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里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鄉愁裡的廣東

客家圍

客從何處來,客往何處去?輕聲一問。

回不去的故鄉在汴梁,

長居之所的他鄉在南方。

道路漫長,一路艱險,

那些堅固的圍屋,守候著家園,

也安慰著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心酸

『橋溪村』

百年桑梓情

橋溪村

這是一個近乎

原始的自然村落

山與水的清靈滋養了

客家梅縣的古韻

千年已逾,舊時人遠去

簷角的蝙蝠雕刻仍在

訴說著對來日的祈盼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我從來沒在室內見過這麼多的蝙蝠

外頭陽光太強,眼睛不大適應,感覺廳堂有些暗。我一開始以為在廳堂房樑上的一團黑的小動物是燕子,但是很快又發現那些黑點是倒懸的,這才知道是蝙蝠。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百蝠堂裡藏著許多蝙蝠

屋子裡只有蝙蝠,上百隻的蝙蝠。有時某幾隻蝙蝠會突然脫離房梁,張大翅膀,在外面的天井裡飛旋一兩圈,又回到廳堂,倒懸在房樑上。蝙蝠群發出吱吱的聲音,牆和地板都殘留著蝙蝠糞便的點點痕跡,散發著一種陌生的氣味。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建築中的蝙蝠元素

因為“蝠”和“福”諧音的關係,在中國的傳統建築中,蝙蝠元素被大量用到,尤其是建築的雕刻中大量出現蝙蝠造型,形成“五福臨門”、“五福捧壽”之類的寓意——但室內活生生的蝙蝠我卻未曾見過。

這裡並不是一座廢棄的老房子,而是梅州市梅縣區橋溪村內一座叫“繼善樓”的客家圍屋,蝙蝠就在二樓的一個廳堂內。房子有人居住,在廳堂對面的房間和樓下還有人在看電視、賣東西,他們坦然地和這麼多的蝙蝠同住於一座房子內。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槓式客家圍樓(全景網圖)

在橋溪村,像繼善樓這樣的列槓式客家圍樓還有很多座,它們動輒佔地超過2000平方米,一般是二層樓高,左右對稱,黑瓦白牆。客家圍屋建築多種多樣,槓式圍樓為其中並不常見的一種。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七槓樓

橋溪村槓式圍樓和常見的中國傳統建築有很大不同,和客家土樓及其他圍樓也不一樣。房子不是橫向排列,而是縱向排列;山牆不在建築左右兩側,而在前面。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繼善樓古色古香的內部結構 羊城晚報宋金峪攝

門就位於兩槓之間的連接處,最中間為正大門,門越多,樓房就越龐大,一進大門還是對著天井。房子看起來像被硬生生轉了90度,但又不是這麼機械,因為槓式圍樓也有大廳,大廳與大門的朝向一致。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橋溪村裡最恢弘的建築——繼善樓 羊城晚報宋金峪攝

繼善樓是其中最特別的,它始建於1902年,歷時12年才建成,前後花費了十二萬大洋,樓內的石雕和金漆木雕都極精美。當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蝙蝠,這也是全村僅有的。那個位於二樓的蝙蝠廳堂,被稱作“百福堂”。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據說起初蝙蝠飛到這個廳堂停留時,主人家也嘗試驅趕,但沒過多久,蝙蝠又出現了。後來,主人家想通了,認為蝙蝠是吉祥之物,索性就騰空屋子留給蝙蝠,蝙蝠越聚越多,它們每年的3~11月就居住在“百福堂”,到了冬季再回到山中洞穴去。

明萬曆年間,來自客家中轉站——福建寧化石壁村的朱、陳兩姓人家,篳路藍縷,輾轉搬遷,先後來到橋溪村繁衍生息,四百多年的寧靜鄉村生活,營造出如今遠離喧囂的這一方綠洲。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野間山水

時至今日,橋溪村的交通並不發達,需要經過大量的爬坡山路才可到達。想必當年到這個地方居住的人,看中的或許便是這裡的交通閉塞、與世隔絕。如今,這個村落已被一家公司開發成景區,進村要收取五十元的門票和進出各五元的電動車費。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屋頂的精美裝飾 羊城晚報宋金峪攝

讓人訝異的地方在於,就是這麼一個交通閉塞的村落,和一般印象中的山村小屋完全不同,小橋流水旁邊的人家是龐然大物般的民居建築。村內的世德樓、寶善樓、世安居、繼善樓、燕詒樓、仕德堂等,和閩西的土樓一樣,碩大的建築尺寸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更像是被外界生生移過來的。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華僑村(全景網)

和許多梅州鄉村一樣,橋溪村也是一個典型的華僑村。一個世紀以前,不少梅州人漂洋過海,或為謀生,或為避難,“兩手空拳打天下,一條皮帶走南洋”,他們省吃儉用攢下錢財,想方設法寄回老家。橋溪村也有大量的人前去南洋謀生。2008年村中統計人數為216人,旅居海外及港澳臺的則多達6000人,是個名副其實的僑鄉。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繼善樓內的裝飾帶有明顯的西洋風格 羊城晚報宋金峪攝

這些海外的華僑,通過艱辛的經營獲得了大量財富,又將許多財富帶回家鄉建造房子,新建的房子既有傳統的因素,又加入了外界的建築材料和裝飾元素,變成一種非常特別而令人意外的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觀。所有的古屋用的石材都是人工從山外肩挑背扛搬進村裡的,很難想象當時的人經歷了怎樣的艱辛。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繼善樓內的“朱子家訓”

繼善樓前後三進,中部為四合院式,通過迴廊連接,屋子往兩廂擴張。建築樣式是傳統的,細節裡卻滲透了清末新興的西洋風格。比較特別的是樓上的堂屋,向外的四個小窗子,是用彩色玻璃做成的,透露出房主的華僑身份。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房子內部裝飾精美 羊城晚報宋金峪攝

繼善樓的建造者是印尼僑商朱汀源五兄弟,橋溪村朱氏十七世,他們也是早年越洋華僑大潮中的幾分子,從做“水客”起家,發跡後五兄弟衣錦還鄉,便建造新房,光宗耀祖。長兄建起了世安居和祖德居,餘下四兄弟集資建起繼善樓。繼善樓從1902年動土到完工,前後耗時12年,新居入住時,二哥已經不在人世了。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樑柱上的漆金木雕

樓內的雕刻和裝飾,既展示了建造者的富有,也體現了建造者儒雅的趣味和追求。門窗上方牆壁上有彩繪的風景或人物,是當時專門從廣州請來師傅畫的,其中有當年的“羊城八景”。未曾想,廣州百年前的繁榮,竟在梅州的深山小村裡重現了。

現在,繼善樓由主人的親屬打理,而主人的直系親屬還在海外,偶爾也會回到橋溪村,看望先輩在深山裡留下的祖屋。

梅州地區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方,因而大量的梅州鄉村,其實都是客家村落。它們散落在梅州地區的山山水水中,像大地遺珠,顆顆不同,各有自己的特點。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梅州的客家村落

像梅縣區的僑鄉村、均田村,蕉嶺縣的高思村、白馬村,它們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村莊的山水肌理和建築格局各自有別,每一個村子都散發著不同的氣質。而這其中,我覺得橋溪村最像一個世外桃源。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空谷裡的古建築

不過就像這裡的人並不因為村子的封閉而閉塞一樣,村落也在歷史上經歷過多次的運動劫難,通過村子裡的一些細節,依稀可見當年發生在這裡的歷史。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閩粵贛邊縱隊、中共粵東地委機關先後駐紮該村,中共梅埔雁松武工隊亦經常在此地活動,往往是敵人打進來,部隊往山裡散,當即無影無蹤,以山林為掩護,最適合打游擊戰。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橋溪村落(全景網圖)

有一座圍樓外牆上還有褪了色的標語“肅清匪特,人人有責”,應該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鎮反運動中寫上去的。繼善樓大牆壁上“不準地主惡霸抬頭,只許窮苦人民翻身”的字樣仍然清晰可見,大概是土改時期留下的。

在2004年3月末,一夥盜賊潛入山村,悄無聲息進入繼善樓,將 22扇門、6扇花窗的雕花悉數撬走,使繼善樓留下永遠的遺憾。歲月流逝,能夠像橋溪村那樣大量完整地保存著建築,尤其內部精緻的雕刻和繪畫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村裡的那一溪流水,默默流淌。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素材來源丨本文摘自文旅中國叢書《鄉愁裡的廣東》,作者許偉明、餘婷婷,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原標題為《橋溪村:百年桑梓情》,作者許偉明,攝影許偉明,部分圖片來源於全景網、金羊網、羊城晚報等。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鄉愁裡的廣東(八)丨會說話的建築?橋溪古村,一磚一瓦皆故事

今日話題:和以前對比, 你家鄉的面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