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前,兩家快遞公司宣布漲價!

双十一前,两家快递公司宣布涨价!

近日,中通快遞宣佈,從今年10月1日起啟動快遞費用調節機制,調整全國到上海地區的快遞費用。以此同時,韻達也向各網點發布“調整到達上海地區快件派費”通知,將各網點到達上海地區的快件派費上調0.5元/票。這是否意味著剁手黨在今年雙十一要多給快遞費了?

双十一前,两家快递公司宣布涨价!

中通、韻達將調整部分地區快遞費用

2018年9月21日,中通快遞在其官網公告:

“從2018年10月1日起啟動快遞費用調節機制,調整全國到上海地區的快遞費用。其他地區的快遞費用調整時間另行告知。具體費用調整幅度,由當地服務網點根據總部指導建議並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實施。”

双十一前,两家快递公司宣布涨价!

同樣對快遞費用進行調整的還有韻達股份。而在2017年,中通快遞與韻達股份分別於10月10日和10月11日宣佈調整快遞費用(快件派費)。中通快遞今年率先調整全國到上海地區的快遞費用,且調整時點略早於往年,或主要考慮到上海將於11月5日~10日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寄遞安全保障工作升級帶來的運營成本增加。

在我國的民營快遞市場,除了順豐速運,包括“四通一達”在內的大型民營快遞,都是通過加盟的方式迅速擴張。所謂的派送費是發件網點支付給派件網點的費用,一般是由發件網點付給總部,再由總部轉移給派件網點。而消費者一般看到的快遞價格並不是由總部制定的,而是由各個地方加盟網點自行確定。

双十一前,两家快递公司宣布涨价!

雖然中通、韻達的派送費上漲是快遞公司內部費用的漲價,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市場普遍認為上漲部分最終會由消費者承擔。

近年來,除順豐速運外,各家快遞公司總部的派送費其實每年都在調高,但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快遞費卻是不升反降。

國家郵政局公佈的最新快遞行業運行數據顯示,8月行業單價為11.91 元。要知道,行業單價在2015年是13.4元,2014年是14.65元,2013年是15.69元,2012年是18.6元。具體來看,今年8月,順豐控股單票收入23.12元,同比下滑 0.09%;申通快遞單票收入3.19元,同比下滑 0.31%;韻達股份單票收入1.58元,同比下滑17.69%。

所以,快遞業接近完全競爭市場,內部成本上漲,未必意味著“羊毛”出在“剁手黨”身上,相當大部分的上調派送費會先由快遞公司內部消化。原因在於,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包括順豐、“三通一達”在內,國內各類快遞企業已超過8000家;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價格和質量等信息高度透明,消費者更換快遞公司不需要什麼成本。因此,沒有形成相對壟斷市場之前,快遞公司不可能形成牢固的“價格聯盟”,更不敢對消費者貿然漲價。

双十一前,两家快递公司宣布涨价!

快遞企業的價格政策將更加靈活

目前,電商快遞產品同質化、人力成本攀升、紙張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一系列因素已經成了快遞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

為了保持低價優勢、提高利潤和競爭力,部分快遞上市公司紛紛在其業績報告中表示,將提高自有車隊投入、調整派費、規模化降低人工、運能以及加盟商成本等多渠道降低全網運營成本。中通快遞董事長賴梅松就曾在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透露,今年還將減少中轉環節、持續增加分撥中心自動化分揀設備投入,進一步降低人力成本。

双十一前,两家快递公司宣布涨价!

其實,從上市的快遞公司來看,未來三年主要是延續“加大自動化、運輸工具等投入—降成本”的路徑,因此在總部單件成本持續降低的背景下,未來1~2年末端價格將繼續延續下行態勢,但是跌幅將越來越小。單件平均收入下降背後比拼的是各家成本管控的能力。

同時,隨著“雙十一”電商節規模的持續擴大,快遞行業淡旺季間的快件處理量波動加大,如2017年行業最高日均處理量達3.3億件,是日均處理量的3倍。因此,為了保證網購高峰衝擊下,快遞網絡仍能夠正常運轉,快遞企業需要提前儲備大量臨時操作員、租賃場地與車輛。而旺季期間,人工成本、場地租金以及承運費用顯著高於淡季,因此,快遞行業在旺季往往增量不增利,四季度的毛利率低於二、三季度。

双十一前,两家快递公司宣布涨价!

其實,未來龍頭快遞企業的價格政策將更加靈活:一方面,通過價格調整,平滑全網淡旺季間的快件處理量,儘量減少旺季臨時產能的投入,提高旺季盈利能力,實現增量增利。

另一方面,亦可以通過價格手段,調整旺季貨物結構,引導網點攬貨輕量化,優選盈利能力較強的小件包裹(有利於提升車輛裝載率、提升分揀和配送效率);此外,將貨量控制在網絡可控範圍內,亦能夠保證一貫的服務質量,有助於提高客戶粘性。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