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河谷林居

緣起

長白山脈是歐亞大陸東緣的最高山系,由多列斷層山脈、盆地和谷地組成,因其主峰長白山和天池(一座巨型的休眠火山和火山口湖)聞名遐邇。億萬年以來,這個地區經歷了滄海桑田的地殼變遷,在氣候變化、火山噴發和冰川運動的雕塑之後,造就了今天的景象。壯觀的火山地貌,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分佈廣泛的礦泉、瀑布與河流,共同形成了這裡神奇古樸的自然風光。

“在天空和樹林永恆的寧靜裡,他重新找回了自我。”——愛默生

▼林居鳥瞰

長白山河谷林居

眾多河流發源於長白山脈,由天池流水匯聚而成的二道白河,就是中國七大水系之一—松花江的源頭。項目所在地二道白河鎮,地處長白山腳下,因二道白河穿過而得名,距長白山核心區35公里,素有“長白山第一鎮”之稱。這裡既是進入長白山北坡的門戶,現在也成為人類城市發展與自然交鋒的前沿。從一個小村落向現代化城鎮急劇發展的過程中,剷平再造的當代城市開發模式和鋼筋混凝土建造技術齊頭並進,對原有自然風貌形成碾壓的態勢。強硬擴張的城鎮邊界有如一道高牆,向外擠壓著不斷萎縮的自然生態,內部則迅速填充以石材廣場和成片混凝土樓房。

即便對於因旅遊而快速發展的二道白河鎮來說,優異的自然環境也是他們最大的優勢與本錢。這裡曾經森林密佈,生態資源得天獨厚,然而這些真的就不能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共存?原地建築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的實踐,探尋人類活動與自然之間共生共存的方法,以及城市與自然之間邊界狀態的不同可能性。

▼項目場地前後對比示意

長白山河谷林居

生長的風景

項目用地位於二道白河鎮的南端,業主希望利用這塊用地建設一片度假屋,用作東側現有7層度假酒店樓的擴展。 場地自身就是城鎮擴張邊緣的一個典型樣本,一條城市與自然對抗產生的清晰界線,從用地中生硬切過。界線一側是原生態的森林河谷,二道白河從山林中蜿蜒而下;另一側則是城市發展留下的巨大傷疤—一個關閉的民俗遊樂園的廢棄場地,自然環境遭到肆意破壞,荒蕪一片,堆滿建築垃圾。基於對大自然的尊重與敬畏之心,以及對二道白河鎮上主流建設方式的逆反,原地建築沒有急於推動建設,而是以退為進確立了一個反向的目標-首先讓森林生態恢復被城市發展破壞之前的完整狀態,讓城市建設用地迴歸自然森林屬性。

▼項目首先讓森林生態恢復到被城市發展破壞前的完整狀態

長白山河谷林居

▼建築體量婉轉地避開了每棵原生的樹木

長白山河谷林居

設計團隊深入現場仔細勘測調研,查尋整個河谷森林生態體系的脈絡,甄別每處地形地貌的狀態與成因,水文地質構造,河灘、山坡不同的生物植被群落。對處於原始狀態的河谷、樹林、地形地貌予以全面保護。對場地內每棵原生樹木、露出地表的塊石,逐一進行測量標記。對被民俗園建設破壞的部分進行生態修復,清除建築垃圾,因循脈絡恢復地形和雨水通路、疏通填塞的自然河溝、孕育植被種群,促進整個場地的生態再次發育,使被割裂出來的荒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並引導廣袤的原始河谷森林突破城市造就的壁壘,向城市內部方向延伸生長。

▼建築如同一組吸納光與風景的採集器

長白山河谷林居

長白山河谷林居

長白山河谷林居

在風景中生長

自然生態的生長,也讓建築與風景的關係從對望轉變為沉浸與擁抱。建築如同在自然起伏的坡地上輕輕放置一組吸納光與風景的採集器。除以少量局部輕觸土地,每個建築體量都輕盈漂浮於地面或河流之上,將對大地的驚擾減到最少。沒有預設的固定形狀,它們只是小心翼翼婉轉避開每棵原生的樹木,沿著樹林的間隙,各自向著陽光、風景自由生長。客廳朝向山巒高揚,餐廳突挑於林間,臥室俯瞰溪流,伸出的每個空間角落都是去獨自感受自然的一處寂靜窗口。內部無阻隔的流動空間設計,如同三維連通管道,把尋常居住活動,變成了不同方向景觀自然之間的遊走穿行,顧盼之時,森林、河流、山脈,又或天空中灑下的陽光,交錯眼前,不知不覺間光移景異,四季流轉。

▼每個建築體量都輕盈漂浮於地面或河流之上,將對大地的驚擾減到最少

長白山河谷林居

長白山河谷林居

長白山河谷林居

由於各處原生環境的隨機變化和建築的因循生長,造就了豐富的差異性,每個建築各不相同,與環境的相處方式更是獨一無二。譬如其中一棟的客廳懸浮溪流之上,俯瞰溪水從玻璃地板下潺潺流過,順垂直旋梯拾級而下即可觸摸溪水。而另一棟的入口,則需從一株高聳壯碩的老青楊和茂密樺樹林之間的狹窄小道穿過才能到達。建築群與環境在相互滲透的連續整體空間關係中,不斷變換,互為風景。

▼建築群與環境不斷變換,互為風景

長白山河谷林居

長白山河谷林居

▼每個建築與環境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相處方式

長白山河谷林居

長白山河谷林居

這本是一個有一定強度和密度的城鎮開發項目,並非孤立於廣袤自然的單棟房屋。交錯生長的形態策略讓建築與自然相互擁抱,又相互掩映,人與人之間相互呼應卻不相互干擾。正所謂“隱於野而不寂寞,隱於市而不喧囂”。“建築並不傷害自然,建築和自然相互擁抱。建築並不把人和自然隔離,建築是通往自然的窗口。”

▼建築與自然相互擁抱又相互掩映

長白山河谷林居

▼伸出的每個空間角落都是一處感受自然的寂靜窗口

長白山河谷林居

長白山河谷林居

原生與共生

為了實現建築與環境共生的目標,原地建築採用了將當代技術、材料優勢與當地技術、原生材料有機結合的共生建構方法。以高強度的鋼結構作為整體骨骼框架,從而用最少量紮根土地的支柱實現建築體量的懸浮。外層以當地原生的火山塊石壘砌砌體,作為抵禦嚴酷氣候的穩定圍護,並增強了整體結構的防火性能。內層以松木包裹空間,在嚴寒的冬季給人以溫暖柔和的呵護。中間層設置壓型鋼板和發泡保溫填充層,增強防水保溫,並把內外各層牢固結合在一起。在建築形體生長的每一個端部,這種三明治式夾心複合牆體構造被切斷暴露出來,揭示了單純外部形象之內豐富的層次。

▼建築外層以當地原生的火山塊石壘砌砌體

長白山河谷林居

鋼材是可回收使用的環保材料,結構構件全部在工廠預製生產,把現場工作對自然的破壞減到最少。在樹林間隙的各處空地裡打入散佈的點狀鋼柱基礎,在場地中心設置集中的施工塔吊,後續其他工作都在空中進行。工人們踩著架空的鋼樑上在樹葉間來回穿梭、安裝作業,看著鋼結構框架與樹林交織在一起一點點生長起來,都體會到與過去經驗完全不同的感受。原生火山塊石被當地人稱為“紅土石”,經億萬年地質作用形成,因性質獨特,長期以來只被磨碎用作廉價混凝土的替代摻料,原地建築採用不經加工的原始石塊塊料直接壘砌,希望這些建築吸收這片廣闊土地天然的質樸與粗礪,經歷風霜之後慢慢融入超越時間的地質形態中去。

▼從建築的端口可以看到三明治式的夾心複合牆體構造

長白山河谷林居

內部環境景觀設計都以修復場地原生森林生態為核心,捨棄城鎮社區景觀所用的手段。完全本地群落的樹種植被,任由野花野草爛漫生長、樹葉飄落堆積,只在人車通行必需之處撒以石子。社區朝向森林河谷的方向,沒有圍欄圍牆,人們可以走到森林中去,野生動植物也可以自由進入社區深處。這一帶上游湍急河流的林地,據說是第三紀冰川期後殘存下來的稀有鳥類-中華秋沙鴨的繁殖地之一,現在被人們稱為“秋沙河谷”。在懸浮建築之下的連續土地上,光、風、雨水自由穿過,植物蔓延生長,野生小動物自如穿行遷徙,秋沙鴨也可獲得更多的安全遮蔽,成為它們繁衍的理想場所。

▼入口走廊

長白山河谷林居

▼室內空間

長白山河谷林居

▼無阻隔的空間體驗

長白山河谷林居

長白山河谷林居

▼巨大的天窗和落地窗連接了自然與生活空間

長白山河谷林居

長白山河谷林居

▼餐廳

長白山河谷林居

▼臥室

長白山河谷林居

這裡是城鎮,也是森林。是屬於人類的社區,更是屬於野生植物、小動物、秋沙鴨的樂園。希望這裡不再有對抗和壁壘,讓沒有邊界的城市,和無邊無際的自然,共同繁榮生長。

▼沒有邊界的城市與自然共同繁榮生長

長白山河谷林居

▼場地平面圖

長白山河谷林居

項目名稱:森林守望者-長白山河谷林居

建築師:原地建築

地址:中國,吉林,長白山池北二道白河鎮

主持建築師:李冀

建築設計:李冀、張浩、劉洪燕、王樹毓、王靜、羅蘄、白迪、石巖

建築面積:2450.0 平方米

攝影師:夏至

瞭解更多精彩內容,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