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咬文嚼字」學佛經

幾年前,剛剛開始對佛學感興趣,最先接觸的就是禪宗,對其中優美的文字和精深的哲理歎為觀止,也對禪不賓意境深深嚮往。每當讀到一些語句有所感悟時,就會認為自己理解了其中的含義,並且沾沾自喜,自以為是,覺得對於這段文字的感覺是他人所不能及的。但是,隨著讀的經典、論著漸漸多了,才發現自己是處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理解的並不準確。也過於追求那種意境,缺少認真求實的態度。

讓我們一起“咬文嚼字”學佛經

中國的漢字,每一個都有多種意思,甚至語調的不同都會有不同的意思,而且古時的人寫文章,文字好,佛理也好,哪都好,就是有點看不懂。從中真的能看出來過去的大法師們翻譯經文時所注入的心血,通篇工整、優美的文字讀起來意境深遠。我的內心是非常感激這些法師們,他們為佛學的延續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有一點可能是沒有預料到的,那就是文字自身的衍變,現代人學的都簡體字、現代文,對於古文、文言文的掌握差了非常多。古文是古代時的“現代文”,經過上千年的時間,現代人已經無法準確的理解古文的含義了,而且由於各地口音的不同,一些佛學名詞的念法也會不止一種,我覺得現代人想要學好佛法,一定要找一位善知識,明白佛法深義的老師,由老師傳法,避免對文字產生歧義。另一個如果是自己學,就應該認真學習文言文,多看佛經,論著,還有法師、居士的講義,相互比較,以經典作為標準,其它作為輔助,增強對經文的準確理解。

讓我們一起“咬文嚼字”學佛經

《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廣為流傳,不論學佛與否,只要是中國人,大多數對這句話都是張口即出,這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不過這句話的準確意思就不是每一個會說的人都能講明白的。其中“色”字在佛經中常被用到,有色慾、色界、色相,顏色的幾種意思,也許還有一些我不知道的意思。“空”這個字的意思很難講。以佛法來講,一方面它本身就是一種含義,不是真修行人很難體會,而且就算是修行人,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體會,無法告知別人。好比對一個沒有品嚐過甜味的人講甜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是很難說清楚的。別一方面,空也是一個形容詞,它的意思與和它組合的名詞不同,意思也有差別,像空觀、空慧、空性、空見等等。這些含義若不理解透徹,我認為是無法真正明瞭“空”的含義的,還有“即是”二字,為什麼用“即是”?不用“亦是”、“就是”,這當中雖有對詞句優美的講究,但法師翻譯經典,同樣也更注重準確、明瞭,以古代法師們的智慧,特別是修行有成就的大修行人,是不可能隨便找個詞來表達佛經深義的。

《金剛經》中說“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其中“人相”是什麼?“我相”是什麼?“我”講的不是人?為什麼要分開講?“我”和“人”有什麼區別?“眾生”代表什麼?“人”、“我”、“眾生”、“壽者”有聯繫嗎?“無”、“空”、“非有”這些詞都是什麼意思?要帶給我們怎樣的信息?這些都是問題?我感覺弄清楚這些問題很重要,也是讀佛經,學佛的基礎。

佛經中的一些詞彙,比如“自然”,與現代我們所說的自然是不同的意思,“無為”也和道家提倡的無為的意思不同;“唯心”也不是我們所講的“唯心主義”的唯心,還有一些音譯詞,比如“涅槃”在佛經中經常出現,這樣的詞很不容易解釋清楚,所以古時的翻譯就直接使用了音譯詞。這樣的詞還有很多,最好是通讀原經,這樣才能準確的理解。曾看到一些文章對“宴坐”解釋成吃飯時端正的坐著,這可以說是在害人誤解佛經。“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是名宴坐”。我自己的經驗是最好用以經翻經的方法;從經典論著中找答案。比如《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為了力求翻譯準確,拋棄了華麗的詞藻,將文章寫得和現代的教科書一樣,把各種概念掰開了,揉碎了去解釋。像這種不追求詞句優美而條理性、準確性、系統性的翻經方法是少見的。當然,不是玄奘法師的文字功底不夠,只是寫法不同,玄奘法師對於《瑜伽師地論》是很重視和嚴謹的態度的。

讓我們一起“咬文嚼字”學佛經

佛法的學習需要聞、思、修,對佛經的解讀就是聞、思、修,學習佛法不應該僅僅是學習優美的詞句和幽遠的意境,更應該準確的掌握佛經的含義,進而通過實修驗證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確。世間多是鈍根人。我不敢奢望自己頓悟,也沒有能力憑空體會到自性的含義,只能是一點點的學,一點點的積累,這個過程有點枯燥,但有時也會因為所得所感而興奮,愉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