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占領了東南亞,爲什麼唯獨不敢去攻打印度?

用戶65194191747


二戰時期日本野心勃勃,其野心之大竟包括三個月吞併全中國,整個東南亞乃至太平洋和美國領土。但是縱觀整個日本侵略史,似乎沒有聽說他們攻擊印度的事情,今天來說一下位於東南亞的主角印度。

日本於1941年在東南亞發起全面進攻。在當年的12月10日日本就已經掌握了東南亞的海空控制權。可是如猛虎一般的日本軍隊沒有對印度動手。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從根本原因上看,印度對日本來說很“雞肋”

要想弄明白日本為什麼不打印度,首先要弄明白日本打印度能夠得什麼?日本入侵中國是為了日後霸佔亞洲。日本攻打東南亞是為了東南亞的資源。那麼日本攻打印度對日本來說有什麼用呢?印度只有富源遼闊的土地。其餘的東西日本什麼都得不到。

除此之外,印度自身對石油十分缺乏。日本當時用兵緊張不可能分大批的兵力,去攻打一個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用處的印度。這是日本不打印度的根本原因。

從政治因素看,攻不攻打印度不是由日本獨自決定的,與當時的德國也有一定政治原因。

二戰時德國與日本形成軸心國同盟,他們妄想以東經70°瓜分世界。眾所周知當時的英國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按照德國與日本的軍事策略看,日本本應攻打印度為德國摘下這顆“英國王冠上的寶石”,可以為德國的歐洲戰場緩解壓力。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感到力不從心。

在1943年5月,德國的北非戰役宣告失敗。德國想控制蘇伊士運河威脅英國的計劃落空。軸心國想要攻打印度的計劃被無限期延長。由此可見,日本沒有攻打印度存在一定的政治因素。

從軍事實力上看,日本不一定能佔到很多便宜。

二戰期間日本的兵力已經使用到了極限。超過2/3的陸軍兵力都已投入到中國戰場。其餘的陸軍都駐紮在東南亞,被攻佔的國家中一時不能離開。其海軍也大部分投入太平洋戰場中與美軍交戰。其次日本佔領緬甸之後因為其戰線拉得太長,補給困難。東南亞各國十分貧窮,日軍的槍支彈藥全須本國供給,路途太過遙遠。

而且駐守在印度的英軍補給線還在,美國的陸軍也可繞過好望角海峽直接登陸並參與戰鬥。可以說日本想要攻打印度,不僅兵力和補給方面捉襟見肘而且攻打又會遭到美軍,英軍的強烈抵抗。

在嘗試一次之後,日本學會了放棄。

在1944年3月,日本做出了第一次嘗試,日本向印度與緬甸的交匯處的主要城市英帕爾強行的派出了十萬兵力,他們只帶了15天的糧食和每人100發子彈。因他們不熟悉當地地形,後勤又不得以保證。在與印度打了半年之後倉皇而逃,這一戰損失了日本派出的約一半的兵力。這一戰也徹底粉碎了日本想攻打印度的野心。同時英帕爾戰役被日軍稱為“開戰以來最悲慘的一次”。

綜上可知,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中,日本的同盟國德國已經潰敗,日本想攻打印度不具備天時這一因素。日本因東南亞戰線拉得過長,對當地的氣候與地形以及疾病一無所知。同樣日本也不具備地利這一因素。在中國抗日的重大奉獻下,日本的陸軍兵力早已達到極限。美軍在太平洋戰役中的勝利也痛擊了日本的海軍。駐守的印度的英軍裝備精良補給富足。可見日本也不具備人和這一因素。

若日本當時執意攻打印度,可能經歷的悲慘就不止一次了。

史之策


必須指出的是,日本並非“不敢去攻打印度”,而是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和印度沒有即刻直接爆發武裝衝突,而是直至1944年3月至7月,盧溝橋事變的主要策動者、聲稱“是老子在盧溝橋打響第一槍,挑起了這場戰爭”的牟田口廉也指揮的日軍第33師團和第15師團,同斯庫納斯中將指揮的英軍第4軍的英印第17師和英印第20師兩個不滿員師,進行了英帕爾戰役。日本攻打印度為何遲至二戰臨近尾聲?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提及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大東亞共榮圈”。

1938年11月3日,日本發表了《東亞新秩序》政府聲明,稱:“東亞新秩序的建設,以日滿支(中國)三國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的互助連環關係為根幹,以期在東亞確立國際正義、達成共同防共、創造新文化、實現經濟聯合。”這一聲明表明日本“大東亞共榮圈”構想基本形成。

1940年7月27日,日本政府大本營聯絡會議提出了《順應世界形勢變化之時局處理綱要》,強調“利用時局的變化把握良好的機遇,推進對南方行使武力”的方針。這一“綱要”說明,日本正式將“南進”戰略提上日程。

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在會見記者時,正式發表了日本《基本國策綱要》,明確宣佈要“確立以日滿支(中國)為其一環的大東亞共榮圈”。“大東亞共榮圈”這一名詞首次正式公開“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大東亞共榮圈”的區域範圍最初不包括印度。1940年9月6日,日本“四相會議”議定、並在9月16日的日本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上獲得通過的《關於強化日德意軸心的文件》秘密附件三《處理日德意提攜強化之基本要點》寫道,為了“從東西兩方面牽制蘇聯,應盡力和德意採取相同立場,儘可能促使蘇聯朝對日德意的利害關係影響較少的方面發展勢力”,因此“原則上承認將印度置於蘇聯的生存圈內”。這是日本遲遲沒有進攻印度的主要原因。

圖:“大東亞共榮圈”區域圖

其次,中國作為東方抗日戰爭的主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兵力。最多時日本在華兵力達200萬,這使其“分身乏術”,難以分兵進攻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印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兵力調遣更是“捉襟見肘”。1942年春,羅斯福對他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 這番話,顯示了中國在牽制日軍使之無法進攻印度的突出作用。

最後,印度和英國的矛盾,“阻礙”了印度日本發生武力衝突。1941年12月1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對美英荷”開戰。和美國突襲珍珠港幾乎同時,12月8日子夜1時半,由日本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大將率領、以11個師團和兩個飛機集群為主力的25萬日軍,開始了對東南亞的全面攻擊,其作戰目標是:“摧毀亞洲的美國、英國、荷蘭的主要根據地,確保佔領南方的重要地區。” 1942年5月上旬,日軍第25軍佔領了緬甸全境。當時,英國要求印度派兵對日作戰,但是,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要求英國能立即滿足印度成為英國自治領的要求,否則不予派兵。但是,以阿里·真納為領袖的穆斯林聯盟相對態度比較積極。這是認識這一問題不可忽略的因素。

圖:參加英帕爾戰役的日軍運輸隊


馮瑋


日本問題要交給日本專家橋本來回答。

日本沒有不敢攻打印度,而且是攻打印度著名的基地英帕爾,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敗。


日本發動太平洋的戰爭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在1941年年底,日本與美國談判是否接受美國最後通牒,撤出中國,撤出滿洲時,日本儲備的戰略石油,只夠日本進行三個月戰爭,所以偷襲珍珠港後,日本用最快的速度直接進攻東南亞,佔領荷屬印度支那,獲取當地的石油。


同時日本還繼續切斷要切斷英國從陸上支援中國,東南亞的通路,所以分兵佔領了緬甸,,對完全切斷了中國的對外運輸線滇緬公路。在重創中國遠征軍後,日本完全佔據緬甸全境,這時,日本並沒有要立刻出兵從緬甸進攻印度,而是想通過拉攏印度人中反對英國殖民的勢力來瓦解英國對印度的佔領。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軍大約120萬的軍力被拖在中國戰場,而重慶的國民政府可以通過駝峰航線獲得援助。這樣日本覺得戰爭如果不進行釜底抽薪,將持續更加長的時間。


1944年3月日本陸軍開始計劃從緬甸一側進攻印度,佔領印度的英帕爾,這就是著名的英帕爾戰役。本來日本方面認為緬甸是英國重點防禦區,應該很難攻打,沒有想到比原定計劃早很多時間就結束戰鬥。而英帕爾是英軍在印度的主要據點,也是支援重慶的重要基地。如果攻下這個據點不但可以完全封鎖重慶方面來自外界的援助,還可以以此為跳板,趕英國人下印度洋,並且在適當時機與德軍會合。


日本方面作戰的指揮官就是盧溝橋事變的始作俑者牟田口,他指揮的軍隊在從北平開始橫掃中國以後又被派到緬甸,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後,準備翻越大山,進攻英帕爾,他指揮軍隊的人數是85000人,最後生還的不到十分之一,這場戰役因為日本方面忽視後方物資供應,以及當地的自然條件的艱苦,英軍,中國遠征軍的頑強抗擊下遭到完敗。


日本從此再也沒有能力進攻印度,相反聯合國軍從此吹響了反擊的號角,因此日本陸上進攻英帕爾,也是日本陸軍的一次“中途島”失敗,日本軍在緬甸,在東南亞,在雲南等地節節失敗,一蹶不振。


橋本看日本


日本是個海軍強國,入侵從海上進入容易得多。比如攻佔香港,沒必要從上海經過陸地打過去。攻佔緬甸,它也沒必要從越南一路翻山去。
沒到印度,首先得問題是印度不能給日本急迫需要的東西,比如石油、橡膠、糧食、礦產。這些東西大多在東南亞和大陸就有。


至於勞動力,中國的都還沒消化,印度更不需要了。
其次攻打印度對整個戰況沒太多影響。緬甸對中國有影響,所以它打了。加之兵力不足(我覺得是武備不足,人數應該還是充足的),沒必要分兵。
至於印度人卻是以逸待勞。。那樣才是笑話,大英帝國的艦隊都沉到水裡去了,“精英的”地面部隊在新加坡就證明不堪一擊,再有也弄回英國本土了,剩下一個沒有武裝的殖民地,印度人以逸待勞的恐怕只有伸了脖子等砍了

日軍不但進攻了印度,而且雙方還打得死去活來,著名的英帕爾——科希馬大戰就是雙方在印度境內的一場慘烈的戰役,日軍也佔領了一些印度領土並建立了偽政權。交戰雙方為日軍和英.印軍,只是日本當時被困於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沒有更多的兵力抽身南亞作戰,加上英印軍的拼死抵抗、美國雄厚的物質資源,還有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境內的作戰,拖住了日本進攻的步伐,才使得印度最終沒有淪陷

袁耀4


首先,題主這個問題並不是太對,日本並非不是不敢攻打印度,日本帝國主義的野心也絕不止東南亞,日本實際上在二戰中對印度發起過進攻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到達最大規模的標誌是1941年12月,日本聯合艦隊進攻珍珠港。至此全世界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蘇聯,人口最多的國家,殖民地最多的國家英國,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美國都投入到戰爭。

戰火燃燒到了整個世界。

日軍在海上向美軍出擊之後,在陸地上也沒閒著,日軍兵鋒直指東南亞,在緬甸的英軍部隊一觸即潰,雖然有中國遠征軍出師支援英軍作戰,但是無奈英軍已經喪失鬥志,跑的比兔子都快。

中國遠征軍在大部分時刻成為盟國的肉盾,英軍一路潰逃,仰光甚至沒做任何抵抗便被放棄掉。

英國人轉瞬間便跑到了印度。

既然英國人那麼好打,日本人更是被吊起了胃口,那就打到印度去把英國鬼佬趕出亞洲吧。

1942年8月,日本南方派遣軍司令寺內壽一大將,在河內命令第15軍制定針對印度阿薩姆邦的有限進攻計劃。1943年6月日本重組南方派遣軍,素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也中將出任第15軍司令,這個戰爭狂人重新點燃了日本對印度的野心。

說幹就幹,日軍以精銳第15軍三個師團十萬人進攻印度,意圖直接消滅英軍精銳,佔領英帕爾。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領第15軍的3個師團共約10萬人的兵力,渡過了印緬邊界地區的欽敦江,拉開了英帕爾會戰的序幕。牟田口廉也站在欽敦江畔,口出狂言,宣稱:“陸軍現已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英東南亞軍總司令蒙巴頓勳爵聽聞日軍進攻的消息倒是沒跑,他想起了個好主意,下令將邊境地帶的守軍全部撤到英帕爾附近的高地組織防禦,拉長日軍的補給線,

這樣一來,日軍想發動攻擊必須背靠大江,維持供給線又得穿越炎熱的熱帶雨林,一旦戰爭拖延,曠日持久,英國利用空軍在日軍後方不停的襲擾,日軍的供給一定非常困難;如果時間進入雨季,那麼日軍將會在大自然的力量下潰不成軍。

蒙巴頓打的算盤確實不錯,日軍有沒有想到呢?

答案是沒想到,牟田口廉也中將自從參與戰爭以來少有失敗,即使是失敗也是記吃不記打,在他眼裡只要大日本皇軍那麼一衝,這群英國鬼佬還不跟在緬甸的時候一樣跑的比兔子都快?

但是這次英國人卻當了真,印度是英國在亞洲的最重要基地,是英女王王冠上的寶石,不容有失。同時英國人呼喚來了美國人的空軍支持,一開始日軍攻擊很順利,很快由兩個主力師團完成了對英帕爾的南北夾擊。到了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特意調來坦克和重炮部隊開始向英帕爾方向猛攻,日軍再次取得進展。

4月10日,日軍攻佔了英帕爾東南面的伯萊爾公路上的謝阿姆山口,英印軍被迫退守直接俯瞰著公路幹線的坦努帕爾。牟田口廉也認為勝利已經在望,又調集了一批新銳部隊,企圖在坦努帕爾突破防線。經過一連幾晝夜的瘋狂進攻,日軍取得了一些進展,英印軍的防線被迫向後移動。

此時是日軍最接近勝利的時刻,但是隻是最接近。日軍連日奮戰已經十分疲憊,更重要的是補給越來越困難,隨著大量英美空軍的空中攻擊,日軍的補給幾乎被完全切斷。

同時雨季已經到來,雨林發揮了他的恐怖魔力,後方的部隊拼了命的運給養,但未能供應到前方就被掩蓋在茫茫雨林裡。而前線的日軍餓著肚子,踩著泥水向英軍發動進攻,竟然還繼續有了進展。

到了六月份,日軍竟然已經達到了英帕爾邊緣,甚至可以看到英帕爾的市區街道,但是這真的是最後的極限了,日軍已經斷糧,更重要的是3萬多人染上了各種疾病,缺醫少藥,傷病員大量出現,雨林裡的各種毒蟲開始侵襲他們,飢餓也在襲擊著他們,與此同時英軍開始發動反擊,日軍更是抵擋不住。

1944年6月25日,日軍31師團狼狽撤退,他們甚至開始在撤退路上吃起了草,因為實在沒什麼東西可以吃了。

又過了一星期,日本東京大本營發佈命令宣佈全線撤退,這次對印度的進攻就此陷入徹底的大潰敗。

一些參戰的英國老兵留下了日本士兵的慘狀:“到處是赤腳露體的屍體,士兵像骷骸一樣躺在泥地上;行駛中遭到轟炸的運輸車和燒燬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滿地都是的槍支彈藥和軍事裝備。”

到了8月底,日軍才撤退到進攻開始的地方,但是這一來一回,已經有53000名日軍永遠的留在了撤退的路上,即使是活著出去的人也不同程度的患有疾病。

日軍遭遇了開戰以來最悲慘的一次失敗。

不是日軍不想打印度,而是日軍敗給了兇猛的雨林氣候,敗給了自己的狂妄自大,敗給盟國軍隊。對於侵略者只有把它狠狠打疼,才會消弭它們的狼子野心。


歷史風雲錄


日本並非“不敢去攻打印度”,而是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和印度沒有即刻直接爆發武裝衝突,而是直至1944年3月至7月,盧溝橋事變的主要策動者之一的“牟田口廉”指揮著日軍第33師團和第15師團,同斯庫納斯中將指揮的英軍第4軍的英印第17師和英印第20師兩個不滿員師,進行了英帕爾戰役。

日軍

1942年,日軍攻下緬甸後,下一步目標就是進攻印度,進而與希特勒的部隊在中東會師。這個在日本戰史上都寫得明明白白,怎麼就不敢了?你出的題目就有問題,之所以沒有成功,因為中國遠征軍從印度發起了對緬甸的反攻,緬甸的日軍被打得節節敗退,後來日軍沒辦法,賭徒性格爆發,想來個釜底抽薪,直接進攻印度的盟軍基地,剛開始日軍大本營是不同意這一方案,無奈緬甸被遠征軍打得有覆滅危險,為緩解壓力,改變戰局,只好鋌而走險。發動了英帕爾戰役

印軍

由於被緬甸的遠征軍牽制過多兵力,只拼湊出三個師團,加之印緬叢林中勞師遠征,日軍後勤補給困難,所以先期把英軍打得節節敗退,但最後仍然強弩之末,吃了兵力不足和後勤保障困難的大虧,五萬人大部分在撤退途中病餓而死。進攻印度的計劃徹底泡湯。英帕爾戰役之後日軍在印緬戰區被迫採取守勢,直到徹底失敗。可以說,沒有中國遠征軍的存在,沒有中國的人,美國的錢和裝備,英國早就丟了印度,日軍早就與希特勒中東會師了。

日軍

日本的目的是儘早打敗中國,儘早從中國戰場抽身出來,因為中國已經耗費它太多的戰爭資源了,不早點出來,今後頂不住美國,當時日本已經從沿海封鎖了中國,只剩下滇緬公路就可以封死中國,打緬甸這個小目標就能達到目的,緬甸只是英國聯邦的零花錢,打它英國不會太在乎,這點可以從英國在有中國遠征軍支持的作戰中都放棄緬甸可知,印度太大了,是英國的錢包,英國必然會拼命,在日本還騰不出足夠的資源前不敢胃口過大,跟德國讓日本圍攻蘇聯,日本試過失敗了,不敢陷入另一個過大的戰場一樣。

日軍

日本主要的南下目標基本已經達到,帕爾之戰讓日本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力嚴重不足以及自身實際需求才是根本原因!事實上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原因是美國英國的石油來源斷絕,而日本無論是本土還是佔領區都沒有油田 所以只能冒死對英美開戰,雖然是死路一條但是還有一線生機,之後日本的主要目標就是印尼的油田,而緬甸印度因為沒有戰爭必須的石油,所以並不是重點而之所以佔領該地區只是由於那裡是英軍地盤,出於軍事考慮才採取了有限的行動,見識了英國佬在印度的實力。再加上在太平洋戰場的失利,就再也無力發動對印作戰。


唯願尹安


不是唯獨不敢去打印度,二戰是日本燒殺搶掠,什麼事是不敢做的?筆者認為二戰時沒有成功入侵印度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大東亞共榮圈印度並不包含在內。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


2.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包括?1936年日本軍政府頒佈《國策基準》是大東亞共榮圈的雛形,國策出於國家利益,對外形勢考慮,在後來日本騷擾蘇聯被朱可夫將軍掰彎後,放棄了北上想法,只能盡力牽制以助德國,而印度是被劃入蘇聯勢力範圍的。

3.日本入侵受到強烈打擊。當英國海外殖民地岌岌可危時,與中國簽署了協議,中國40萬遠征軍中的20萬不是白死的!入緬甸、印度支那的日本法西斯軍隊傷亡慘重,加之戰爭中後期戰線過長,鬼子有心也無力啊!

以上就是鄙人的些許看法,歡迎指正補充!


亦雨侃世界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夏威夷時間),日海軍艦載機的航空魚雷和航空炸彈的劇烈爆炸聲,使寧靜的珍珠港變成了一個血腥的黎明。隨著太平洋戰爭的全面爆發,由敵酋山下奉文中將指揮的南洋派遣軍第二十五軍,先後佔領了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由敵酋飯田祥二郎中將指揮的緬甸派遣軍第十五軍佔領了緬甸

,其屬下除了盤踞緬甸的第十八師團、第三十三師團外,第五十五師團、第五十六師團進逼雲南:佔領了滇緬公路進入緬甸的終端密支那,滇緬公路從此被日軍控制。由於怒江惠通橋被中國軍隊及時炸燬,從而使日軍兩個師團被怒江天險阻隔在怒江以西,但騰衝、龍陵、畹町、芒市等地卻從此落入敵手。


綜上所述:一、進攻印度的應該是佔領緬甸的日軍第十五軍,而不是迢迢千里之外佔領南洋的日軍第二十五軍。二、印度的地理位置雖與緬甸比鄰接壤山水相連,但

美英盟軍實力強大的蘭姆加軍事營地就設在印度與緬甸交界的阿薩姆邦。且當時英國寧願放棄緬甸,也絕不會讓日本染指印度。因為印度作為當時英國在南亞最大的英聯邦國家,英國自然倍加重視。用英國人的話說:‘’印度是英國女王皇冠上的一顆璀璨寶石‘’。再加上印度有英國的強大軍事盟友美國的軍事保護,盤踞緬甸的日軍兩個師團根本沒有能力進攻印度


Mrttlzz99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襲擊了美國海軍珍珠港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就在同一天,日本軍隊開始進攻東南亞地區,當時美國軍隊沒有什麼準備,英國軍隊遠在本土防禦,日本軍隊在半年的時間裡,先後拿下了菲律賓、馬來亞、緬甸、新加坡等地,而且進一步威脅到了澳大利亞。

但是到了這一步,日本卻為何沒有去派兵攻打印度。要知道,當時的印度軍隊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可言。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當時的緬甸和印度其實都被英國佔據,都是他的殖民地,日本的實力還不足以佔領所有的英國殖民地。

日本佔領緬甸之後就發現自己有些力不從心。1942年日本已經跟美國全面開戰,而且資源枯竭,大部分的兵力深陷中國戰場,而在太平洋也需要精銳守衛現有的殖民地。而當時的印度,集中了英國在亞洲的主力,而且國土廣大包括整個的南亞大陸,戰略縱深非常廣闊,日本如果出兵,也必然陷入持久戰。

其次,日本進行了小規模的嘗試,但是以失敗告終。在總體戰局吃緊的情況下,日本做了試圖佔據印度的嘗試,發動了英帕爾戰役,但是最後的結果是慘敗。倒不是軍隊戰死很多,主要是受不了印度惡劣的環境和氣候,非戰鬥減員很嚴重。因此,鑑於當時的狀況,日本無力佔領印度,印度也得以免受二戰之苦,這不能不說是這個國家不幸中的萬幸。


利刃軍事


日本佔領了東南亞,不是不敢攻打印度,法西斯的野心是要瓜分世界,還有他不敢不想要的地嗎?其實是有很多綜合因素存在的!以上達人說的很全面,但還有幾點比較客觀存在的原因如下

第一,地理原因

日軍要攻打印度,大軍團只能從海陸前進,空軍不現實,海上必須繞過南海走馬六甲海峽,太過遙遠補給是個問題,且海軍都被美國牽制在太平洋,因此只有陸路可行,陸路也不可能從西藏進入,現在運兵西藏都還要修路,更何況那時缺氧缺設備,所以只有從東南亞緬甸一側進入,成了唯一可行通道。

第二,
中國遠征軍迫使使日軍陰謀失敗

1942年2月,經過各種政治角逐,蔣介石正式組建緬甸遠征軍,下轄第五第六第六十六軍。四月,孫立人率領三十八師抵達緬甸,參加了曼德勒會戰,由於與英軍等配合不力,日軍也受重創情況下,三十八師撤入印度,組成中國駐印軍,扼守咽喉要地,於次年對緬北大反攻,日軍疲於應付。

圖為孫立人將軍

第三,國際形勢發生了逆轉

此時日軍及各國駐印軍相持已到1943年底,太平洋戰爭美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反法西斯力量開始壓過法西斯,日軍在中國戰場,東南亞各國,太平洋戰爭皆受到重創,兵力不足,資源短缺,已無力再跨過緬北入侵印度了!

因此總結起來就是日軍入侵印度,時間,形勢,戰爭資源皆不利於日本,無力攻打,並不是他不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