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了荒漠,「紅」了日子——柴達木盆地枸杞產業發展見聞

“放了大半輩子牧,過去居然不知道這些長在身邊的‘小果子’那麼值錢,現在咱們村的日子靠它可是越來越好過了。”66歲的蒙古族老人更登說。

更登的家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宗加鎮的哈西娃村。這裡地處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海拔3000米左右。走進村裡,小別墅、文化廣場、音樂噴泉等讓人眼前一亮。

哈西娃村過去是一個純牧業村,由於產業結構單一,牧民生活困難。當地曾流傳過一句順口溜:“哈西娃呀哈西娃,土路土房土窩窩,攔不住姑娘往外嫁,有女不嫁哈西娃……”

在距離哈西娃村不遠的一個名為“五龍溝”的地方,有一片近千畝的千年野生枸杞林。更登說,周邊的牧民都熟悉這片枸杞林,但過去僅僅是當普通的野果子食用,大家並不知道它的價值所在。

更登說,約10年前,周邊有些地方開始嘗試人工種植枸杞,村裡人才注意到除了放牧還可以搞點其他產業,但世代放牧為生的村民大多持“觀望”態度。於是村裡的黨員幹部先承包一些耕地,帶頭試種,沒想到效益很好,打消了大夥的顧慮。

經過不斷培育,哈西娃村已探索由單一的草地畜牧業發展向種植業、精深加工、旅遊業多元發展的路子。村黨支部書記溫國忠說,村裡已發展起21萬畝野生黑枸杞,人工種植黑枸杞1713畝、紅枸杞12560畝,村集體年收入達35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89萬元。

曾經的“野果子”成為脫貧致富的“金果子”,村民們如今對五龍溝的千年野生枸杞林格外在意。為防人為破壞,村民們輪流值班看護,而且是無償的。

記者採訪發現,在海西州,如哈西娃村這樣靠枸杞走上脫貧致富路的鄉村還有不少。海西州以柴達木盆地為主體,高寒、少雨、多風是這裡的氣候特徵,逐步壯大的枸杞產業不僅對沙化土地的生態修復起到了積極作用,還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海西州農牧局局長潘立清說,柴達木盆地發現有540餘平方公里的綠色富硒土壤資源,其獨特的自然條件生產出的枸杞顆粒大而飽滿,肉質肥厚而核少,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近年來,當地政府積極採取政策驅動、科技推動、市場拉動、龍頭帶動、社會聯動等有效措施,使得枸杞種植標準逐步規範、營銷網絡逐年健全、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據介紹,目前海西州枸杞種植面積已達50萬畝。截至2017年底,採果期面積達44.79萬畝,乾果總產量達7.82萬噸,產值從2008年的0.33億元躍升到21.6億元。

圍繞枸杞漿果資源高值化利用,當地已開發出枸杞乾鮮果、枸杞汁、枸杞粉、枸杞籽油軟膠囊及枸杞酒等系列產品,一批種植和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也應運而生,形成了集種植、加工、研發、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

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公司主要從事有機綠色枸杞的科研、種植、加工與銷售,其產品出口到了法國、德國等多個國家。公司負責人說,企業還與種植戶簽訂收購協議,為農戶免費提供技術和部分生產物資,解決了農戶後顧之憂。

走進格爾木市河西農場,成片的枸杞林映入眼簾,紅彤彤的枸杞子像一顆顆瑪瑙掛滿枝頭,空氣裡都散發著清香。在枸杞地裡,上百名採摘工人正在忙碌著,吸引各地遊客競相拍照留影。

種植大戶馬尚偉家一天就採摘了8000多斤枸杞,他正開著貨車送去附近的烘乾廠,計劃隔兩天再請工人集中採摘。“我家今年種植了40畝,全部和企業簽訂了協議,不用發愁銷路問題,預計能收入20多萬元,比起過去種小麥、青稞,效益要好很多,日子是一天比一天紅火了。”他笑著說。(記者鄧萬里、駱曉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