水草已經枯蕪。此時,詩人泛舟水上,把酒聽曲,欣賞華山被寒冷水霧瀰漫的朦朧景色,尋覓秋時遍山黃花的遺蹟,意趣盎然。

茲山奇秀如芙蓉,歷代文人詩詠濟南華不注山

清人蒲松齡的《華不注晴望》,所寫華山更佳:

城裡看山山愈幽,依微城畔雨初收。

樓臺影浸花千畝,煙水晴歸鷺一洲。

人在木蘭俱是客,月來香國更宜秋。

輕橈去向寒煙外,醉拍紅橋又放舟。

雨後華山,碧波盪漾,繁花片片,白鷺群飛,舟橋隱約……好一幅詩情畫意的景色。

茲山奇秀如芙蓉,歷代文人詩詠濟南華不注山

在眾多的寫華不注山詩中,最以筆法靈妙被推崇的,是清人陸叢桂的《華不注》詩:

遙峰積翠點明湖,

片片芙蓉入畫圖。

華不注山千古秀,

濟南名士一亭孤。

詩文描繪華山美景,卻巧妙地將大明湖歷下亭納入。歷下亭是古代名士聚集之地,風流文才,令人神往,把歷下亭與華山等提,可見華山在詩人心目中的分量。

茲山奇秀如芙蓉,歷代文人詩詠濟南華不注山

攝影:王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