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哪裡人?

池中金鱗0716


朱元璋不是(出生在)安徽省宿州市符離集清水村人。說朱元璋是宿州市的人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鎮三義書社的楊山嶺。在2008年2月10日,他撰文60頁,洋洋灑灑考證出了朱元璋出生地為符離集清水村人。

楊先生口口聲聲地說,朱元璋故意不說真實的出生地,為的是保護龍脈。而且所採用的證據大多是民間故事和江湖傳說。誠然作為古代皇帝朱元璋可能會迷信龍脈,但也只是可能。可從朱元璋的不好神仙,不吃仙丹,甚至對吃仙丹的兒子非常厭惡來看,他不是一名迷信的皇帝。如果他好風水,信龍脈的話,一定會將其皇陵碑、墓地選得更講究一些。比如請傳說的大神劉伯溫來給他保護龍脈,斬殺的別的龍脈,當了皇帝后,要重新看風水,讓父母葬在風水更旺的地方。然而朱元璋並沒這麼做,而且作者也沒印證出朱元璋好風水的證據,只是主觀的想象。

那麼朱元璋的出生地到底是哪裡呢?

根據《明太祖實錄》“:“高皇帝……濠之鐘離東鄉人也。”,《御製皇陵碑》“皇考五十,居鍾離之東鄉,而朕生焉。”,《孝陵神功聖德碑》“皇祖、仁祖淳皇帝,居濠州,皇考生焉。“等權威文獻可以證明。另外朱元璋從起義道稱帝三次回鍾離而非符離,營建中都擴大的是臨濠(濠州)轄區而不是宿州,還下令永遠免除鳳陽、臨淮兩縣賦役。可以確定他的出生就是元朝的濠州鍾離縣東鄉。

那麼這個濠州鍾離東鄉在今天的什麼地方呢?我們非常熟悉的小曲“說鳳陽、道鳳陽 。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t”。那麼朱元璋出生的地方就是洪武七年將太平鄉、清洛鄉、廣德鄉、永豐鄉合在一起成立了鳳陽縣。元朝的鐘離縣是明朝的鳳陽縣。

那元朝的東鄉又是明朝的什麼鄉呢?朱元璋的家到底是哪個村的?

據乾隆時期的《鳳陽縣誌》得知臨淮縣的感應鄉轄燃燈和東鄉城。由此可以推出元朝的東鄉應該就是明朝的感應鄉。加上他曾做過小和尚,以及將建業(南京)立為應天府,這就更加確認了感應鄉就是東鄉。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二十世孫李大賚曾寫道:“李貞(朱元璋的姐夫)妻室朱姓名佛女……居家遷往(孃家)燃燈集金橋壩。”而這個金橋壩正是朱元璋的出生所在地。也就是說,朱元璋1328年農曆9月18日下午1點到3點在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小溪河鎮燃燈社區金橋村的一戶農家出生。


福垊


朱元璋的出生地是鍾離東鄉,屬於現在的安徽省鳳陽縣,他的父母也葬在鳳陽。因此朱元璋對鳳陽的感情最深。

朱元璋早年在於皇寺(後來改為皇覺寺)出家,因寺院養活不了太多僧人,朱元璋不得不四處雲遊化緣,名為僧人,實為乞丐。朱元璋在乞討的過程中加入了起義軍,並最後當上了皇帝。

朱元璋登基後,重修了父母的陵墓,稱為“明皇陵”。

朱元璋還想擴建於皇寺,但是於皇寺在皇陵範圍內,無法擴建。於是朱元璋令擇地修建了龍興寺,作為明朝的皇家寺院。

朱元璋還曾想定都鳳陽,並在鳳陽修建了中都城。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中都城近乎完工的時候,朱元璋卻決定以“勞費”為由罷建中都城,並定都南京,留下了千古之謎。明中都城經過明末戰火,早已成為殘垣斷壁,現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報復江南人支持張士誠,朱元璋調了很多江南富戶來鳳陽守陵。據說這些富戶每年化裝成乞丐,以逃荒之名回故鄉祭祖,留下了傳唱大江南北的《鳳陽花鼓》:“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元璋給鳳陽留下了非常多的民間傳說。比如有一個故事說,當年朱元璋決定定都鳳陽,劉伯溫認為鳳陽不佔地利,萬萬不可。於是朱元璋說:“朕往南射一箭,射到哪裡就在哪裡定都。”這一箭往南飛了很遠,突然飛來一隻老鷹,夾著箭往東飛,一直飛到了南京,於是朱元璋不得不定都南京。而老鷹夾箭的地方被後人稱為“殷家澗”(鷹夾箭,鳳陽人前後鼻音不分)。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


夢露居士


明太祖朱元璋憑藉自己的才智、信念和統帥力推翻了蒙古的統治和奴役,重新建立了漢族國家,使中華重新重新恢復自信、尊嚴和榮譽。那麼朱元璋到底是哪裡人呢?明太祖出生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這是毋庸置疑的,明早期史料《明實錄卷》“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濠之鐘離東鄉人也。”而且明皇陵就在安徽省鳳陽縣城南,是明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朱元璋自己肯定不會搞錯。至於朱元璋祖籍在哪?1363年,明太祖在句容立朱氏世德之碑記載: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今江蘇省句容市),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根據碑文記載,朱元璋五世祖朱仲八、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三代,生卒倶在句容,歷世墓在朱巷。元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列為淘金戶,“金非土產,市於他方”,由於賠納不起,索性丟棄了房屋田產,於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年)帶著12歲的大兒子朱五一和8 歲的小兒子朱五四也就是朱元璋的父親,遷到了泗州盱眙墾荒,置田置產。明洪武十七年( 1384年),朱元璋下令在盱眙楊家墩營建明祖陵,以祭德祖、懿祖,而句容碑墓俱停。明洪武初年以前,句容因系朱元璋祖鄉所在頗受重視,自從明祖陵建成後,句容便開始遭到冷落,但不能改變其祖籍在句容的歷史事實。至於明史記載: 諱元璋 字國瑞 姓朱氏。先世家沛 徙句容 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三代以內論祖,而且祖先是北宋遷到句容的,北宋離元末多少年了,這種說法不太準確。明史是趙繼鼎奏請修改的,趙繼鼎河北廣平縣人,北方人,當然會叫人把朱元璋寫成北方的了,實際上很多史書都是北方人寫的,所以歷史上北方的光榮事蹟很多都被北方人美化得跟現實偏差很大。明祖陵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是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明皇陵在安徽省鳳陽縣城南,是明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明孝陵在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墓,很好地反映了朱元璋的家世和家族遷徙。

明祖陵


明皇陵


史光荏苒


不知道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有幾個真的去看了題主提出的那篇文章?你們倒是討論討論出生地呀。光寫朱元璋生平算怎麼回事兒。

關於朱元璋出生地問題,在學界有不少說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1、鳳陽(鍾離、臨濠);2、盱眙;3、明光;4、五河;5、宿州符離集。最後這種就是題主提到的說法了。

這種多種說法,哪一種最有可能符合歷史真實呢?其實並不難判斷。就一個人的出生地而言,最可靠的當然這個人本人的說法。只要這種說法沒有明顯的涉及到某種利益,那麼應該是比較真實的。如果本人沒有提到過,那麼應該是他最親近的人的說法作為證據最為有力,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子孫、朋友等等。

說回到朱元璋,他對自己的出生地,其實是有說法的。《皇陵碑》就可以看成是他本人的說法。雖然《皇陵碑》是臣下所撰寫,但進呈的時候提到:“茲欲撰文,詞臣考摭不周,則記載弗稱,敢以上請,於是上手錄大概……”由此可知,撰寫《皇陵碑》的臣子曾懇請朱元璋先大概寫了關於自己家世的情況,然後才根據朱元璋本人的講述進行筆墨修辭。

所以其中提到:“皇考五十居鍾離之東鄉而朕生焉, 十年後復遷鍾離之西鄉, 長兄侍親, 仲兄、三兄皆出贅, 既而復遷太平鄉之孤村莊。”是可以明確知道朱元璋確實生於鍾離東鄉,只不過後來又先後遷居鍾離西鄉和太平鄉的孤村莊。

1366年,朱元璋決定討伐張士誠,在建康告祭大江之神時也說:“予生於濠梁”,濠梁就是鍾離,也就是後來的鳳陽。1369年,朱元璋派遣使者前往太原頒佈敕文,其中也寫道:“朕生長臨濠”。朱元璋還多次提到過濠梁是自己的故鄉,所以解縉在《天潢玉牒》中明確記載:“太祖高皇帝,先世江東句容朱家巷人……仁祖年五十遷鍾離之東鄉。天曆元年戊辰, 龍飛濠梁。按:濠梁即古塗山國,神禹會諸侯之所,時為鍾離,今之鳳陽府也。”

《太祖實錄》也是這樣記載:“高皇帝, 姓朱氏, 諱元璋, 字國瑞, 濠之鐘離東鄉人也。”

所以朱元璋的出生地其實還挺明確的,無論是他自己,他的兒子還是他同時代的人,都記載他生於鍾離東鄉,也就是濠梁或者鳳陽。

其他各種說法就不詳細說了。主要說說題主提到的宿州符離集說。

這種說法最初大概來源於江蘇省泗洪縣人民政府的文職幹部蔣中健先生,他在《明代第一陵》中寫道:“在有關明代的歷史資料記載中, 未見有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泗州的記載”,“朱元璋的祖籍為沛國相縣,即江蘇徐州市沛縣與安徽省宿縣地區符離集一帶”。

後來,網上出現了一篇文章名叫《對明太祖朱元璋本是安徽省宿州市符離集人的考證》,把祖籍在宿州符離集改成了出生於宿州符離集,文章被轉得到處都是,看來還真的造成了一部分影響。

但是這篇文章沒有拿出任何證據,也沒有提出朱元璋隱瞞出生地的可靠原因。只是堅持朱元璋沒有誠實地說出自己的出生地,是為了“不讓人知道朱家的祖根在哪”“不願暴露龍脈所在”。所以朱元璋和他的兒子孫子都要在“生世祖籍上攪渾水”。要知道,作為一個學者,即使你猜測朱元璋想要保護自家的龍脈,也是需要拿出證據來的,譬如朱元璋透露過對於龍脈的信仰和重視,當時的風俗對於龍脈有特別的重視等等,總得拿文獻數據說話,不能光靠猜呀。

說真的,光是那些“攪渾水”“設迷局”之類莫名其妙的修辭,這篇雄文就讓人看不下去。最關鍵的是,文中引用《朱氏世德碑》,生生把“某其季也,先遷鍾離,後戊辰所生(出自《七修類稿》,其中註明舊本“生”作“年”字)”改成了“某其季也,先遷盱眙後,戊辰年”,因為這篇文章沒有說清楚引文出處,所以也無法查證其引文。


靠這篇被改了的碑文,作者堅持朱元璋前後矛盾不統一。除此之外,作者用的材料基本就是來自傳說、民間故事以及自己的推測。

此外作者還多次引用了毛佩琦先生對於朱元璋出生地說法提出的一個疑點,但毛先生提出的這個疑點和作者的觀點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我就不多糾纏於此了。

我只能說《對明太祖朱元璋本是安徽省宿州市符離集人的考證》一文跟真正的史學研究毫無關係,槽點太多以至於不知道該從何處開始吐,文章還死長死長看的累死我了……


pku小動物


朱元璋(1328一1398)原名朱重八,安徽鳳陽太平鄉孤莊村人,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1368年朱元璋於應天登帝位,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明“洪武之治”說的就是此人),廟號太祖(明太祖皇帝)。


有人評價朱元璋這好那好;但不可否認,此人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統治下的“元朝”,建立了以漢權為中心的明朝。這是漢權的重大回歸,其.功不可抹!但此人的血腥暴力程度絕不遜色於元朝的蒙古人,唯遠勝而無不及。(我不哆嗦啦,看看魯迅先生怎評價此人的吧)!



魯迅先生(評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關於此報刊登朱元璋畫像,並宣稱朱元璋本人是“中國大民族革命偉人”、“中國革命之英雄”一文)一一


都說朱元璋是民族的革命者,其實是並不然的,他做了皇帝以後,稱蒙古朝為“大元”,殺漢人比蒙古人還利害。奴才做了主人,是決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這正如上海的工人賺了幾文錢,開起小小的工廠來,對付工人反而兇到絕頂一樣。
謝謝!


官人520


姓名:朱元璋

別名:朱洪武、洪武帝、明太祖

出生日期:1328年

諡號:高皇帝

去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

民族:漢族

王朝:明朝

廟號:太祖

陵墓:明孝陵

年號:洪武

登基時間:1368年1月23日

出生地: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

退位時間:1398年6月24日

主要成就:推翻蒙元統治,恢復民族平等,剿滅群雄,驅逐胡元,建立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確立一世一元制

在位時間:30年

後任:朱允炆(惠帝)

代表作品:《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御製皇陵碑》、《周顛仙人傳》、《與田興書》

妻妾:馬皇后

即位地點:應天(今南京)

即位年齡:40歲

生平經歷

出身布衣

朱元璋出生於1328年(天曆元年)在家裡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長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其父為朱世珍,小名朱五四,母為陳氏。在明代徐禎卿的《翦勝野聞》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這樣記載的: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其地在今江蘇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朱元璋自己說的很清楚,不知道後人是怎麼考證出來的,尤其是他家人基本死絕的情況下。就像我明明是江蘇人,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幾百年了突然有人說我是四川或者甘肅、雲南……人,這簡直就是吃飽了沒事幹。要不就是有專家學者又為了某些地方政府爭名人?😂😂😂


園林綠化666


朱元璋小名叫重八,父親叫朱五四,家濠州鍾離縣,太平鄉孤莊村,也就是現在的安微省。朱元璋十七歲那年(公元1344年)家鄉發生了大旱災,接著又是蝗災和瘟疫,他父母及大哥在半個月裡相繼死去,家裡窮的辦不了喪事,鄰居幫助流著眼汨埋葬了親人,後來,他流浪落到皇覺寺,把頭髮剃掉當了和尚。


百吃不厭7


應該是安徽人吧


偉傑224440484


朱元璋(今安徽)人,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他真的如大多傳聞中的那麼嗎?有人說他醜,就有人說他不醜!

說他貌醜無比,大多是因為下面這張圖吧:

民間傳說中的朱元璋長著一副麻子臉,下巴很長,額骨稍凸。據傳朱元璋還曾因宮廷畫師給自己畫的肖像畫太過寫實,就把畫師給斬了。 但上面這張畫據說是清朝乾隆年間繪製的《乾隆年制歷代帝王像真跡》中的朱元璋畫像,就憑明清兩朝的關係,也不能排除清朝故意醜化朱元璋的形象,所以清朝這張畫的真實性也有待考證。

下圖據說是清朝畫家姚文瀚在公元1789年(清乾隆五十三年)繪製的歷代帝王像之朱元璋:

在清朝畫師手裡,朱元璋確實是很醜~

說他長得不醜,或許是看到這版的畫像:

《明史》裡描述朱元璋的長相時,是這樣說的:"姿貌雄偉,奇骨灌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前八個字說的是其外貌,後八個字說的是其氣質:大概說他相貌不凡,給郭子興留下了好印象,於是馬上被收入軍中,還把義女馬皇后許配給了他。

下圖這是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母為馬皇后)的畫像:

下圖為十三陵明皇蠟像館之朱元璋蠟像:

個人還是覺得,朱元璋沒有清朝畫像中的那麼醜!看看明朝自朱元璋之後一些皇帝的畫像大都長得差不多(大方臉~),如果說朱元璋的後代子孫們經過一代代基因進化後才長得不醜,那單看朱棣的畫像(朱棣可是朱元璋的親兒子),除非是基因突變了,否則朱元璋應該不至於貌醜無比~

史詩雜談


朱元璋,濠州鍾離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人。生於公元1328年,元朝末年最混亂的年代。家裡世代都是農民,並且家裡特別窮。加上元朝暴政,把人分成四個等級。蒙古人可以不做事,享受漢人供養制度。蒙古人若殺了一個漢族人,只需要賠償一頭羊的價錢。稅賦嚴重,農民民不聊生。時年鬧災荒,朱元璋族人為了活命舉家逃往外鄉。


1344年,朱元璋和家人為生計再次外逃,被迫分開。朱元璋獨自一人跑到皇覺寺當了和尚。每天灑水掃地,做些粗重之活,還要捱罵。因連年災荒,寺廟供奉越來越少。到後來一日三餐都指望不上了。住持方杖無奈,只得叫大部分僧人外出化緣。朱元璋一路流浪,飢不裹腹。遊勵了安徽、福建、河北等地。三年後回到了皇覺寺。在這三年裡,朱元璋見了很多市面。也接觸了很多新東西。當時農民到處鬧起義,大搞宣傳,想要推翻元朝暴政。朱元璋第一次接觸了新思想。1353年,朱元璋幼年時的夥伴給他寫信,力勸他參加農民起義軍幹一番事業。恰巧此事被寺廟裡人知道,欲到官府告密捉拿朱元璋。朱元璋在師兄的幫助下連夜離開皇覺寺,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


朱元璋打丈勇孟,又有心計,深得郭子新賞識。把他視為心腹,並且把養女許配給他,將士們於是叫他朱公子。朱元璋從不居功。他把打丈繳獲得物資全部上交給郭子新,得到的賞賜又全部分給部下。很快在軍中聚集了很高威望。1356年,朱元璋被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後改名應天府。1367年,朱元璋尊劉基為軍師。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北伐中原,結束了蒙古人在中國九十八年的暴力統治。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改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后對國內進行了一系列改制。廢除了承相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歷懲罰貪官和富申。經濟上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收。實行科舉制度,抓教育,培養人才。並且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國宗主國地位。

朱元璋生於1328年,死於1398年6月24日。主要的成就:推翻了蒙元統治,開創了大明天下。結束了元朝暴政,建立了各民族平等相待的明朝。實行科舉制度,為國家培養人才,以期達到長治久安。歷史上稱作洪武大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