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遭遇成長煩惱

忽如一夜春風來,知識付費四處開。從2016年開始,殺出了得到、值乎、分答等一大批知識付費的手機應用,然後迅速扔下石子激起一片漣漪,引出了更多關於知識付費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也進入這個領域,徹底點燃了知識付費領域的烽火。近期,荔枝微課、千聊、新世相等知識分享和服務平臺又遭微信封禁,更是引發熱議。

五花八門的課程,良莠不齊的質量內容,盜版抄襲之風的盛行,分級營銷的模式……知識付費領域暗藏著多種亂象,它背離了知識分享的初衷,正在破壞整個行業的生態。

如此看來,知識付費要想成長得更好更健康仍需努力。

當資深媒體人和傳播專家羅振宇開始錄製《羅輯思維》知識脫口秀時,他就已經在培養用戶的付費意識。2013年,《羅輯思維》推出付費會員制,5500個會員名額半天售罄,輕鬆入賬160萬元。

2015年,知識付費初見雛形。果殼網上線名為“在行”的諮詢平臺,由業內專業人士對用戶一對一解答。同年11月,羅輯思維團隊創立得到App。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4月,知乎推出值乎App,隨後又推出實時問答互動產品知乎Live,開始有償直播授課;5月,果殼網推出分答App;6月,喜馬拉雅FM上線付費音頻節目《好好說話》、得到App上線付費訂閱的商業知識服務類產品《李翔商業內參》。

2017年3月,豆瓣上線內容付費產品豆瓣時間。同年,微信公眾號新世相等內容生產者也開始嘗試知識付費。

2017年跨年夜,除了羅振宇團隊在深圳衛視做例行跨年演講,喜馬拉雅FM也邀請吳曉波、高曉松、張召忠、馬東在浙江衛視舉辦了一場思想跨年。2018年2月,分答App宣佈更名為“在行一點”,旨在服務人類生活各個領域。

競爭有愈演愈烈之勢,這陣風也吹出了一張張光鮮亮麗的成績單。2016年深圳衛視跨年夜上,羅振宇的演講《時間的朋友》大受歡迎,被業內評價為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知識跨年節目品類。同年12月,喜馬拉雅FM舉辦的“123知識狂歡節”銷量超5000萬元。據企智網數據,知乎live在2016年10月單月收入超過1800萬元。

截至目前,知識付費已經出現了社區問答、直播、課程付費等形式,覆蓋了早幼教、口才培訓、情商、財經、國學等領域。知識付費產品形態主要包括音頻錄播、圖文分享、在線問答、視頻直播、錄播以及一對一諮詢等。付費模式則包括訂閱合輯付費、單次付費和打賞、授權轉載付費等形式。從二者的相互組合來看,音頻、視頻的錄播一般是以訂閱合輯的形式付費,課程價格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而在線問答和一對一諮詢則一般是通過單次付費,圖文分享則主要是打賞和授權轉載付費等。

為什麼知識付費一下子火了起來?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表示,資本炒作、知識付費本身的商業邏輯行得通以及推廣模式讓其看起來非常火爆。

李俊慧表示,知識付費在傳統服務場景中很常見,用戶接受程度也很高,為知識買單的消費習慣是存在的,就看誰提供的方式更貼近用戶需求。很多知識付費平臺的形式,打通了知識分享與商業變現的難題。

大批平臺和內容湧入的新鮮勁過後,泥沙俱下的產業亂象開始出現。從內容方面來看,存在質量低下、核心資源稀缺等問題,從營銷模式來看,分級營銷方式屢遭封殺。

產業的火爆並不代表所有人都能賺到錢。知識付費有利於人們高效篩選信息,激勵優質內容的生產,但就目前來看,優質知識內容生產難度仍然很大,內容質量低下、更新頻次不固定給用戶帶來極差的消費體驗,一批知識付費平臺也面臨淘汰。

“知識付費有時會讓用戶產生一種錯覺,因為有收費門檻,所以認為有人在幫忙篩選優質的內容。”在知乎live主講人田吉順看來,其實有益的知識佔比很少,絕大多數被傳播出來的是分散人們注意力的“噪聲”。

知乎上有一則提問,“參加了與預期不符的知乎Live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吸引了大量網友跟帖。網友“阿呆有點傻”在參加完一場知乎live之後十分失望,稱其“毫無乾貨,大半都是硬廣”,起個好標題,列個好大綱,就會有很多“傻白甜”上鉤。

這樣的情況並非只在知乎存在。中山大學大四學生張意暄曾通過某微信公眾號,花費500元購買了某英語在線網站為期10天的視頻網課。她說:“每期都有不同的講師授課。有的講得很好,有的水平不怎麼樣,學不到東西。總體來說不盡如人意的比例佔一半多。”參加完這次網課之後,由於對付費課程的內容和效果產生了顧慮,她再也沒有購買過知識付費產品。

得到App上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專欄固然是一個成功的知識付費案例,該課程的收費在半年內超過3000萬元,教授的價值被一夜間放大,但即便付費收聽全程,就意味著我們真的學了並學會了北大經濟學嗎?對此,在北大讀MBA的甄敏認為,知識的累積是一個系統化的學習過程,單靠聽幾段音頻是很難學到知識的,距離真正的知識還差太遠太遠。

甄敏甚至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如果用戶通過一些知識付費內容學了一些片面的或一知半解的知識,很可能對工作生活產生誤導,這不得不防。”

此外,版權保護也存在一定問題。在各類知識傳播新載體大量湧現的同時,對於版權的界定相對模糊,保護力度還比較薄弱。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防止原創知識被抄襲成為知識付費發展的瓶頸。

有人總結出所謂知識付費的“爆款”關鍵要素:普適、痛點、易用、名人、促銷、包裝、心理。功利化的內容帶來的是功利化的消費,消耗的是用戶的信任——上當一次,還會有第二次嗎?

在付費產品足夠多且同質化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分銷成為另闢蹊徑的營銷新手段。近日,新世相課程營銷事件引發廣泛關注。

3月19日,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這樣一張海報刷屏。曾策劃逃離北上廣、地鐵丟書等刷屏級營銷事件的自媒體新世相推出一項營銷課程,購買其線上課程後分享,每一人付費後就可獲得高達40%的佣金,且購買人數越多,課程價格越高。該購買鏈接因涉嫌多級分銷已被微信官方封停。

新世相已不是第一次因為分銷課程遭到微信官方“封殺”。1月30日,其上線了一門精品課“成為不可替代的人”,分銷活動後也遭到微信官方禁止。

新世相也並不是第一個用知識包裝的“網賺”產品。除了新世相,此前也有不少公眾號因為涉及多級分銷而受到處罰,比如“褚橙”“故姐”等都嘗試多級分銷被微信團隊暫時或永久封號。

今年1月17日,網易雲課堂聯合荔枝微課推出的微課程“網易運營方法論”,通過分銷的方式在24小時賣出了13萬份,但很快被微信官方“封殺”,之後獲得解封。知識付費平臺千聊也曾推出“千聊創始人·2018年唯一大講,掌握知識付費的底層邏輯”,採用二級分銷方式,吸引了10萬份的購買,課程鏈接很快被微信官方關閉。

和分銷模式相比,同樣能低成本“拉人頭”的拼團功能風險更低,也有知識付費平臺開始嘗試這種類似“拼多多”的方式。2月1日,知識付費技術服務商小鵝通推出拼團功能,使用該功能的《科學隊長》節目旗下的《古生物學家還原恐龍世界》銷售額達到之前的十倍。

無論是分銷還是拼團,核心都是“拉人頭”,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吸引到不少人,但仍然存在涉嫌傳銷的風險。有分析人士認為,新世相這次的營銷活動“本質是無限級,團隊計酬三層結算獎金,這不是三級分銷,而是傳銷”。

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佔領分析,這種涉嫌傳銷的分級營銷模式會造成多個方面的危害。對於用戶而言,深陷其中會浪費金錢、時間和精力,而且影響範圍廣泛。對於依法經營的企業而言,會帶來短期內的不公平,破壞市場秩序。

知識付費創業者們希望尋找並把握住新的機會,從而探索更多變現的可能。那麼,什麼樣的付費內容才能適應當下用戶的需求?

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聯席CEO餘建軍說:“在移動互聯時代,每個人的時間都變得越來越稀缺、越來越碎片,用戶願意付費的內容,應該是幫自己省時間而不是搶時間。另從當下用戶需求來看,每一個領域都需要深度的內容,好內容天然自帶流量,也被人們賦予越來越高的要求,核心便是人格化、乾貨足、娛樂化。”

此觀點與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不謀而合。她認為,知識付費已經進入中場,由於獲取流量的成本已經大大提高,針對細分市場的消費者增加精細化的運營,對現有玩家而言非常重要。

“未來內容創業是深度化、專業化,所以圍繞此產生的社交、社群功能會愈發重要。因此未來我們會與內容創業者一起,在加深付費內容的專業化與深度垂直化方面,繼續不斷推進。”餘建軍補充道。在垂直領域的機會也需要在內容上兼顧有趣和有用。無論是具備流量性的小話題還是具備思考意義的深度議題,平臺都要有足夠的知識內容儲備來應對。這樣才能保證用戶既可以在觀看過程中得到淺層愉悅的滿足,也可以真正學到科學系統性的知識。

如何確保用戶二次購買(提高復購率)也成為知識付費平臺的重要任務之一。知乎有關負責人指出,在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進行合理匹配的前提下,人們是願意為“有價值信息”付費的,因此,必須對生產者進行嚴格審核,保證內容質量。“如何保持復購率其實更多的是建立合理、完善的制度。比如在內容篩選方面,講英語需要提供雅思或者託福的成績證明、心理學內容需提供心理學的學歷證明、金融類需要提供相關的證書等,這樣才能保證質量。”該負責人說。

對於知識付費領域花樣迭出的營銷策略,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對用戶而言,重視的是知識付費的本質。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O2O部助理分析師陳禮騰表示,平臺應尊重知識傳播規律,而不是以知識為噱頭進行營銷獲利。此外,支持退款、評價等市場機制的建立也很重要。

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行業,知識付費產業還有種種問題有待從業者去化解,無論是資本還是用戶,都應該更理性地看待這個行業的發展,過高的期許都

知識付費遭遇成長煩惱

知識付費遭遇成長煩惱

可能被現實狠狠地摔在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