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 心中不能只有假期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

這幾天,經常聽到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在談論國慶七天的“遊玩大計”。誠然,七天“小長假”對於我們這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來講,的確是一次難得的休閒機會,好好計劃,消遣一番,無可厚非。

但我們卻不能忘記那年在戰火硝煙中被大炮轟開國門的狼狽,不能忘記那年在無法反抗下籤訂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不能忘記那年在不斷探索中中華兒女的堅強和聰慧,不能忘記那年在不斷反抗中扛起的救國大旗。歷史是什麼?歷史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它記錄著過去,也映射著未來;給人以警醒,也授人之道。對於歷史的解讀,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主觀看法,但多樣化的解讀不等於抹殺和歪曲,當然,更不可以遺忘,因為“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所以我們在享受假期的同時,不能忘記歷史,不能遺忘我們本該有的愛國精神。

毛澤東主席的老師徐特立曾說,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雖然新中國成立至今不過69年,而中華民族卻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歷史。四書五經中濃縮著古人先賢的智慧結晶,大漠敦煌裡深藏著著華夏文明的累累碩果,長江黃河哺育了延綿不絕的炎黃子孫,萬里長城樹起了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豐碑。國慶節,慶祝的不僅是新中國的成立,更是回眸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延續與繁榮。愛國,不應是口號式的空談,而是要將對成立69週年的中國、對擁有5000年文明的偉大祖國的赤子之情銘刻在心,融入血脈,念念不忘。戰爭年代,烽火連天,愛國是“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的憂患意識、責任擔當;和平年代,愛國更是一種“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創業情懷、創新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說,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在享受國慶假期的同時,不能忘記國慶節的由來,不能忘記新中國是怎樣建立的,不能忘記長眠在冰冷泥土中的人,不能忘記為此忍受巨大痛苦、付出巨大犧牲的人。歷史永不忘,革命薪火傳。作為中華民族最為優秀的子孫——中共黨員,在新時期下,更是應該以“兩學一做”為指導,深入學習黨的章程,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將最科學的理論轉化為最有效的方法論,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