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著名的九大書院!

1 關中書院簡介

關中書院位於西安南城門內寶慶寺東,書院門古文化街中段,今陝西師範學校所在地。為明代官辦的地方性學術機構,明清以來享有盛名,是當時學術知識分子云集之地,西北五省的最高學府。 書院建築形制宏大,環境宜人。院內房屋總計370餘間,佔地面積130.36畝。建有池塘假山、亭閣石橋,風景秀麗。抗日戰爭時期,以關中書院學子為代表的陝西青年學子積極參與學潮,宣傳、支持抗戰工作,彭德懷總司令曾在此作報告,肯定了陝西青年學子在抗戰中的積極作用。中共中央駐西安代表林伯渠,中共中央駐陝西代表李初犁等都曾在此參與世界學聯活動。院中兩株合抱古槐至今仍然印證著書院的久遠歷史。1991年興修書院門古文化一條街時,恢復修建了石牌坊,匾額上書“關中書院”,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中書院雖未完整保留下來,但關中文人學子的精神卻流淌在每一位關中學子的血液裡,形成了其獨有的氣質。

中國最著名的九大書院!

2石鼓書院簡介

石鼓書院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位於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曆史,石鼓書院主要是由武侯祠、李忠傑公祠、大觀樓、合江亭、朱陵洞等組成。 石鼓書院立有約兩米的石鼓,石鼓四面憑虛,其形如鼓,因而得名。石鼓書院是一座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六朝的千年學府。書院屢經擴建修葺,蘇軾、周敦頤、朱熹等人在此執教,在衡陽培育了王居仁、王夫之、曾國藩、齊白石等一大批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名人。 除了以文化著世以外,石鼓書院八景也是歷來為人所誦道,分別是東巖曉白、西豀夜蟾,綠閣蒸風,窪樽殘雪,江閣書聲,釣合晚唱,棧道枯藤,合江凝碧八景。

中國最著名的九大書院!

3 白鹿洞書院簡介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陽。據傳李渤在此隱居時,曾養一白鹿自娛,因此人們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進去也有數里之遙,真有點入洞之感,所以稱為白鹿洞。 宋仁宗皇佑五年,孫琛在故址建學館十間,稱“白鹿洞之書堂”,與當時的石鼓、嶽麓、應天府併為“四大書院”。書院有御書閣、明倫堂、宗儒祠、先賢祠、忠節祠等殿宇書堂三百六十餘間。 《白鹿洞書院教條》不但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於戰火,一直到明代的正統元年才修復,以後又有所擴建。

中國最著名的九大書院!

4嶽麓書院簡介

嶽麓書院位於南嶽衡山七十二峰最後一峰的嶽麓山腳,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創立嶽麓書院。嗣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歷經千年,絃歌不絕,故稱“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弘的壯闊景象。除建築文物外,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等等。

中國最著名的九大書院!

5應天書院簡介

應天府書院亦稱睢陽書院,位於商丘縣城南。始建於後晉,北宋時得到光大。最初為戚同文講學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誠就其地築學舍150間,聚書1500餘卷,廣招學生。 使應天府書院揚名的另一位人物是范仲淹。范仲淹在此求學時連歲苦讀,春夏秋冬都是聞雞起舞,然後苦讀詩書,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當時應天府書院的學風非常刻苦和嚴謹,他身體力行,每當給諸生命題作賦,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試題難度和著筆重點,使諸生迅速提高寫作水平,這種授課法值得今天借鑑。應天府書院的原址在現在的商丘故城,完整的書院已不在,只留下一些殘存的建築。

中國最著名的九大書院!

6嵩陽書院簡介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創建於北魏太和八年,時稱嵩陽寺,隋朝大業年間更名為嵩陽觀,到五代周時改為太乙書院,宋仁宗景祜二年名為嵩陽書院,此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嵩陽書院是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宋代理學的“洛學”創始人程顥、程頤兄弟,司馬光、范仲淹曾在此講學,且司馬光鉅著《資治通鑑》的一部分是在此撰寫。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科舉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2009年古老的嵩陽書院再次煥發青春,成立鄭州大學嵩陽書院。

中國最著名的九大書院!

7茅山書院簡介

茅山書院又名金山書院,位於現在江蘇句容的茅山,被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列為宋初四大書院之一,宋仁宗時處士侯遺所建,院址在江寧府三茅山後側,故稱茅山書院。

侯氏自籌經費在此教授生徒十餘年。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經江寧知府王隨奏請,朝廷賜給田畝,充書院經費,書院因此聲名遠播。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遷至金壇縣顧龍山之麓。 只可惜,茅山書院的舊址早已無存,後人亦少有茅山書院的記載,近世茅山書院之名幾乎銷聲匿跡。今日探究茅山書院之興衰,既能體察中國書院歷史的變遷,也可重溫金壇崇文尚學的古風。

中國最著名的九大書院!

8龍門書院簡介

龍門書院,寓“魚躍龍門”之意。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由蘇松太兵備道丁日昌在上海創建。時借蕊珠書院湛華堂為學舍,延顧廣譽主講。兩年後繼任者應寶時在吾國廢址上興建新校舍,規模始備。書院規章較完整,每年錄取住讀生30名,由道臺甄別。宗旨以躬行為本,以專經為業,以先儒語序為入門之要。課程以經、史、性、理為主,旁通時務,輔以文辭,兼及舉業。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改為蘇松太道立龍門師範學堂。1912年,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27年,與在今陸家浜路迎勳路口的江蘇省立商業學校合併成立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33年,上海中學在吳家巷佔地約500畝的新校舍落成,上海中學即遷往新址至今。 龍門書院舊址,於1935年建成了民居,名龍門村。現該村為近現代優秀建築,予以保護。

中國最著名的九大書院!

9徂徠書院簡介

徂徠書院位於泰山東南側徂徠山上,北宋著名學者石介(公元1005年—1045年)在家鄉服喪期間,於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間,在徂徠山長春嶺創建,與泰山書院相鄰而建、一脈相承。 泰山徂徠書院是北宋初年山東境內最早、最著名的書院,開啟了宋代古文運動的序幕,代表了儒家的一種積極入世的文化,流動著儒家文化的風骨,它在齊魯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歷史上,南宋宰相范成大最早的提出了古代四大書院之說,並且首舉徂徠書院。 泰山徂徠書院的創始人孫復、石介二人既是著名的古文家、教育家,也是宋代理學的先驅。二人以儒家理學精神為先導,培養了一批富有成就的人才,樹立了一代嚴謹學風,形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泰山學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