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葬得最寒酸的皇帝——喪葬費238兩,連墓地都沒有

整個葬儀湊了233兩銀子,在場人等看到皇帝太過悽慘,又集體現場捐資5兩銀子,給皇帝的陵寢包了一圈磚,這就是葬禮的全部開支。

盜墓賊也要有文化(上)

——聞崇禎陵遇盜

那天,翻看2017年4月8日的《北京青年報》,忽然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十三陵被盜案告破,石燭臺被追回》,內容是去年有賊光顧了明崇禎帝的思陵,盜走石燭臺(蠟扦)一對,經警方努力,日前該案已經告破,犯罪嫌疑人被控制,贓物追回云云。

讀過之後忍不住感慨萬分——這賊得多沒文化,才會去盜崇禎的陵啊。做盜墓賊,也得有文化,也得學歷史,否則,連鬼吹燈的活計也幹不好。

2014年,因協助北京電視臺《書香北京》欄目拍攝特別節目,筆者曾專門造訪過思陵,並對相關專家,守陵人後代等進行了採訪,對這位皇帝的身後事有了一些瞭解,所以越發為這次的盜賊感到不值。崇禎的墓葬——思陵裡面,實在沒什麼可偷的,這位可能是有史以來葬得最寒酸的皇帝。

史上葬得最寒酸的皇帝——喪葬費238兩,連墓地都沒有

▲ 崇禎皇帝

估計盜賊聽到這話會感到不順耳。但偷盜崇禎陵,肯定是沒文化的體現。對沒有文化的人來說,直觀上崇禎的思陵雖然面積不似長陵、定陵那般宏大,但很容易認為這陵的主人可能比較富有。

這是因為按照明代傳統,帝王陵的寶頂前方會放置所謂的石五供,即石祭臺和配屬的一個石香爐、兩個石花瓶、兩個石燭臺。明十三陵,有十二個陵都是一套石五供,獨獨崇禎陵的前面,卻一前一後擺了兩套。尤其是大的那一副體量宏巨,比其他皇帝的規格要大一號。

人家擺一個他擺倆,這種作風,在今天會被認為是炫富,吸引盜賊的目光情有可原。確切地說,這次被盜的,便是那套大石五供中的兩件。

史上葬得最寒酸的皇帝——喪葬費238兩,連墓地都沒有

▲思陵奇特的五供

其實,如果瞭解歷史就會明白,這多一對石五供,顯示的正是崇禎下葬時的悲愴。這是因為,兩套石五供中小的那一副,根本就不屬於崇禎,而是屬於此墓的原主人。

史上葬得最寒酸的皇帝——喪葬費238兩,連墓地都沒有

▲思陵小五供

此墓原來另有主人?難道崇禎還是葬在了別人的墓中不成?

沒錯,正是如此。崇禎生前沒有給自己準備陵寢,這件事本身就很古怪。

崇禎,是明代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的年號。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這位皇帝於3月19日在煤山自縊身亡。

此時的年號為崇禎十七年,意味著朱由檢作為“天子”,統治明王朝已達十七年。按說,他應該有自己的陵寢。這是因為明清帝王都有登基後便開始為自己修陵的習慣。正常情況下,皇帝忽然死去,依然可以送到其陵中下葬。

但崇禎的情況十分奇特,他居然一直沒有開始經營自己的陵寢。是因為這位皇帝標新立異,真的認為自己可以萬歲嗎?崇禎應該沒有那個自信。他沒有給自己造陵最主要的原因是無地可葬。

老百姓都不會買不到墓地,明朝皇帝富有四海,是當時全球最大的地主,怎麼會落到無地可葬的地步呢?這是因為葬皇帝的要求很高。明朝的皇帝正常情況下應該埋在天壽山,也就是今天的十三陵。

歷史上只有遷都北京前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和後來被哥哥發動奪門之變搶了皇位的景泰帝朱祁鈺沒有埋在這裡,都有特殊原因。

而且帝陵的風水要求很高,今天去十三陵,會發現崇禎以外的明朝皇帝陵寢,每一座都獨佔一處背山面水的佳地,彼此互不干擾,但合起來,又如同一個完整的和諧院落,錯落分佈在山水之間。

而天壽山內這樣具有獨立性的佳地,到崇禎時已經被他的前輩皇帝佔盡了。今天的思陵位置很特別,在天壽山山口旁的平原上,看起來彷彿這座“皇帝公館”的門房。

史上葬得最寒酸的皇帝——喪葬費238兩,連墓地都沒有

▲思陵標誌

崇禎最初肯定也是不想做門房的,於是著大臣在京郊尋找新的墓址。也可能是巧合,花了很多功夫,最後找到的墓址竟然是後來清東陵所在的馬蘭峪。此時明王朝已經危如累卵,出於動土吉日的推算和財政的困難,崇禎活著的時候,一直沒有開始自己的陵寢建設。

所以,當李自成決定將崇禎下葬的時候,發現這位皇帝竟然沒有自己的陵寢。

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李自成與崇禎是死敵,怎麼會想到給這位皇帝下葬呢?估計也是實在看不下去了。

李自成進京後,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被裝進很簡陋的兩口棺材,臨時放在東華門的門後面。明朝故臣皆從此經過,卻無人有戚容——這些所謂的讀書人都在忙著為新朝勸進,根本顧不得故主。倒是有幾百個投降的運糧者和武臣經過時為之痛哭。

據說是李自成後來為崇禎搭建靈棚,明朝故臣真正來哭祭的也不過三十人而已,所謂道德淪喪,於此可見。李自成與太子朱慈烺見面時,朱慈烺請求他安葬父親,李自成應允了,還給崇禎和皇后各換了一口較好的棺材。

但崇禎本沒有葬地,如何安葬呢?不知是誰想到,崇禎的禮妃田氏兩年前去世,葬於十三陵,乾脆,把皇帝葬在那裡吧。

史上葬得最寒酸的皇帝——喪葬費238兩,連墓地都沒有

▲思陵外觀

田妃,是原揚州千總田弘遇的女兒,少時便入信王府,為朱由檢側妃,以多才多藝,深受寵愛,《舊京遺事》記其“善大書,能鼓琴,聖心鍾愛”。朱由檢繼承帝位後,封其為禮妃,於崇禎十五年去世,她入殮於崇禎十七年一月,墓址便是今天的思陵。思陵前那一套小五供,便是她的墓上舊物。

所以,崇禎和周皇后最後被葬進這裡,可算是強佔了田妃的陰宅。

陵址雖有,但崇禎葬得可說寒酸,因為他的整個葬儀,僅僅花了不到二百四十兩銀。

這在封建社會是不可思議的。史書記載,宋朝慶曆豫王趙昕去世,知諫院孫沔計算其喪禮,費用相當幾十萬兩銀子,而皇帝的喪禮,肯定還要更多,崇禎的葬禮怎麼會只用兩百多兩銀子呢?

確切地說,這兩百多兩銀子還是借來的——因為新朝正在分錢分蛋糕,無論大順的重臣大將還是明朝的降官們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崇禎的葬禮,最後竟落到了昌平州吏目——相當於縣政府秘書長趙一桂身上。

更糟糕的是當時戰亂正酣,府庫如洗,根本沒有這筆預算。最終,趙一桂是向周圍的鋪戶商人募捐,才得到一筆錢,有人計算過,全部金額摺合233兩銀子。

史上葬得最寒酸的皇帝——喪葬費238兩,連墓地都沒有

▲思陵碑刻

我們不得不說,這個趙一桂是個仗義而有能力的官員,竟然依靠這點兒錢完成葬皇帝的重任。

這筆錢在事後每一兩銀子的去處都有賬目,從中可見喪禮操辦的艱難。在明朝貪官盛行的時代,這樣清爽的賬目,是實在難得的。令人不禁慨嘆,如果崇禎活著的時候手下官員都如此辦事,大明朝何至於混到皇上上吊的地步呢?

這些錢是怎樣花掉的呢?

請了一個名叫楊文的工頭,負責打開田妃的墓道以便帝后棺木進入,並事後封閉,便花掉了兩百兩。不要嫌多,這絕對是良心價錢。

明代葬制,帝后妃嬪下葬後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盜墓者利用其進入陵寢。田妃的墓道長十三丈五尺,寬一丈,深三丈五尺,重新打開工作量很大,楊文等不分晝夜,用了四天才打開墓道,這筆銀子花得很值。

然而,只剩三十多兩銀子了。趙一桂竟還能把葬禮辦得風光,有靈棚,有祭品,連禮部官員的招待費也沒有忘記。其帳目如下——

“搭蓋薄棚三間、小棚兩間,用銀四兩五錢;紙鋪買紙用銀一兩八錢;豬戶買豬用銀四兩五錢;羊戶買湯羊二隻,用銀一兩六錢;攢盒鋪買素供二桌,用銀一兩;飯鋪買面及大米飯,用銀一兩;犒賞伕役,用銀二兩四錢;打造開啟玄宮石門用的拐釘鑰匙及石匠開門,用銀五錢;伺候送柩員役酒飯等,用銀五兩五錢;細連繩用銀四錢;木匠工價用銀四錢;打掃靈棚人夫用銀二錢五分;順天府來人飯錢用銀一兩一錢。”

下葬後,在場人等看到皇帝太過悽慘,又集體現場捐資五兩銀子,給皇帝的陵寢包了一圈磚,這就是葬禮的全部開支。由此可見,這位皇帝簡直是什麼陪葬品都沒有,他的陵墓,有什麼可偷的呢?

有人會說,田妃畢竟是皇妃,她的墓裡總有些好東西吧?

也不是如此。參加葬禮的人有記載,田妃的墓——也就是後來的思陵呈工字形,前面一橫放置長明燈銅缸一對,有一些田妃生前的衣物被褥隨葬,還有一些元寶等祭品。通過相當一豎的通道,便到達五進寬的墓室,這裡只有田妃的棺木放在高臺之上。

當時主持的官員下令將田妃換到右邊,把皇帝放在中間,皇后放在左邊,然後舉行了祭拜。

這裡還有一個花絮,李自成給崇禎找了一口棺材,但是有棺無槨,也就是說沒有外棺。在場的監葬官覺得這樣實在不像話,但又沒錢買槨,靈機一動,便下令將田妃從她的槨中倒出來,僅留內棺,將田妃的槨蓋在了崇禎的棺材上。

田妃在宮中便與皇后不合,如今被皇帝帶著皇后佔了自己的房子,連外套都奪去,真不知道眾人走後,皇帝如何平息自己的家務。

而據時人記載,田妃的墓中,隨葬品也十分簡陋。

錦被只有一面用綢緞,另一面用布代替。應該用金銀的祭品都是銅鉛充當,連長明燈的燈油都只有幾分厚,以下都是水。這是經手人貪汙所致,還是崇禎末年財政破產,無力置辦,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崇禎的墓,就是如此淒涼景象。然而,就是這樣的墓,居然仍然會成為盜墓賊的目標。思陵,是十三陵唯一曾經被盜的皇陵。

史上葬得最寒酸的皇帝——喪葬費238兩,連墓地都沒有

▲傳說中思陵被盜的入口

誰會來盜這樣一個沒有“油水”的皇陵呢?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