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名詞解釋

書法名詞解釋

一、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

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劃,以諸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瞭。

  筆畫一 側

  筆鋒著紙後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壓再慢慢上收轉向,回筆藏鋒視情形改變其角度。

  筆畫二 勒

  筆鋒觸紙向右下壓再橫畫而慢慢收起,作一橫向筆畫。

  筆畫三 努

  為一直向筆畫,以直筆之法作開頭,豎筆慢慢向下寫,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後返回,其筆畫不宜直,否則無力。

  筆畫四 趯

  當豎直筆畫完後,趁其勢頓筆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筆向上。

  筆畫五 策

  筆鋒觸紙向右壓再轉右上斜畫而慢慢收起,要點是需輕抬而進。

  筆畫六 掠

  向左下的筆畫,必須快而準,取之中的險勁為要節,出鋒需乾淨利落,利而不墬。

  筆畫七 啄

  又稱短撇,為一向左下之筆畫,如同鳥啄樹般的力道和氣勢。

  筆畫八 磔

  向左下之筆畫,徐徐而有勁,收尾時下壓再向右橫畫而慢慢收起。

  以上為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筆畫的根基,練熟此八劃後,即可延伸多樣筆畫,並各得其精神氣度。

二、行款

行款是指字與字之間的有機聯繫。第一字的末筆與第二字的起筆,第一行的末筆與第二行的起筆,雖不一定相連,但筆意貫通,看上去一氣呵成,而不是各管各的,用互不相干的每個單字硬湊成文。這就叫"行款"。不論楷書、行書、草書、隸書都要講究行款,這樣,一篇字看起來很生動、完整,而不是勉強湊成。

書法名詞解釋

書法名詞解釋

三、九宮格

"九宮格"是我國書法史上臨帖寫仿的一種界格,又叫"九方格",即在紙上畫出若干大方框,再於每個方框內分出九個小方格,以便對照法帖範字的筆畫部位進行練字。

  九宮格相傳為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所創制。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嚴謹峭勁,法度完備,是其晚年的得意之作,向來被學者讚譽為"正書第一",仿習者甚多。為方便習字者練字,歐陽詢根據漢字字形的特點,創制了"九宮格"的界格形式。九宮格,中間一小格稱為"中宮",上面三格稱為"上三宮",下面三格稱為"下三宮",左右兩格分別稱為"左宮"和"右宮",用以在練字時對照碑帖的字形和點畫安排適當的部位,或用作字體的縮小與放大。

  至元代,書法家陳繹曾進一步發展了九宮結構。他在《翰林要訣》中說,為適應臨字時點畫疏密、各有停分、界畫勻布的要求,改橫豎三宮為橫豎九宮,成九九八十一宮,這樣更便於精確臨摹。到了清朝,書法家蔣驥在其所著《讀書法論》中,又根據漢字字體結構特點和形體的不同,刪繁就簡,變九宮格為四種形式:一、把原九九八十一宮,橫豎各去掉三宮,變為六六三十六宮。二、把三十六宮的左、右兩行十二宮去掉,成二十四宮,適宜書寫長方體字;或把上、下兩行十二宮去掉,亦成二十四宮,宜於習練扁平體字。三、將三十六宮形變成雙回字形,用以寫方體字。四、將三十六宮形變成田字形,並在上二宮從同一頂點各畫條對角線,形成一個人字,用以書寫蓋似人字形的字。這樣似乎還不簡便,通過長期實踐,後人又改進了兩種簡明實用的習字格:一為田字格,一為米字格。田字格是在方框中畫一"十"字,分成四格,按此格習字,便於安排字的間架結構、重心和筆畫的斜正疏密。米字格是在田字格的基礎上再畫兩條對角線,形如米字,此種方格類同蛛網,習字時便於判斷全字和各單筆的位置。

上述九宮格和變九宮格,今天初學字者仍然使用。不僅適於學習毛筆字,也適於學習硬筆書法。待到基本上掌握了字的點畫、結構、氣勢等等,即可脫離"九宮格"等界格,縱筆自由馳騁了。

書法名詞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