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雄主孫權和四英將十二虎臣的東吳,爲什麼沒把天下統一?

歷史上有雄主孫權和四英將十二虎臣的東吳,為什麼沒把天下統一?

中國歷史上鮮有從南到北統一全國的政權,唯二是明朝和民國北伐,但前者是元朝自身糜爛,後者最終結果來說並不算真的成功。這和南方的整體環境有關,並不是一兩人英主雄才可以改變的。

歷史上有雄主孫權和四英將十二虎臣的東吳,為什麼沒把天下統一?

長江天塹在古代即是重要的防線,同時又是困住自己的牢籠,北方南征困難,但是北伐更加的艱辛。只要守住少數的幾個渡口和城市,縱使千軍萬馬也是無可奈何。最明顯的就是東吳每次都在合肥鎩羽而歸。可是北方有個優勢,只要佔據蜀地,就可以順流而下,直取江南。歷史上所有的南方政權,都是因為被順流而下消滅的。包括東吳,也是因為蜀漢被滅後,西晉“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歷史上有雄主孫權和四英將十二虎臣的東吳,為什麼沒把天下統一?

古代騎兵是戰略級武器,對戰爭的勝負起到決定性的因素。但是南方沒有產馬區,唯一可以穩定獲得的馬種是雲南地區的滇馬,但是滇馬體形小、速度慢,適合山地駝貨使用,並不是理想的平原騎兵馬種,而且三國時期由於南方還沒有很好開方,甚至滇馬都無法獲得。因此南方步兵一旦過長江,進入北方平原地區,缺乏騎兵的機動性,無法佔據戰場主動,很容易小勝大敗。比如桓溫第三次北伐前燕時,就是被慕容垂利用騎兵機動優勢,以少勝多。

歷史上有雄主孫權和四英將十二虎臣的東吳,為什麼沒把天下統一?

東吳所在的江南地區一直不是中國優質的兵員地,出的更多的是謀臣和文官一類,這和江南地區的民風有關。比如明朝戚繼光就發現江南士兵大多不能用,唯有義烏等地,處於山區,民風彪悍,類於北地,是優良的兵員。而在三國時代,這些地方大多還是處於山越人的地盤,不服東吳統治,不要說為東吳提供優質兵員了,還要消耗大量的兵力。

歷史上有雄主孫權和四英將十二虎臣的東吳,為什麼沒把天下統一?

三國時期的南方,環境遠遠不能和現在的魚米之鄉可比,只有安徽、江蘇、浙江等少數地區處於漢人控制下,廣東福建等地甚至還是煙瘴之地,是流放犯人的地方。遠遠不如已經高度開發了的中原地區,甚至其中大多數地區,在早期還是處在士燮的統治之下。地圖上看起來東吳面積挺大,但實際上真正提供的資源,還不如中原一州之地。

歷史上有雄主孫權和四英將十二虎臣的東吳,為什麼沒把天下統一?

看起來三國中,吳國最低調,人才好像也多,政局也平穩,但是實際上,東吳的朝政是三國之內最糜爛的。孫策統一江東的時候殺死了大量當地門閥家族子弟,如孫策當年攻打陸遜的叔祖陸康,吳之四姓之一的陸家死傷過半。所以孫家和東吳當地大族一直是處於對立狀態,這種情況直到孫權繼位時才稍稍緩解,想想赤壁之戰前為什麼那些出身當地士族的文臣都主張投降。但是等到了孫權晚年,雙方的矛盾又爆發出來,加上因為立嗣問題,包括陸遜在內的大量人才或死或貶,之後東吳的朝政就一直處於內鬥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