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忙到國慶當天才有空去看《影》。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它的豆瓣分開畫後一直穩定在7.5+,掛在前面的短評也是一片讚譽。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巧的是,在這場電影開場前十分鐘,金馬獎提名名單剛剛新鮮出爐。

《影》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最佳改編劇本5項重頭提名,此外還獲得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等7項技術提名,合計12項,以超大優勢領跑提名影片。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怎麼看,這都是近年來狀態低迷的老謀子一次翻身仗吧。

可看完全片後,我竟然比當初看完《長城》更不舒服,不舒服到思索了一整天,還是動筆寫了這篇觀後。

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得罪了。我能理解你們的喜歡,但也必須聲明自己的不喜歡。

所有評論文章裡提到的《影》的技術性優點都是存在的。

極度風格化到有點極端的視覺效果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高審美水準的服道化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取景構圖這種張導最擅長的part更是不在話下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演員表現也不錯。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然後,就剩下三個字:

算了吧。

1 完全不新鮮的故事

一個聽了上句能猜到下句

的故事長什麼樣?看《影》就知道了。

毫不新鮮不是一部電影的原罪,卻是一部內核是“陰謀”“人心”電影的原罪。

想想吧,你想用陰謀來揭露人性黑暗,用光與影來譬喻人心善惡,結果你拍了一個大家完全不意外的電影,說了一個所有轉折都被猜到的故事。

震撼從何而來?深刻從何而來?暗黑感從何而來?

整部電影給人什麼感覺呢?

就好像張大導演費老鼻子勁兒比比劃劃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按著你的頭說:看到沒,人心就是這樣莫測與黑暗。

沒想到觀眾茫然點點頭:對啊人心本來就這麼莫測黑暗啊,然後咧?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起了半天的高調子,唱出個平平的中音,你說鬧心不鬧心?

有人說這關乎期待,是你期待值太高導致的。

不,這期待不來自我,而來自整部電影的架勢。

我怎麼沒向《長城》要意外?怎麼沒向開心麻花要深度?你做個權謀的局講人心,講這麼普通對得起誰?

有人說《藥神》也不新鮮,你怎麼誇成那樣。

因為題材,因為立意,因為故事的細節與現實意義啊。

2 完全沒有導演氣味的內核

這一點,才是我最生氣的地方。

從《英雄》開始,張藝謀的電影裡,就再也看不到張藝謀了。

他電影的視覺效果越來越強烈,越來越美,這是真的。

《英雄》、《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這樣的大色塊對比;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金陵十三釵》、《十面埋伏》這樣的精緻華麗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影》這樣的黑白灰水墨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對觀眾而言,絕對都稱得上是視覺盛宴——這也正是無論如何,我都要到電影院看他的原因。

可越來越風格化的外殼下,我找不到張藝謀的表達欲。

除了“你看,我的電影是多麼的美”之外,

他好像,再沒什麼話想說。

從《英雄》起,凡是原創劇本,都是用經不起推敲的故事講一個大而無當的大概念。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而碰上原著靠譜的改編劇本,故事能講全乎了,卻因導演自己的空洞,而缺乏讓人真正心悸的東西。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這太讓人難過了。

因為他曾經,是有很多話想要說的。他的美術風格與他想要表達的內容,是牢牢交織在一起的,是互相成全的。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秋菊打官司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活著

我眼見著他離開了自己曾經賴以生存的土壤,就再沒能找到地方落腳。

大概也不太需要落腳了吧。

有一種說法,極致化的風格本身就是表達。

不一樣的。即使蓋裡奇的《兩杆大煙槍》這種以敘事結構精妙著稱的電影,你也能在導演炫技般的敘事線中,

體會到他對人生荒謬的感慨,這叫表達。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而張導,更多的是沉醉在自己的藝術手法裡,講一些小學課本就教過的道理。雖然道理本身談不上高下,可若導演本人對於自己要講的故事既無感情投注,也無耐心打磨,合起來的這一切,看著就難免拙劣。

他在《影》中想表達什麼呢?人心黑暗?陰陽相生相剋?以柔克剛?這麼淺顯而表面的概念,你是認真的嗎?你是真誠的嗎?

也許我不該苛責一位創作巔峰已過的大師級導演。

可即使是被罵更慘的陳凱歌,你也能在他當前的作品裡,看到他殘留的少年氣,和濃郁的文人氣質,雖然這些特質也許成全了作品,也許毀了作品。

即使是一直被diss自我重複的賈樟柯,給不出新鮮的故事,卻始終紮根在自己的土地,講自己最關切的主題。

也許巔峰不再,可好歹,他們還在表達。

而剝開《影》的酷炫外表,這個煞有介事的故事裡,又有哪一部分內核,是屬於張藝謀自己的呢?

3 完全不考究的劇本

我看到一些評論說,這是用一個不太複雜的故事,講一個經得起琢磨的道理,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嘛。

我可以接受故事極簡,道理極簡,把電影做成一個寓言,影史上也不乏這樣的經典。

可如果想做一個寓言,你是不是應該把劇本做得考究一點,經得起推敲一點?

——“十餘幾人”這種臺詞是不是應該不出現?

——權謀的鋪陳是不是不該只靠臺詞展現?

——是不是應該讓故事和人物留白,而非填滿?

——是不是不該讓每個角色都酷愛聊天?

寓言有寓言的搞法,說這個呈現效果是寓言,恕我不能接受。

其實這個故事,確實可以有更動人的表現方式,可張大導演偏偏要讓角色吐露每一步的安排,闡釋每一刻的心路歷程,講述每一絲的情緒變化

一、切、全、都、用、說、的!

是對演員演技信不過,還是對觀眾智商看不上?

是對故事邏輯不自信,還是對鏡頭語言沒把握?

你拍電視劇呢?

從《英雄》開始的這個毛病,一直影響著張藝謀作品的成色,即使碰上靠譜原著做劇本,成片也因此難達優秀。

我始終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一個攝影出身的人,信不過自己鏡頭敘事的能力?

以上吐槽,我猜有很多業內人士會扔出種種技術分析來反駁,什麼承襲自黑澤明的《影子武士》,什麼動作設計如何表達內心,什麼陰陽剛柔如何巧妙運用……

Sorry……我只覺得這是一部拍給外賓看的電影,看完後他們會驚呼“very good”、“中國文化好高深”的那一種。

頂著金馬獎的極大肯定,這樣的評價會被人罵苛刻吧。好在,表達不喜歡不需要抱團取暖,邏輯自洽足矣。

不過,我還是推薦大家去電影院看看《影》,就像張藝謀的下一部電影我依然會去買票一樣。這樣的視覺效果,只有在大銀幕才能充分領略,確實非常出色,不看有點可惜。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演員表現也超過我的預期。

鄧超的分飾兩角,亮點都在暗處的都督身上,這是他最擅長的癲狂類型,呈現效果令人滿意,但不驚豔。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孫儷發揮餘地其實不太大,但表現到位,演技高光出現在兩處琴瑟和鳴的段落,眼神動作一看就下了苦功。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鄭愷非常鬆弛而恰如其分,關曉彤演到自己的舒適區——倔強而憤怒的少女角色,發揮就在水準之上。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唯一完全不行、整段垮掉的是吳磊,從臺詞到表情,真的很糟糕。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之前看演員表,我擔心綜藝演員們毀了張藝謀的電影。如今看完電影,我竟然有些感慨,這些看錶現就知道花了心血的演員,難道配不上一個更好些的劇本、更像樣點的故事嗎?

老讀者都知道,我對國產電影其實算寬容,連當初的《長城》我都沒踩到底——一部資本攢局的純商業片,導演能做的事情有限,我不強求。

可當你回到國內,重新拿到主導權,用這樣高的成本、這樣極端的形式、這樣龐大的陣勢,講了這樣一個完全不表達自己的故事時,我真是失望透頂。

一個完全不想對世界說點什麼的創作者,在精神上,還是活著的嗎?

這樣的《影》拿12項金馬提名?我實名不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