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高考才上北影,《大象》中的倔,終讓他變成另一個梵谷

當《大象》獲獎後,胡波被大家再次翻出來感慨夢想,這個青年導演之死讓人們意識到了被現實吞沒到底有多可怕。他為生活也曾卑躬屈膝,寫了《大裂》《牛蛙》等作品來維持生計,北影畢業曾是最有潛力的導演,在意識到現實不適合表現自己時,卻選擇了自殺。

四次高考才上北影,《大象》中的倔,終讓他變成另一個梵高

臨走前一天還在宣傳新書,對理想的渴望還是那麼的強烈,可離去卻那麼措不及防,在看完許多“青年導演之死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之類的文章後,也就不敢再用拙劣的文筆為胡波鳴冤,今天就成為下一個他,在批判社會的大潮中來了解他的“倔”吧。

四次高考才上北影,《大象》中的倔,終讓他變成另一個梵高

胡波,88年出生於一個濟南的小家庭中,從小也沒有接受書香的薰陶,不用詫異這個本該平凡的孩子怎麼沒有被世界所同化,總有那麼幾個人總會倔強的堅持自己的理想,06年是他高考的第一次,從小喜愛繪畫的他也憑藉藝術功力拿到了理想大學的合格證,但因高考成績的不理想讓他與該大學失之交臂,於是他復讀了一年,這一年父母不再支持他考電影學院,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讓他第一次向家裡人妥協,面臨著自己不喜歡的夢想,胡波的第二次高考落榜了。

四次高考才上北影,《大象》中的倔,終讓他變成另一個梵高

父母給他在濟南選擇了一個專科學校,低級的大學,簡單的課程讓他一度失去了對生活的期望,每天過著晚上在網吧通宵,白天跟著室友打牌混日子的生活,僅僅一年胡波對這種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不顧家裡人反對他再一次選擇了復讀,他想拍電影,他喜歡電影,他極度想用一種方式去表達出他心中的烏托邦,第三年考上了浙江傳媒大學,但此時的他一心想上北電,既然選擇了,便只顧風雨兼程,他又一次選擇了復讀,也許會有人說他這樣就是叛逆,一點都不顧及父母的感受,但對理想來說,這便是他“倔”的一部分。

四次高考才上北影,《大象》中的倔,終讓他變成另一個梵高

專科的生活對他來說是殘酷的,正如《大裂》中所表達的一樣:大象席地而坐,面對著生活只有無盡的灰暗。全世界70%的人都在上的大學也不能成為他隨波逐流的理由,“叛逆”或許便是眾多文章中所說的“清高”,一個有才華的年輕導演便是被這種“清高”逼的走投無路,眾多人眼中的成功是滾滾的財源,是名牌名車,是順應時代的商業片,而胡波便是那個不想成功的“傻子”。

四次高考才上北影,《大象》中的倔,終讓他變成另一個梵高

在北電的大四時他展現出他的鋒芒,參加“畢業聯合創作”時提交了四個文藝片和兩個懸疑片,投資方看中了當前最流行的懸疑劇本,在討論劇情時投資方要求胡波加床戲讓這部片子更具看點,但他認為加這個片段就完全失去了想表達的宗旨,於是一口拒絕了投資方的邀約,這個時候或許會有許多人認為不為了賺錢你做什麼導演,可能胡波的心中想的是就算被窮死也要堅持初心吧。

四次高考才上北影,《大象》中的倔,終讓他變成另一個梵高

他的作品不多,或許沒有掛在房樑上的那根繩都不會有人知道他也曾獲得過金導演獎,《大象席地而坐》這部片子是他最後的倔,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獎,這個片子的“長”到剪輯完還有四個小時,為此他還被監製罵成應該看醫生的“神經病”,投資方退資,並要求他賠償350萬的製片費,沒錯!問題就出在這四個小時的片長上面,不肯拍商業片,也不肯剪短片長,胡波的“心”只因為貧窮根本沒人能夠理解,這就好如19世紀的梵高一般,畫紙都買不起,你談什麼理想?

四次高考才上北影,《大象》中的倔,終讓他變成另一個梵高

但胡波的死會讓這個世界改變點什麼?什麼都改變不了,或許十天後,或許十個月,胡波只剩下過氣的《大象》了,或許他不會被忘記,但也不會被時刻想起,這個世界很大,卻容不下一個他,我們曾經都是“胡波”,但終究成為不了胡波。他在用生命告訴所有人:我的夢想已經全在書裡了,我對電影的理解也全在《大象》裡了。那隻席地而坐的大象,正是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想表達的東西在他死後已經表達出來了,希望胡波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