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國儲君遁入空門,竟然是這個原因

中高考結束,又一輪學霸狀元們被請上各大媒體平臺,向學弟學妹傳授錦囊妙計。看多了,人們漸漸發現,妙計是假,聰明是真,原生家庭才是主因。

不禁感慨: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何需頭懸梁錐刺股耶?

可是在一千多年前,就有這麼一個人,他身在富貴中,依然刻苦治學,學問富得超過五車,受到萬民的崇敬,此人名叫安世高。

世上有一大恨事:有些傢伙比你有錢比你聰明,還比你愛學習。更為可恨的是,人家不管學什麼,看上去都跟玩兒一樣,絲毫不費勁兒。此類壞傢伙比學霸更高一個段位,名為“學神”

安世高就是這樣的學神。他出家前的身份,是西域安息國的王太子。

盛國儲君遁入空門,竟然是這個原因

(一)

安世高,生活在公元2世紀。他本名清,世高是他的字。這個安息國呢,在唐代叫“波斯”,也就是現代的伊朗。

安世高出生在王室,身份高貴,生活富足,而且據說他本人的相貌也不錯,這些條件羅列在一起,可以說他真是個天之驕子了。但是,和其他那些王室成員不同,安世高身上有著特別可貴的品質,他從不揮霍財富,更沒有因為自己身份高貴,就縱情聲色,不學無術。

在很小的時候,安世高就因為“有孝行”而廣受人們讚譽。年歲稍長之後,安世高聰慧好學的品性,又為他加分不少。人們提到他的時候,不再只是誇獎他仁善孝順,而是說“哎,你聽說了沒?咱們安息國的王太子,那簡直是個神童啊!”

安世高到底有多“神”呢?

我們來看看三國時代的僧人康僧會在《安般守意經序》裡寫的一段話,就能知道安世高此人的神奇之處:“其為人也,博學多識,貫綜神摸,七正盈縮,風氣吉凶,山崩地動,針脈諸術,睹色知病,鳥獸鳴啼,無音不照。”

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說的就是:安世高這個人啊,那可真是學問廣博,學識豐富,舉凡是天文地理、占卜預測、陰陽五行、天氣變化、人生吉凶,乃至自然界中的災難,沒有哪個,是安世高不瞭解的,而且,他還會給人醫病,只要一見別人的面色,就能知道此人患了什麼病症,需要如何醫治,就連鳥獸鳴叫聲,他都聽得懂。

一個人如果博學多才到這份兒上,那簡直是神明在世了好嗎?假如安世高所處的那個年代,舉辦一場知識大咖的PK,那麼他絕對能C位出道了。

但安世高這豐富的學識,是靠著數年勤學苦讀才得到的結果,如果說他真有什麼神異之處,那麼無非就在於,在其他公子王孫縱情享樂的時候,他安世高在埋頭鑽研。

可見,真正的知識大咖,哪怕資質再怎麼出眾,也離不開勤學苦讀。

這位仁厚善良又學識廣博的王太子,在父王去世後繼承王位,但是,只做了一年多的帝王,安世高便把王位讓給了叔父,他自己遁入空門了。

看來,富貴生活並沒有磨滅他追求人生真理的志向。當然,也可能是當時宮廷內鬥比較激烈,安世高不願意捲入漩渦,況且又看破了所謂的富貴榮華。遁入空門,潛心修行,或許也只是為了保全自己。

總之,世間再無安息國的君王安世高,一襲袈裟成為了他留給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他揮揮衣袖,什麼都沒有帶走,但他對佛教尤其是漢傳佛教的發展做出的貢獻,卻受到當時乃至後世人們的敬仰。

盛國儲君遁入空門,竟然是這個原因

(二)

安世高遁入空門之後,都做了些什麼呢?我們還是從文史資料裡尋找線索吧。

據《出三藏記集》中記載,安世高在漢桓帝初年來到了中原,他在中原生活了二十年,譯出佛經34部,計40卷,其中影響比較深遠的是《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十二門經》、《人本欲生經》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位佛學大師,叫僧祐,他認為安世高翻譯的佛經“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

佛經麼,總是以闡述佛門思想道理為主,而安世高翻譯的佛經呢,把佛經中闡述的思想道理,說的那叫一個條理明晰。而且,文字上精當允正,展現出佛經的思辨色彩,沒有華而不實的內容,使用的文字質樸通俗,卻不粗野鄙俗。

安世高翻譯的佛經,是小乘佛教禪經。小乘佛教,比較看重生命個體的完善與解脫。而且,小乘佛教中修行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果。

其實,小乘佛學和大乘佛學這種分類方法,並不合適,所以,在一些地區,會把小乘佛教稱為“上座部佛教”。安世高的故國安息國,主要流行的宗教信仰,就是上座部佛教,尤其以“說一切有部”的教義,最為盛行。

說一切有部,原本是部派佛教上座部的其中一支,其理論重點就是,把世間所有的現象,分為有為法和無為法這兩類。

有為法,說的就是世間的現象有產生、存在、變化、毀滅的過程,比如說,你家窗外的大樹,因為樹種子掉落在你家院裡,此處土壤肥厚,水分充足,樹種子發芽,過幾年成長為小樹苗,又過了幾年就長成了大樹,但說不定哪天一個炸雷,“咔吧”一下,這大樹就被劈成兩半兒,死翹翹了。

這就是一棵大樹從產生、存在、變化到毀滅的過程。世間一切,有生有滅,莫不如是。

與有為法相對的,就是無為法了,既然是相對的,那麼無為法的意思也就比較好理解了:有為法是有生有滅的,那麼,無為法就可以理解成是不生不滅的。

那麼,什麼才是不生不滅的呢?那就是一種獲得終極解脫的生命境界了。

盛國儲君遁入空門,竟然是這個原因

(三)

我們再說回來安世高。

除了在翻譯佛學典籍方面被人讚歎,安世高還有一項能力被世人稱道,那就是他還保留著自己前世的記憶。

在一些民間傳說裡甚至認為,安世高不僅知道自己前世的經歷,還知曉他人前世的經歷。

這個聽起來,可就很神奇了。

話說這位安世高,在翻譯佛經之餘,經常跟身邊弟子嘮叨嘮叨自己上輩子經歷過的事兒。

剛開始,沒有誰相信這位外來和尚的傳奇故事,大家都覺得他在瞎掰,在譁眾取寵。可安世高說起前世經歷時,把一件件事情都講得清楚明白,神態安然,完全不像忽悠人的樣子。

他經常說,自己前世就是個僧人,和他一起修行的一位師兄,脾氣暴躁,心眼兒特小,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和別人幹架。

安世高說,自己前世修行時,除了研究佛法,還要規勸他這位師兄。比方說,他見到師兄頂撞長輩,就講說慈顏愛語的重要性。再比如說,他看到師兄對別人發火,他就講說慈悲的道理。

可以說,在前世的時候,安世高為他這個師兄,真真是操碎了心。

安世高前世的經歷,還有很多,但最離奇的一段莫過於他了結宿世恩怨的故事。

在前一世,安世高與師兄弟們作別,說要一個人去了結宿世的恩怨,這一去,就不回來了,這就算是跟大家“永別”了。

安世高來到的地方正值兵荒馬亂,百姓都在忙著逃命。前世的安世高,卻不慌不忙地走著,似乎在尋找著什麼。

某天,他正走著,卻被一個年輕人攔住了去路。這個年輕人面相很兇,雙眼似乎能噴出火來,手上還拿著一把鋼刀。

前世的安世高笑著說:“終於找到你了。”可這個面相兇狠的年輕人卻說:“今日你必須留下命來!”

“這位兄臺,你可不要惱恨,我正是找你來還命的。 在宿世,我欠了你一條命,如今我就是來還你的。”

“這可真奇怪,我與你素不相識,怎麼說起前世今生來了?反正我今天要殺了你,不然我心裡會很難受。”

說完,手起刀落,前世的安世高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那脖頸上,有一道極深的口子。

安世高說,他前世就是這樣死去的。他還說,欠了別人什麼,終究是要償還的。

這樣的事情講的多了,漸漸地就有很多人來請教安世高,請求他給予開示。安世高卻說,自己還有命債沒有償還,需要前往會稽清還命債。

有位老伯聽安世高這樣一說,便懇求安世高帶著自己也去會稽。就這樣,一僧一俗踏上了償還命債的行程。

盛國儲君遁入空門,竟然是這個原因

(四)

到達會稽之後的幾天,日子平平常常地過著。與安世高同行的老人,竟忘了他們這一趟行程的目的,反而流連起路上的風景,一路上耍得很歡。

這一天,安世高與老伯在集市上行走,集市上熱鬧得很。只是,這熱鬧中似乎有什麼莫名的力量在躁動、在暗湧。

“今天,便是我償還命債的日子了。”安世高的臉上,一片平靜。

前方,幾個人手持刀棒爭吵,圍觀的人很多。安世高撥開眾人,走上前去,就要勸架。

這些爭吵毆鬥的人中,走出一個少年,定定地指著安世高說:“你算什麼東西?也敢來勸架!”說完,一棒子下去,安世高血流滿面,倒地不起。

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位譯師,就這樣結束了他的傳奇人生。

盛國儲君遁入空門,竟然是這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