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扶不扶」不再成爲一種選擇

讓“扶不扶”不再成為一種選擇

徐家文

這些年來,老人倒地“扶不扶”一直成為一種令人焦慮的選擇,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本是平常事,卻拷問著國人的良知,不斷挑戰著道德底線,也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逆襲,背道而馳。春晚小品中一句“人心倒了,就再也扶不起來了”精準到位,獲得了大眾一致認同,但真正在現實中碰到此類事,仍然讓不少人顧慮重重、猶豫不決。

究其原因,還是好心得惡報的發酵效應。“扶不扶”的選擇源於好人遭訛詐。扶人者一旦遭到訛詐,防不勝防,又沒有足夠證據讓真相大白

讓“扶不扶”不再成為一種選擇

,不僅被迫付出高額賠償,而且麻煩接踵而至,出乎意外的煩心事一個接一個,正常的平靜生活被攪亂,疲於應付,無法恢復正常生活常態,甚至懊悔終生而不得解脫。象小品中去表演、回放,普通人遇得上糾紛,更多的卻還不具備這種才能。

從另一方面看,倒地老人如果的確被撞倒,而肇事者逃脫,本已不幸,承擔身體的痛苦,甚至成為身體每況愈下的誘因,還要損失錢財,也難以承受,叫苦不迭。

讓“扶不扶”不再成為一種選擇

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依法嚴懲訛詐者。這是造成問題和至今仍沒有改變的根源,卻恰恰仍在被忽視。訛詐者直至被揭穿後,還若無其事,悄悄離場,甚至一點負疚感、負罪感都沒有,毫髮無損,一走了之。目前,此類事件的執法還呈缺席狀態。應有的是,絕不能讓訛詐者沒有顧忌,一旦真相大白,要依法讓訛詐者付出慘痛代價,接受重重懲戒,該賠償的要高額賠償,該彌補精神損失的要承擔一切後果,該受到譴責的毫不留情。要讓訛詐者不想訛,不敢訛,不能訛。二是讓肇事逃逸者擔全責、重責。不能讓肇事逃逸者一逃了之、逃出無責、逃出平安、逃出心安,要以完善的法律制約,讓他們逃不掉。三是傾力幫助好人。所有人都與扶人者站在一起,還原真相,償還清白,解除所有後顧之憂。以重典治理、糾錯,以輿論譴責、引導,形成高壓態勢,營造不敢訛、不敢逃的大環境、好風氣,在此基礎上,讓良知受尊敬,讓好人有地位,也讓好人的實惠。

扶老人不會產生糾紛,好人無後顧之憂,這是前提,是先決條

讓“扶不扶”不再成為一種選擇

件。要通過法律手段,讓道德問題迴歸原本的道德範疇。只有這樣,才會使扶倒地老人成為一種常態,“扶不扶”不再是一種選擇,更不是一種玩笑。它的答案只有一個:扶。扶倒地老人本屬好人好事,是傳統美德延續,如不再成為大眾焦慮的焦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得以踐行。否則,道德建設仍會停滯不前,甚至有再度滑坡的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