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餓不死人的那些事兒

太空中餓不死人的那些事兒

對遨遊太空中的航天員來說,除了失重令他們頭痛外,更令人頭痛的是如何吃飽肚子。

在上世紀60年代初, 科研人員用水分含量高的膏糊狀食物把水“鎖”住。一個很有意思的場景出現了:航天員只能“擠”飯吃——把裝在鋁管中的肉糜、果醬類膏糊狀食物,像擠牙膏一樣擠進嘴裡。

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美國雙子星座號飛船和阿波羅號飛船採用氫氧燃料電池作為電源,發電時可以產生大量的水。於是,美國航天員多采用覆水食品。所謂的覆水,也就是重新吸回水分,乾燥脫水的逆過程。這類食品的性狀和風味更接近於地面的普通膳食——這就意味著航天員的飲食不再只是“擠牙膏”了,雖然果醬等食物還是需要“擠”著吃。

再後來,隨著食品冷藏設備和加熱裝置升級,航天員可以直接吃上新鮮的蔬菜水果,甚至熱湯都不在話下。

我國天宮二號航天員景海鵬曾揭秘在太空中一天的飲食:早餐有粳米粥、椰蓉麵包等7種食品;中午有什錦炒飯、肉絲炒麵等8種食品;晚上有綠豆炒麵、牛肉米粉等8種食品;加餐也有5種食品。

不過,航天員飲食的安排也是大有學問的。

陳斌介紹,一般而言,特定的航天環境會使航天員的味覺變得有些遲鈍,吸收消化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響。為了讓他們適應這種環境下的飲食習慣,每頓食譜的制定“是一項工程產品”。

“由於載人航天器空間有限,航天食品首先要體積小、重量輕,航天員每人每天的食品重量約為1000g;從個人需求來講,食品要滿足航天員的所有需求。”陳斌說。

因此航天食品也就有了其特殊的“航天標準”。陳斌表示,航天食品首先要保證“絕對的安全”,不能使航天員發生任何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第二要做到營養平衡,比如航天飛行會對航天員造成輻射、骨鈣丟失、心血管系統功能失調等影響,食品就要提供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和鈣,以及適宜的鈣磷比例和維生素D,並保證鉀的供給等。

除了以上,航天員的食譜以5天為一個週期進行循環,其間每天的飲食都不重複。

對於這樣高科技含量的的航天餐飲,普通老百姓也是想嘗試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