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康:社交壓力

社交媒體間有一股“恐懼” 和“壓力”正在醞釀,人們開始懷疑是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太多自己的私人故事,引來太多不必要的羨嫉。這不難理解,人心免不了少了一把平衡秤,看到別人得到的似乎多過於自己所擁有的,於是眼紅了。

我也開始感受到這股壓力,我對在社交媒體上的貼文抱著分享心態,一向只報喜不報憂,最重要的是讓家人知道自己每天在外做了些什麼,和誰吃飯、在哪裡吃、吃了些什麼;出國的話以照片讓家人知道正在享受著假期,或是忙著工作。除了家人,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的君子之交,既然他們要成為我的朋友,而我又樂於接受他們,也就理所當然認為大家都不介意,甚至願意分享我的快樂。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也成為我的生活日記,很多回憶,都因為記載在社交媒體才有了印記,是不是為了讓別人看,反而次要。

反過來說,我很喜歡看別人的分享,每次認識新的朋友,都不介意將對方加入自己面簿上的朋友圈,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圈子不一樣,大家都有各自的精彩故事,誰的名車大屋,誰出國乘搭頭等艙,誰每天都到星級餐館用餐,誰和哪位明星見面,誰到哪裡做了義工,誰做了什麼慈善,誰得到了怎樣的領悟,對世事的種種看法,都是我生活的啟發。能通過社交媒體透過他人分享的點滴,眼界變得更開闊,看到別人這裡去那裡去,我也跟著他們環遊世界,甚至給自己來點鼓勵,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有他們的經驗,豐富人生。

但事實也許並不如我想象中單純,過於高調的分享,反而成為自己的陷阱。一些人在社交媒體上“跟蹤”,不過是為了“打探”對方做了些什麼,然後私底下八卦,說是非,原本簡單的一則貼文,最後也許會變成別人對你產生嫉恨的一把刀,碰面的時候以酸溜溜的語氣與你在言語上交鋒,無謂也無奈。

奇怪的是,大家似乎更熱衷於看到別人的不快樂,彷彿要看到別人在社交媒體上的悲苦,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尤其是對犯錯的舉報,人們顯得更有興趣,總是非常積極地在點贊和評論,言語中盡是批判指責,最終要看到犯錯的人受到惡懲,才大快人心。這種極為不健康的心態,在社交媒體上氾濫,讓我開始感到不自在,如果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快樂而快樂,不能因為朋友的成就而感到驕傲,總將自己的人生樂趣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那是狹窄的心胸,有瑕疵的品格。

所以我開始在面簿上“清理門戶”,將名單刪除、列黑,不值得我浪費時間看的貼文和照片一律掃入垃圾箱,當然也確保我的行蹤不再出現對方的社交媒體上,免得成為別人的話柄,或甚至用來威脅自己的把柄。

我有一些朋友至今都不碰社交媒體,能有如此定力,實在不簡單。以前我說這些朋友過於孤立,但現在看起來,他們似乎有先見之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