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社區顧問白碩:區塊鏈宜從金融「主戰場」周邊做起

基於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的一站式數字資產投資服務社區的智子社區顧問白碩在今年就說過區塊鏈宜從金融“主戰場”周邊做起,經過幾個月的發展,和白碩說的幾乎完全一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原文.

最近,大家談論比較多的一個熱詞,就是“區塊鏈”。經過了比特幣的火爆和被打壓的冰火兩重天以後,有一段時間的靜默期。然後,我們就看到了區塊鏈的高調來襲。比特幣的核心技術體系,就構造於某類特定的區塊鏈之上。但是,這次區塊鏈之火,並不是比特幣的簡單的捲土重來,而是身披“價值網絡”的綵衣、背靠“共享經濟”的大樹,乘著“互聯網金融”的東風而來。

看著“區塊鏈”這個充滿著“理工男”技術色彩的燒腦術語,可能我們很多學金融出身的朋友感覺大惑不解。這個詞真的跟我們有關係嗎?如果真的有關係,為什麼一定要使用這麼沒有金融內涵的冷冰冰的語彙呢?其實,對於blockchain這個英文術語的漢譯,不是沒有人想過用更加有業務感覺的譯法來代替。在中國的區塊鏈圈子裡面進行的命名投票中,就有過“賬鏈”、“共識鏈”和“公信鏈”等選項,其中的“公信鏈”居然還拿到了不低的票數。但是,這三個選項獲得的票數加起來,也沒有原汁原味的“區塊鏈”的票數多。

為什麼會這樣?其理由有三:(1)這個領域占主導地位的力量還是技術人員,技術是在引領業務而不是在服從和跟隨業務,如從命名上抹殺技術色彩,將與實際話語權錯配,因此廣大技術人員本能地抵制。(2)區塊鏈的應用範圍可能遠不止金融,而是開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比如公證、電子政務和P2P社區生態;區塊鏈的基礎功能也可能遠不止記錄靜態的數據,而是逐漸把可執行的數據(智能合約)也囊括其中;(3)即使是在金融領域,區塊鏈也是首先在遊離於主戰場之外的非主流“荒蠻之地”生長起來的,它迫切需要一個非主流的標籤,而不帶金融內涵的“區塊鏈”恰好是一個合適的選擇。我們預計,隨著區塊鏈影響力的不斷壯大,這個叫法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會持續下去。

從概念的源頭來說,應該是先有區塊鏈,後有比特幣。從概念的流行來說,則是先是比特幣,之後才是區塊鏈。說到區塊鏈,總要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區塊鏈與比特幣啥關係?我想用三句話來概括:

(1)區塊鏈是比特幣的核心技術;

(2)比特幣的問題主要地不是區塊鏈的問題;

(3)區塊鏈作為一項創新性的技術有其不可低估的正面價值。

因此,不能把區塊鏈和比特幣混為一談,不能把挖礦炒幣的社區和利用區塊鏈技術為各類社會活動提供低成本高可信的信用基礎設施服務的社區混為一談。實際上,區塊鏈概念奪走了被認為本屬於比特幣的眼球資源和風投創投資源,某種意義上還是比特幣概念的競爭者。

雖然應用範圍極其廣泛,我們今天的分享還是把區塊鏈的功能聚焦於“賬”。賬,是價值產生和轉移的歷史記錄,在人類社會的漫長曆史演化過程中,在科技進步推動下人類關於價值產生和轉移的信息載體不斷進化,形成了一些人“記賬”、另一些人“認賬”的社會分工格局。

基於全社會對政府公信力的信任和政府公信力對特定“記賬”主體(如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背書,形成了一系列“中心化的”賬本。然而,一旦人們對政府的公信力存疑,或者是業務延展到了公信力鞭長莫及的地方,這種中心化的記賬模式和中心化的賬本就無法使用了。

對於“記賬”,基本的要求有四點:(1)內容真實,不容偽造和篡改;(2)主體明確,不容抵賴和仿冒;(3)順序清楚,價值產生和轉移的時序嚴謹;(4)有備無患,賬本不僅有原件還有若干副本,原件與副本內容一致,原件不可用時副本可以頂上。

對於“認賬”,也必須建立四點基本的共識:對於賬本內容的真實性有共識、對於主體身份的真實性有共識、對於賬目之間的時間順序有共識、對於原件和副本之間的一致性有共識。

在數字世界,對於數字“賬本”的記賬和認賬,又多了一層技術含義。特別是記賬的主體和認賬的主體處在無信任基礎的關係下時,技術(數學)是建立這種信任的唯一橋樑。用數字防偽技術來保證內容真實、用數字簽名技術來認證主體身份、用鏈狀結構來確定數據記錄順序、用分佈存儲來建立容災體系架構,同時用多數決定的“共識算法”來防止客觀或主觀原因導致的賬本的分裂。區塊鏈,就是一套同時滿足這些要求的技術體系。

區塊鏈,就是一套同時滿足這些要求的技術體系。

對於數字防偽的需求,比特幣區塊鏈採用逆向求隨機散列函數特解的方式,在數據塊之間建立基於密碼學的勾稽關係。密碼學原理保證了除非使用蠻力,目前尚無捷徑獲取隨機散列函數特解。這就相當於在下一個數據塊中嵌入了上一個數據塊的“票根”,要計算出這個“票根”,上一個數據塊還必須包含一個由業務數據和票根格式所共同決定的隨機防偽碼。

這種勾稽關係的建立,就是使用特定數量的計算資源(俗稱“算力”)的證明,也叫“工作量證明”。可以想象,一個一個的數據塊按照這樣的勾稽方式串起來,就是它們對應的“算力”按給定順序疊加使用的證明。任何一個數據塊上的數據被篡改,這種勾稽關係就被破壞,重新建立這種勾稽關係所需要的算力,和被破壞的數據塊距離當下時間的間隔成正比。越是久遠的歷史,篡改起來越是得不償失、力不從心。

對於身份認證的需求,比特幣區塊鏈採用無需根CA簽發的公鑰密碼體制,讓每一筆記錄的價值轉出方用自己的私鑰對記錄進行簽名,形成一個“驗證碼”字段,連同下一筆記錄的價值轉出方的公鑰一起,放進下一筆記錄。於是,每一筆記錄都被其價值轉出方通過“親自”簽發“驗證碼”,與下一筆記錄勾連起來。

對於時間順序的需求,比特幣區塊鏈採用塊內通過“驗證碼”勾連,塊間通過“票根”勾連的方式,形成完整的時序。當然,鏈式結構並不是唯一種類的時序,有的區塊鏈技術體系也採用非“全序”的“有向無環圖”結構。

共識的達成,基於數學驗算方法的公開一致,採用多數決定、長鏈優先的原則,確保正確的數據永遠掌握在優勢算力或優勢權益手中。

對於容災架構的需求,比特幣區塊鏈採用全網競爭性記賬的方式,在塊內,對每一條記錄,是一人“寫書”,其他人“抄書”。在塊間,是競爭求解,集體驗算。採用無中心服務器的對等網絡,對加入網絡的計算節點動態開放,願來就來,願走就走。

比特幣區塊鏈是誕生早、迄今為止受到充分檢驗的區塊鏈,但並不是唯一的區塊鏈。

區塊鏈分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三種。公有鏈是完全開放的,既可以說是無人掌控,也可以說是由所有參與人按規則掌控。私有鏈是由單一一家權益實體掌控。聯盟鏈是由若干家(範圍一般來說是封閉的)權益實體掌控的。幾個區塊鏈可以採用同一套技術體系,但各有自己專門的用戶群體和運營實例。

公有鏈必須是“去中心化”的,私有鏈是完全不必“去中心化”的,而聯盟鏈則可以有限度地“去中心化”。至於私有鏈,去不去中心化都不一定是個問題。去中心化意味著其成員“不以相互信任為基礎”,僅靠對數學、算法、機制的信任來開展業務。“去中心化”與“分佈式”不同。它並不是一個技術概念而是一個業務概念。

我們看看區塊鏈有哪些典型應用方式:數字貨幣。數字貨幣分三種類型:

(1)自我發行的數字貨幣,是一種獨立於各國法幣的“在野”貨幣,有獨立的發行節奏、發行策略和獨立的匯率。典型例子是比特幣。(2)錨定法幣的數字貨幣,這相當於法幣的一種“代幣”,可以類比各種購物卡、消費卡,可避免複雜的支付接口,在鏈上直接用來支付。

(3)等同於法幣的數字貨幣,或許央行正在研究的數字貨幣與此更加接近。數字資產。數字資產可以舉出以下類型:(1)股權、債權、期貨期權合約、基金份額、理財產品等傳統資本市場中資產權益的數字化證明。(2)地契、房契、貴金屬、農產品(000061,股吧)等大宗資產憑證。(3)數字化的藝術品、遊戲裝備等。(4)數字版權。

實際上,一個既包含數字資產登記和轉移、又包括數字貨幣的登記和轉移的區塊鏈,就可以承載一個或多個交易所。雖不包括數字貨幣,但擁有與支付通道正常對接接口的區塊鏈,也一樣可以開展法律允許範圍內的資產交易業務。

智能合約。智能合約是賬本中具有可執行屬性的數據記錄,它的內容在特定環境下會被觸發執行,完成特定的業務邏輯計算。觸發方式有時間驅動(如抵押贖回)、事件驅動(如遺囑執行)、條件驅動(如對賭協議)、錢貨兩清(如無人工廠)等。智能合約是對“賬本”的重大拓展,為區塊鏈的應用展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電子政務與數字公證。從我們已經見到的材料看,區塊鏈已經開始被用於公證、慈善、選舉、民調等領域。(戰亂纏身的烏克蘭,在利用區塊鏈作為選舉基礎設施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雖然區塊鏈技術先進新穎,但大部分資源均屬開源,並無太高的一次性採購部署成本,然而持續運行維護的成本,特別是電力和存儲,至少對於比特幣這類公有鏈來說並不低。區塊鏈技術門檻高,一般由技術口主導和引領,對此,傳統金融行業可能並不適應。區塊鏈對於高吞吐量、低延遲類型的大規模集中撮合場內業務,在性能上還無法與傳統的高性能交易系統相比。此外,在數字貨幣領域,央行尚無明確表態,不確定因素偏多,存在一定政策風險。

個人建議,區塊鏈的推進,在數字貨幣政策尚未明朗的情況下,宜從周邊、場外做起,從流動性低、政策壁壘低、監管要求低的領域做起,從不涉及資金結算或有明確支付通道接口的領域做起。但是儘管如此,區塊鏈還是受到了全球各大銀行、各大券商、各大交易所的普遍關注。金融“主戰場”採用區塊鏈的呼聲依然很高,國際上競爭激烈。這裡面存在大量的機會,無論對技術還是對業務都是如此。我覺得,近期來看,區塊鏈在主戰場上以“叫好”為主。而在廣大周邊、場外,區塊鏈會以“叫座”為主。大家不妨多多關注,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我本人現已退出上海證券交易所,從事區塊鏈相關業務已經不存在體制內的不方便。希望有興趣的同道一起推進這一事業。

本文系作者上海證券交易所前總工程師白碩在5月31日“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演講實錄,經零壹財經編輯成稿

關注智子社區,可以關注智子社區顧問白碩的最新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