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混戰期間統治湖北地區的是誰,在位期間對湖北有何貢獻?

苦心de孤詣


民國的北洋時代,一共有十六年曆史,在這十六年裡面,湖北的統治者前後出現過七位,分別是:

黎元洪、段祺瑞、段芝貴、張錫鑾、王佔元、蕭耀南、陳嘉謨



首任督軍黎元洪

在任時間:1911年10月—1913年12月

離職原因:受段祺瑞打擊,被迫進京

從屬派系:前清軍官,非北洋系

湖北省的首任督軍是黎元洪,他最早是海軍出身,先服役於北洋水師,後來經提督丁汝昌的推薦,轉到了廣東水師。甲午戰爭爆發後,黎元洪所在的廣甲艦被抽調,編入了北洋艦隊參戰。結果在黃海戰役中,廣甲艦被日軍打的觸礁擱淺。黎元洪在擱淺後跳海逃生,從此脫離了北洋系統。

離開北洋後,黎元洪投奔到了兩江總督張之洞的賬下(當時是兩江總督),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和重用。一年後,張之洞從兩江調到了湖廣,黎元洪也跟著張之洞回到了老家湖北。在湖北,黎元洪算是真正的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關於他對湖北的成就,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的貢獻。

第一:保護了不少革命人才

當時的湖北新軍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革命黨。之所以會這樣,跟黎元洪對新黨人士的包容有很大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他的行為客觀的保存和積累了革命黨的力量,也使黎元洪本人贏得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所以後來武昌起義時,湖北新軍幾乎全部參加了造反,並且在起義成功後還推舉黎元洪當督軍。這就足以證明,黎元洪在湖北新軍中很得人心。

第二:打造了湖北的新軍系統

清末新軍之中,只有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的水平是最高的。不管是外國人,還是陸軍大臣鐵良來湖北參觀視察時,都稱讚黎元洪訓練的這支湖北新軍,練得不錯。正因為如此,當時湖北變成江南練兵的中心,比如安徽、湖南、廣西、貴州在訓練新軍時,都要派人到湖北學習新軍訓練,這些來學習的軍官,或多或少都受過黎元洪的教育。所以說,沒有黎元洪,湖北新軍的水平不會達到跟北洋新軍齊平的程度。

第三:建立了湖北的軍政體系

辛亥革命後,黎元洪在武昌提出軍民分治的概念,開創了民國黨政分開、軍政分開的政治體制。並且他還率先實行省長制,為湖北的政治體制改革,做出了貢獻。

後記:黎元洪是湖北本地人,最有機會割據武漢當軍閥。辛亥革命後,他也是這麼想的。結果沒想到袁世凱逼垮了孫中山後,立刻就集中力量對付黎元洪了。為了向袁世凱表功,黎元洪和袁世凱合夥殺掉了一些革命黨人。這使得黎元洪牢牢掌握了湖北軍政大權,但同時也遭到了革命黨人的敵視,失去了民心。後來段祺瑞逼迫黎元洪進京時,黎元洪的胳膊擰不過段祺瑞的大腿,只得進京擔任副總統,從此失去了軍權。

第二任督軍段祺瑞

在任時間:1913年12月—1914年2月

離職原因:回京供職

從屬派系:北洋系元老,皖系大佬

段祺瑞在湖北督軍的任上只幹了兩個月,他當這個督軍主要是為了過渡,將黎元洪在湖北的勢力剷除掉。後來在他的操作下,湖北新軍一部分被解散,一部分併入皖系。從此之後,湖北新軍就不再是獨立體系了,而是淪為了北洋系的附庸。



第三任督軍段芝貴

在任時間:1914年2月—1915年8月

離職原因:調任奉天督軍

從屬派系:北洋系元老,皖系成員

段芝貴在湖北主政了一年半,完全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政績,反而在開倒車。因為他這個人本來就沒有什麼能耐,完全是靠攀龍附鳳,比如曾拜袁世凱為乾爹才上位的。(其實他比袁世凱小不了幾歲)

後來段芝貴在湖北期間跟《大漢報》的編輯起了一點矛盾,便公報私仇的誣陷報社,派軍隊將《大漢報》封禁,並且逮捕了報社經理胡石庵及編輯、理事、發行、訪事等十多人,將他們發交給陸軍審判處訊辦,欲置報社工作人員於死地。結果,此舉遭到了當時社會各方面的抨擊,因而搞的段芝貴大失顏面。最後被調到了奉天當督軍。(最後也被張作霖給偷偷整下臺了)


第四任督軍張錫鑾

任職時間:1915年8月—1915年12月

離職原因:受王佔元排擠,自動離職

從屬派系:前清官僚

張錫鑾是老牌軍閥,但是沒什麼實力。他在被任命為湖北督軍前,原本是奉天軍務督辦。因受到張作霖的竭力排擠,很憋屈的回到了北京養老。(當時已經七十歲了)

袁世凱不想用他,但是又不能明說,就讓他負責督理湖北軍務的工作。但是在暗中,袁世凱讓湖北第二師師長,北洋系小兵出身的王佔元公開抵制,導致張錫鑾一直滯留在北京,沒有到湖北赴任。袁世凱稱帝后,將張錫鑾的職務改為參政院參政,撤掉了他的督軍一職。於是他也就沒有到過湖北,對湖北也就沒什麼貢獻了。



第五任督軍王佔元

任職時間:1915年12月—1921年8月

離職原因:民心盡失,被政敵逼迫下野

從屬派系:北洋系出身,直系大將

湖北省的第五任督軍王佔元,跟湖北有一些淵源。早在辛亥革命時,他率領的北洋新軍第二鎮就是鎮壓武昌起義的主力軍之一,從此他就盯上了湖北這塊寶地。

只不過當時湖北有黎元主政,他還沒有機會染指湖北的軍政。後來黎元洪被段祺瑞排擠出湖北後,王佔元的機會就來了。他先是乘著鎮壓白朗起義的機會,巧取到了湖北軍務一職,排在督軍段芝貴之下。等到段芝貴被調走後,王佔元又不讓新任張錫鑾就職,最終逼著袁世凱承認了他在湖北的地位。袁世凱死後,王佔元正式就任湖北督軍。

當上湖北土皇帝后,王佔元也很苦惱。因為他的靠山是袁世凱,現在袁世凱掛了,他需要找新靠山。起先他在府院之爭中支持段祺瑞,但是沒搭上皖系的線。後來又找馮國璋,加入了直系。在馮國璋的支持下,王佔元坐穩了湖北督軍之位。馮國璋去世後,曹錕成為直系新領袖,王佔元跟著曹錕又混了幾年。一直到民國十一年,他終於被擠下來了。而擠下他的也不是別人,正是同為直係軍閥的吳佩孚。

當時王佔元在湖北督軍任上幹了五年多,在這幾年內,湖北軍政被攪的烏煙瘴氣,上至官紳階級,下至普通老百姓,沒有不恨他的。於是湖南軍閥趙錫桓抓住了這個機會,組織了一支名為湖北自治軍的部隊為先鋒,以解救湖北相親,驅趕王佔元為名義出兵攻打王佔元。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給趙錫桓打先鋒的人,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夏鬥寅。王佔元見趙錫桓氣勢洶洶而來,也派出了部隊迎戰。那支被王佔元派出迎戰部隊的首領的名氣也很大,就是後來的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

王佔元和趙錫桓大打一氣,不分勝負,因此雙方都開始找外力幫忙了。趙錫桓找的是四川軍閥劉湘,當時劉湘手上有八萬川軍,趙錫桓許諾劉湘,如果事成,可以把湖北的西南部分給劉湘;王佔元找的是吳佩孚,因為他們都是直系。於是趙錫桓驅趕王佔元的運動,變成了四方混戰。

結果是劉湘為了利益,真的派兵了。而吳佩孚見王佔元太不民心,就讓支援王佔元的部隊故意按兵不動,坐視王佔元兵敗。等到王佔元被迫下野後,吳佩孚趕緊收攏他的部隊,收買了孫傳芳。湖北的直系軍隊和吳佩孚派來的直系軍隊聯手,先打敗了湘軍,後來又調兵西進打敗了川軍。因此,這場湖南軍閥發動的驅王運動,最後以吳佩孚鳩佔鵲巢,趕走王佔元,收買王部人馬而大獲全勝。

那麼,王佔元在湖北的六年期間有沒有什麼貢獻呢?可以明確的回答:沒有!

據當時人的統計,王佔元下野後,仍然是個鉅富,身家高達三千萬大洋。而這些錢全部是在湖北督軍任上巧取豪奪來的。另外王佔元還是個醉心於功名利祿的人,他佔據湖北將近六年多,大部分時間都與南方軍閥開戰,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湖北人被搞得苦不堪言。這種人真的談不上有任何貢獻。



第六任督軍蕭耀南

任職時間:1921年8月—1926年2月

離職原因:心力憔悴,病死

從屬派系:北洋系出身,新直系代表

王佔元下野後,湖北的鄉紳提出了鄂人治鄂的口號,拒絕外地人擔任湖北督軍。當時恰好奉命前往湖北增援的直系軍隊總司令蕭耀南是湖北人,於是他也便順理成章的成為湖北的第六任督軍。

蕭耀南擔任督軍後,為了鞏固統治,同時也吸取了王佔元的教訓,採取了一些緩和措施。比如不再過度剋扣部隊的軍餉,部隊應發的軍餉與給養一律補齊發足。對武昌首義的將領,以及賦閒在家的軍人,都一律給予厚待,讓他們在省府掛閒職,領乾薪。使得湖北的元老,個個對蕭耀南心悅誠服。除了政界之外,對湖北的商界名流,蕭耀南也是極力籠絡。很多湖北的商界名人,比如週五常、徐榮廷等人,都是蕭公館的座上賓。商會會長周星棠更被聘為省署顧問,以顯禮遇。

通過這一系列的操作,蕭耀南獲得了湖北商政兩屆的一致認可。沒過多久,第二次直奉大戰大敗,最後吳佩孚兵敗告終。兵敗後的吳佩孚打算到湖北東山再起,結果遭到了蕭耀南的極力抵制,拒絕吳佩孚入鄂,搞得吳佩孚當時很丟臉。

他抵制吳佩孚,有兩個原因。一是怕吳佩孚來了不走,搶了他的湖北軍政大權;二是吳佩孚當時是個光桿司令,他來湖北肯定要借湖北的力量興兵反擊。而當時吳佩孚的兩個對手,一個是坐擁東四省,擁兵三十萬的張作霖。另一個是坐擁西北四省,擁兵二十萬的馮玉祥。對付這兩個人,僅靠湖北一個省的人力和財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蕭耀南極力抵制吳佩孚,堅決不參加倒馮或者倒奉的戰爭。

但是,後來時局出現了變化。一是張作霖和馮玉祥鬧掰了,兩方都在爭取吳佩孚;二是蕭耀南的部下,比如陳嘉謨、寇英傑、宋大霈、于學忠等人,都是吳佩孚的心腹。這些人支持吳佩孚出山。最後,蕭耀南胳膊擰不過大腿,說了一句『江山本來是他的江山,給我江山的是他,要斷送江山也只索性由他

』的話後,便不再抵制吳佩孚,將湖北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吳佩孚。



後來的事態發展,果不出蕭耀南所料。吳佩孚出山後,先是發出通電,把直系將領主張的聯馮討張變成了聯張討馮,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湖北全省立即開始整軍備戰對付馮玉祥。各種戰爭所需要的軍需、兵役負擔,全落在了湖北老百姓的頭上。前面也說了,吳佩孚當時是個光桿司令。他要跟馮玉祥開戰,僅靠湖北一省是不夠的。但是吳佩孚又只有湖北一省,於是吳佩孚在湖北大發軍用券,並還想把食鹽加價,每引鹽加徵四元,企圖用殺雞取卵的辦法跟馮玉祥死磕。但是這樣一搞,湖北老百姓的負擔就大大加重了,老百姓普遍怨聲載道。

蕭耀南雖說是軍閥,但他也是湖北人,對老家有感情。吳佩孚拿湖北給自己墊背,他自然是不能同意的。因此他挺身而出,親自率同省議會及各機關法團,以鄂民資格到總部請願,迫使吳佩孚取消了軍券發行和食鹽加徵計劃。但是戰爭的計劃沒有取消,湖北的軍隊還是大規模的開拔到北方與馮玉祥開戰。隨著戰爭的深入,湖北的軍費開支越來越大,籌措是難上加難。這些都使蕭耀南日夜不安,精神萎頹,最後暴斃而亡。(據說是一次吃了三倍劑量的安眠藥,不治而亡)

關於蕭耀南在湖北的施政,比較公認的看法是偏正面的。雖說他的政策,主要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實事求是的說,在客觀上還是造福了一方百姓的。

第七任督軍陳嘉謨

任職時間:1926年2月—10月

離職原因:戰敗被俘

從屬派系:北洋系出身,新直系代表

陳嘉謨的資歷不深,沒什麼亮點。他能當上督軍,是因為他支持吳佩孚復出,同時也是蕭耀南的第一心腹。當蕭耀南暴斃之後,吳佩孚首先想到了讓陳嘉謨繼任督軍一職。但是他繼任督軍後沒多久,北伐軍就打到了湖北。陳嘉謨率軍拼死抵抗,搞得武昌城被北伐軍圍了幾個月,軍民都死傷慘重。最後武昌城破,這廝戰敗被俘。

所以要論陳嘉謨對湖北的貢獻,我覺得應該是負數。因為他就是一個職業軍人,完全不懂政治,也不懂該怎麼治理地方。並且他剛上臺就碰到了北伐戰爭,跟北伐軍大打一通,害得湖北老百姓跟著受罪。



總的來說,為湖北的近代化貢獻最大的人是張之洞。不過,他不是軍閥時代的人。而軍閥時代的湖北七任督軍,應該是以黎元洪和蕭耀南的貢獻最大;段祺瑞屬於打醬油的角色;張錫鑾根本就沒赴任,只是掛名;而段芝貴、王佔元、陳嘉謨都是負的,不僅沒有貢獻,反而還禍害一方百姓。


Mer86


辛亥革命從武昌起義爆發,湖北可以算得上是革命福地,然而卻因為地處四戰之地,在民國軍閥混戰期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湖北並不是那麼穩定,不像晉系閻錫山可以維持三十八年而不倒,也不像張作霖維繫東北多年。

辛亥革命後,黎元洪主政湖北

真正的軍閥混戰最起碼也得算是辛亥革命後,縱橫看到很多答主從張之洞時期開始答起,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張之洞是清朝的湖廣總督,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軍閥,就連袁世凱都未必能夠算得上軍閥。

辛亥革命後,湖北新軍將領黎元洪主政湖北,其實黎元洪也並不能算是軍閥,武昌起義並非黎元洪領導,只不過起義時沒有更高級別的將領,起義軍從床底下把黎元洪拽了出來,因此,黎元洪算是撿了個革命領導人,當然,黎元洪絕對不是一個窩囊廢,相反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辛亥革命後,黎元洪被任命為湖北都督,在接下來的鬥爭中,黎元洪縱橫捭闔,並且聯合袁世凱反對孫中山,牢牢掌握湖北政權沒並且大肆鎮壓革命黨人,黎元洪也被稱為“黎屠夫”。

1913年黎元洪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隨後應袁世凱之邀,離開武昌到北京履職,基本就被袁世凱軟禁在北京了。

黎元洪走後皖系掌權湖北

黎元洪從湖北被調走後,袁世凱讓更信任的人來掌握湖北這個南北交戰的必爭之地,先是段祺瑞去短暫任職,1914年2月到1915年8月都是由段芝貴來擔任湖北都督。

段祺瑞和段芝貴應該都是袁世凱在當時比較信任的人,段祺瑞就不說了,就說說段芝貴這個民國大活寶吧!

段芝貴這個人並沒有什麼能耐,完全是靠攀龍附鳳才能上位,比如曾拜袁世凱為乾爹,後來更是使用女色為自己上位鋪路,因此被稱為民國第一皮條客。

在段芝貴主政湖北期間,袁世凱的兒子袁克定來湖北辦事,袁克定看上了一個唱戲的王克琴,段芝貴一看,這不正是自己的拿手好戲嗎!於是就開始旁敲徹打王克琴,並一下子出手八千元為王克琴購備傢俱日用品,以做保媒拉縴之舉,誰知道這事經不脛而走,後來更是上了《大漢報》,弄得段芝貴極為尷尬。

1915年段芝貴調任奉天將軍,離開湖北。

直系將領王佔元主政湖北

要是在湖北主政時間最長的軍閥,莫過於直係軍閥王佔元了,從1915年底到1921年,主政湖北達六年之久,在軍閥混戰的當時,六年不算少了。

王佔元是隨袁世凱小站練兵時的老人了,後來逐漸成為清軍中的高級將領,在辛亥革命期間是比較能打的一個將領之一,1915年袁世凱陰謀稱帝,王佔元極力擁護,因此被袁世凱調到湖北主持軍務。

1916年到1920年是皖系當政時期,王佔元為直系將領,因此經常和皖系唱反調,皖系要武力統一南方,王佔元和馮國璋等人就高唱和平統一,後來還成為南北議和的調停人,在直奉大戰中,作為直系主力打敗段祺瑞,最後讓段祺瑞下了臺。

在主政湖北期間,王佔元的統治卻極為殘暴,製造了“六一”慘案,因為剋扣軍餉,部隊也經常發生譁變,正是因為湖北統治不穩定,才有了後來湖南督軍趙恆惕開入湖北,湘鄂戰事爆發。

王佔元部不敵湘軍,同為直系的吳佩孚雖然援鄂,卻並不支持王佔元,因此有了“援鄂不援王”,因此王佔元被迫通電辭職。

王佔元下野後,湖北成為吳佩孚的地盤

吳佩孚手下將領蕭耀南自1921年主政湖北,到1926年死。

因為湘鄂戰事,蕭耀南奉吳佩孚命令南下,援鄂,擊退湘軍,伺候雙方議和,蕭耀南開始主政湖北。

蕭耀南在主政湖北期間爆發了京漢鐵路大罷工時間,罷工的中心正是漢口,在吳佩孚的授權下,蕭耀南鎮壓工人運動,製造了“二七慘案”,這一天也是蕭耀南統治湖北時最黑暗的一天。但是總體上蕭耀南對湖北的統治還算可以,因為是湖北人,吳佩孚要給湖北加稅,蕭耀南還和吳佩孚據理力爭。

這裡面還有一個軼事,就是蕭耀南和吳佩孚的,蕭耀南一直是吳佩孚的鐵桿,但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中,曾經氣勢如虹的吳佩孚卻一敗塗地,不得已一路逃到湖北,這是蕭耀南害怕吳佩孚到湖北來奪他的權,所以在吳佩孚還沒等進入湖北就把鐵路拆了,吳佩孚無能只能下車走路。

後來蕭耀南死了,吳佩孚才又取得了對湖北的統治,但是緊接著就如火如荼的北伐軍就打到了湖北,曾經受吳佩孚援助而在東南崛起的另一個大軍閥孫傳芳竟然隔岸觀火,坐等吳佩孚被打敗。

至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湖北省就開始由國民政府中央直接控制。


史論縱橫


一,清末,湖南湖北一直就是張之洞的地盤。



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平漢鐵路等等大工程都是張之洞的手筆,他創辦的自強學堂後來成為武漢大學、湖北農務學堂後來成為華中農業大學、湖北工藝學堂發展成為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所以,對湖北貢獻最大的近代人物,毫無疑問是張之洞。

張之洞之後出現的湖北軍閥,基本都是張之洞創辦的新軍演變而來。

張之洞是河北南皮人,張之洞離開湖北後,湖北的新軍掌握在山西人張彪手裡。

二,張彪這個人,用12個字評價就是“忠君愛國、保家衛國、不打內戰”。



張彪是典型的清朝遺臣,辛亥革命後,張彪失去權力逃往天津,一直是復興清朝的重要勢力。溥儀被驅逐後,張彪收留了他。孫中山北上參加和談,他也熱情接待。

作為黎元洪的老上司,張彪多次受邀擔任湖北軍政府都督,張彪不願意和革命黨共舞,只得了一個“中將”軍銜。

辛亥革命時,張彪不願意打內戰,他宣稱“我雖是滿清將官,去也是漢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這算是南北和談的最早的聲音。

張彪,是典型的張之洞自強軍群體代表,這樣的愛國軍人,是做不了軍閥的。

三,黎元洪是張彪的同僚,屬於想做軍閥去做不來。



黎元洪原先是天津水師學堂的畢業生,30歲在甲午戰爭中九死一生逃回來。張之洞收留他,讓他參與了自己的自強軍。

辛亥革命時,黎元洪被起義將士從桌子底下拉出來,槍頂著被迫參加革命。當然這件事不能說黎元洪很慫,沒骨氣,這是清朝舊官員的一貫態度——兩面派。被迫參加革命,一旦革命失敗,還有退路可走。

黎元洪是湖北本地人,最有機會割據武漢當軍閥。辛亥革命後,他一直為此努力著。黎元洪在孫中山和袁世凱的南北和談中,充當和事佬,卻沒想到孫中山一退位,袁世凱就集中力量對付黎元洪了。

黎元洪和袁世凱合夥殺掉了革命黨人張振武,一面讓黎元洪牢牢掌握湖北,另一方面也遭到了革命黨人的敵視。

黎元洪入京擔任副總統,袁世凱再也沒讓他走。不如黎元洪的蔡鍔逃走後還當了四川督軍,黎元洪只能當個沒實權的總統。

四,北洋軍閥王佔元,在黎元洪離開後掌握了湖北軍政大權。王佔元執掌湖北大權七年之久,是名副其實的“湖北王”。



王佔元是民國舊軍閥的典型代表,貪婪財物,殘忍嗜殺,擅長搜刮民財。當時的人估計,王佔元身家三千萬大洋,實現了北洋軍閥“升官發財”夢想。

王佔元是河北人,袁世凱當總統後,王佔元擔任陸軍第二師師長,是名副其實的北洋實力派。二次革命時,王佔元充當鎮壓國民黨的急先鋒,勝利的果實就是成為湖北王。

王佔元佔據湖北7年多,大部分時間是參與南北混戰,為自己撈取政治資,同時在湖北刮地三尺,大肆搜刮民財。

五,蕭耀南是黎元洪同鄉,湖北人,吳佩孚趕走王佔元后,讓蕭耀南當了湖北督軍。王佔元的得力干將孫傳芳,被趕到江西福建,居然成了五省聯軍統帥東南王。



蕭耀南是北洋大佬曹琨的親信,直皖戰爭中蕭耀南一個旅打敗皖系一個師,是北洋軍新一代的佼佼者。

湖南軍閥趙恆錫與王佔元大戰,曹琨吳佩孚派蕭耀南援助湖北。可是援軍聲稱“援助湖北,但不援助王佔元”,王佔元之後灰溜溜辭職。

蕭耀南是北洋軍閥中的一個特殊角色,他和黎元洪有同鄉之誼,於曹琨更是鐵桿親信,對吳佩孚更是惺惺相惜的莫逆之交。

蕭耀南的湖北王生涯,與王佔元完全不同,王佔元為人刻薄,後來鬧得人人喊打。蕭耀南卻學黎元洪當菩薩,當年的北洋軍閥,不管老人新人,在位在野全部養起來,八面玲瓏的蕭耀南,讓湖北得到了難得的和平時期。

在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裡,蕭耀南是三省巡閱使,楊立仁刺殺他不成,逼他和弟弟都南下廣州走進黃埔軍校。蕭耀南算是這部劇裡為數不多的北洋大佬之一。

民國時期,算得上湖北王的,也就是王佔元和蕭耀南。可是真正有貢獻的,還是清末總督張之洞。


歷史知事


對於中國的近代史來說,湖北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特別是湖北武漢,辛亥革命在此處爆發,並由此來開了中華民國的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至少中華名前20年的歷史,可以算的是一部軍閥混戰的歷史,大大小小的軍閥粉墨登場,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好不熱鬧。

作為拉開中華民國曆史的湖北,大小軍閥也是接踵而至。我簡單歸納了一下,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是洋務運動時期,北洋時期,北伐戰爭-中原大戰。

1、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張彪)

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曾擔任過湖廣總督。所謂湖廣,也就是兩湖地區。當時清廷對於東南各省的控制力已經名存實亡,湖廣總督張之洞已經是兩湖地區實際上的掌控著。

張之洞在主政湖北期間,不僅大力發展實業(在下文中會具體提到),而且創立了湖北新軍。在張之洞之後,張彪便接管了湖北新軍。

說起這個張彪也是蠻有意思的一個人,武昌起義爆發時,張彪曾率湖北新軍鎮壓起義軍。辛亥革命勝利後,張彪便逃到了天津。後來溥儀被馮玉祥掃地出門時,張彪還收留了溥儀。

2、北洋時期(黎元洪、段芝貴、王佔元、吳佩孚)

辛亥革命之後,湖北軍政府成立,原本屬於湖北新軍的黎元洪(湖北黃陂人)被推舉為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掌控了湖北。

1913年黎元洪入京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接替他掌控湖北的是袁世凱的義子段芝貴(皖系軍閥)。段芝貴掌控湖北的時間同樣不長,從1913年到1915年。

段芝貴之後,走馬上任的軍閥是王佔元(直系)。王佔元掌控湖北的時間很長,從1915年中期至1921年中期,足足有6年之久。王佔元這個人生性殘暴,在主政湖北期間也沒有幹過什麼好事。順便提一句,後來的五省練帥孫傳芳就是王佔元的手下。

1921年,湖北發生了倒王運動,王佔元向同屬於直係軍閥的吳佩孚求救。吳佩孚假借救援為名,順便把自己的勢力伸進了武漢。吳佩孚手下第二十五師師長蕭耀南進駐武漢,吳佩孚成為湖北真正的掌控者,直到北伐戰爭爆發。

3、北伐戰爭-蔣桂大戰(李宗仁,蔣介石)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開始,很快就由廣東攻入湖南,繼而攻佔湖北。北伐軍在攻佔湖北過程中,李宗仁的第七軍是主力軍,攻佔武漢後,蔣介石繼續向南攻佔上海等地,武漢地區便落入了新桂系軍閥李宗仁的掌控之中。

1929年,蔣桂大戰爆發,李宗仁白崇禧率領的桂軍大敗,湖北易主,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直接管轄之地。


在上述所有人當中,張之洞對於湖北的貢獻是最大的。

張之洞主政湖北期間,大力發展工業和教育,留下來許多寶貴的財富。

工業上:漢陽鐵廠,當時亞洲最大的鐵廠;漢陽兵工廠,大名鼎鼎的漢陽造便出自於此;湖北織布局;湖北紡紗局;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江南造船廠。

教育上: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今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前身)。

本人就是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張之洞的那一句“凡民俊秀皆入學,天下大利必歸農”至今還在耳邊迴響。

從1898年湖北農務學堂創辦至今,華中農業大學已經走過了120年的歷程,“耕讀雙甲子,薪火傳天下”!

再來看看,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每一個名字都是分量十足,而這一切,便是歸功於張之洞!


胡史亂翔


湖北是民國首義之地,辛亥革命在此發端,而地理位置居中,四戰之地,位置重要,本土軍閥沒法發展起來,而一直是各派軍閥爭奪混戰的地方,歸屬經常發生變化。

湖北最早的軍閥,當屬孫中山所稱道的“民國第一偉人”黎元洪。湖北是黎元洪發家之地,辛亥革命之後,他以湖北新軍首領的身份成為湖北都督,並以武昌起義的指揮者的身份成為中華民國的副總統。可惜黎元洪實力並不雄厚,手裡兵少錢少。“二次革命”中,黎元洪雖然站在了袁世凱一邊,但依舊沒有取得後者的信任。後來袁世凱一再催促黎元洪,讓他進京做副總統,黎元洪唯恐自己有去無回,成為蔡鍔第二,幾次三番地藉故推辭。最後袁世凱動用武力,命陸軍總長段祺瑞親下武昌,暫代都督職責。黎元洪無奈,只好離鄂北上,住進了中南海的瀛臺。

黎元洪之後,掌握湖北軍政大權的是北洋軍閥皖系的代表人物段芝貴。此人是袁世凱的義子,在鎮壓“二次革命”中立功頗多,事後被袁世凱任命為湖北都督。1915年,段芝貴被袁世凱任命為奉天將軍,去了東北,湖北軍務就由其部將王佔元署理。王佔元在湖北經營多年,一開始他應該屬於皖系,和段祺瑞過從甚密,段祺瑞和段芝貴是同鄉,還有點親戚關係。不過1919年以後,他和段祺瑞鬧翻,轉向直系,附和曹錕、吳佩孚共同對抗皖系軍閥。王佔元手段殘暴,剋扣軍餉,湖北曾多次爆發“倒王”兵變,都被血腥鎮壓。1921年,湖南督軍趙恆惕、吳佩孚部將蕭耀南的進攻之下,王佔元被迫通電辭職,攜財物前往天津隱居。

在“倒王”戰爭中,直系吳佩孚先是趕走王佔元,後來又擊敗趙恆惕,拿下了湖北的控制權。當時吳佩孚手裡好幾個省,湖北省就由其部將蕭耀南主政。蕭耀南祖籍浙江,生於湖北黃岡,他統治湖北五年,期間對革命運動是毫不手軟,血腥鎮壓“二七大罷工”、鎮壓五卅運動。不過他也是秀才出身,頗能體會民間疾苦,任上也做了一些造福桑梓的功績,他非常重視水利堤坊的建設,親自著手製定湖北全省的水利工程計劃,併到各地督工修建。1922年,他與商人李子榮合作修武鄂間沿江大堤,又派李開先為王家營堤工督辦,完成了堤工,還捐資修了新洲鵝公頸的堤閘,被當人稱為“蕭公閘”。1923年大水,蕭派軍隊到江陵,堵防堤防溢口。他還專門組織人收集整理水利資料,編撰《湖北堤防紀要》。對於湖北省的文化教育事業,蕭也做出過一定的貢獻。1922年,他將湖北的幾個專科學校改為大學,請石瑛任武昌大學校長,郭泰祺任商科大學校長,張知本任湖北法科大學校長。後來的武漢大學,就是在武昌大學的基礎上建立的。1924年初,蕭耀南還在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幹事葛雷(J. H. Gray)博士的建議下,撥款拓建體育場,支持在湖北成立全國運動大會委員會,使第三屆全國運動會得以在武昌順利舉行,在當時條件下被西方人稱為“一項奇蹟”。蕭耀南除掌軍政大權以外,還大力推動商業發展,當時他與周邊軍閥修好,湖南的米,及雲、貴、四川的煙土源源而來,蕭坐收巨利。蕭耀南本人也很有商業頭腦,親自下海經營,他在家鄉倉埠等地開當鋪八個,投資購買太倉號輪船兩艘,營運宜昌、九江等地,並在漢口一元路昌年裡口左側建造了豪華的蕭公館。

蕭耀南是個煙鬼,不僅自己倒騰煙土,自己也抽大煙。晚年,因吳佩孚插手湖北軍政,而與其反目,1926年正月初一暴死,有人認為是吳佩孚下毒,也有人說是抽大煙過度死的。蕭死後,其部將陳嘉謨接手湖北。不久,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由於陳嘉謨資歷較淺,難服眾望,且毫無政治頭腦,堅守武漢40多天,最後被北伐軍擊敗,做了俘虜。自此北洋軍閥在湖北的統治宣告結束。

1927年以後,湖北又迎來了新軍閥,北伐之後,接手湖北的是桂系李宗仁,其部將胡宗鐸駐紮於此。1929年蔣桂戰爭後,桂系戰敗,至此湖北納入國民政府直接管轄。抗戰中,湖北淪陷,後又再次光復、繼續受國民政府直接控制。 解放戰爭時期,桂系白崇禧出任華中地區軍事一把手,坐鎮武漢,也有過經營湖北作為自己根據地的想法,不過在解放軍摧枯拉朽的進攻之下,這個美夢最終沒有成型。


作家桑妮


我告訴你吧,一開始是黎元洪。黎元洪被段祺瑞強行請到北京去之後,就是段祺瑞,但是段祺瑞是陸軍總長,不能長期留在湖北,就變成了個老滑頭譚延闓,但是譚延闓是個廢物,手裡沒兵沒權,第二師師長王佔元逼走,王佔元成為湖北督軍。王佔元擔任督軍期間,吳佩孚南征廣州國民政府,王佔元一看吳佩孚兵強馬壯,嚇得趕緊滾蛋,但是很可惜,勝利果實被段祺瑞的皖系大將張敬堯奪走。可惜張敬堯是個廢物,跟南方軍打仗連戰連敗,後來直皖戰爭段祺瑞打敗,吳佩孚老師不客氣的把張敬堯趕走。吳佩孚就讓蕭耀南擔任了湖北督軍,後來吳佩孚在北京戰敗,就跑到湖北,蕭耀南就把湖北的軍政大權給了吳佩孚。

排列下來就是:

黎元洪

段祺瑞

譚延闓

王佔元

張敬堯

蕭耀南

吳佩孚

到了民國就不熟悉了。


情僧蘇曼殊


自武昌起義至蔣介石1929年實際控制湖北,十八年間長期穩定統治湖北的有黎元洪、王佔元和蕭耀南,此外短暫統治過的還有段芝貴、陳嘉謨和胡宗鐸。至於說對湖北的貢獻,且聽本人細說。

1911年爆發武昌新軍起義是一次突發事件,由於事發突然,當時各位領袖人物皆不在場,在臨時指揮吳兆麟的主持下,無心革命的黎元洪陰差陽錯被推舉為都督。黎元洪表面上一副活菩薩的樣子,骨子裡卻是個厚黑大師。

他借用群英會事件,將張振武、孫武等影響力巨大的首義元勳邊緣化,並採用借刀殺人之計引誘袁世凱殺害了張振武,將袁世凱推上了風口浪尖。袁世凱也不是省油的燈,馬上把黎元洪勸他殺張振武的電報公之於眾,使得黎元洪威望受損。

此後袁世凱再次出招,派乾兒子段芝貴請君入甕,將半推半就的黎元洪送往北京軟禁,黎元洪從此開始了傀儡生涯。段芝貴只是過渡人物,隨後統治湖北的是袁世凱小站練兵時期的老部下——王佔元。這貨更不是好鳥,在任六年大肆搜刮,據說身家有2000萬袁大頭,大發了一筆橫財,搞的湖北民怨沸騰。

1921年,倒王運動爆發,王佔元被湘軍趙恆惕部擊敗,被迫下臺,隨後湖北就落入一直坐山觀虎鬥的北洋直係軍閥蕭耀南手中。蕭耀南在湖北與民休息,發展經濟,緩和各方矛盾,善待革命元老,他統治的五年是北洋時期湖北最好的時光。

1926年,蕭耀南頗為蹊蹺的死去,部下陳嘉謨接任,隨後廣東國民政府開始北伐,桂系軍閥胡宗鐸開始統治湖北。1929年,桂系在蔣桂戰爭中失利,蔣介石中央軍接管湖北,湖北歷史暫時告一段落。

可以看到,北洋軍閥時期對湖北貢獻最大的統治者是蕭耀南,除了他,其他湖北軍閥乾的無外乎爭權奪利,魚肉百姓的勾當。


林屋公子


近代以來,雖然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張之洞對湖北的貢獻最大,但由於張之洞去世時尚屬清朝,並未發生軍閥混戰,所以,就不將張之洞列入在內了。


軍閥混戰期間,是從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後開始。因此,武昌起義後,歷任的湖北最高軍事長官也就成為湖北的統治者。他們都是誰,對湖北有什麼貢獻呢?

黎元洪

黎元洪是軍閥混戰時期湖北第一任都督。1911年,倉促爆發的武昌起義成功後,由於在武漢的革命黨人沒有一個有足夠威信的人,陰差陽錯之下,並未參加起義,也不是革命黨的黎元洪最終被推舉為湖北都督。


1912年1月,黎元洪被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為副總統兼湖北都督。1913年12月,黎元洪被袁世凱召入北京,同年被免去了湖北都督之職。由於黎元洪統治湖北時間很短,僅有一年多,他手下有沒有自己的部隊,因此黎元洪始終處於隨波逐流狀態,對湖北也沒能進行有效的統治,更遑論貢獻了。

段祺瑞

黎元洪被免職後,1913年,段祺瑞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段祺瑞成為了湖北的統治者。不過作為北洋軍閥的巨頭之一,段祺瑞的舞臺和理想一直在中央政府,所以,雖然短暫擔任了湖北都督,但也僅僅是代理,因此,他和他的前任黎元洪一樣,說不上有什麼貢獻。



段芝貴

作為北洋元老之一,段芝貴最著名的並非他軍事才華,而是他的外號——“民國第一皮條客”。1914年2月,憑藉自己“高超”的手段,段芝貴被任命為湖北都督。

人們都說:有起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段芝貴當然不負自己“民國第一皮條客”的名號,在擔任湖北都督的一年多時間裡,段芝貴最有名的還是費盡心思為袁世凱的公子拉皮條,而不是治理地方,更何況,他也沒有治理地方的能力。



王佔元

其實在段芝貴和王佔元之間,張錫鑾也曾短暫被任命為湖北將軍,但並沒有到任。王佔元也是早期追隨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的元老之一。1916年7月6日,王佔元正式擔任湖北督軍,並在隨後兼任省長。相較前幾任,王佔元統治湖北的時間最久,直到1921年被免職,方才離開湖北。


雖然統治湖北時間最長,但是,王佔元卻並沒有對湖北作出多大貢獻。相反,作為軍閥,他橫徵暴斂,貪婪無度,並野心勃勃的參與軍閥混戰,給湖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王佔元統治湖北期間,以殘暴著稱,為人之貪婪,甚至連部下的軍餉也要扣。據說,他在任上搜刮的財富有3000萬元之巨。

蕭耀南

王佔元被趕跑後,1922年,蕭耀南被任命為湖北省長。不同於貪鄙殘暴的王佔元,蕭耀南完全稱得上八面玲瓏。他廣為結交,受到了湖北各方勢力的好評,也穩固了他對湖北的統治。


蕭耀南本身就是出身湖北,他也比較重視“造福桑梓”。蕭耀南親自主持制定了湖北省的水利工程計劃,並在全省範圍內督工修建。與此同時,蕭耀南主持建立了南武昌大學。相較於他的前幾任,蕭耀南統治湖北的五年間,為湖北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而在蕭耀南之後,已經到了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軍攻佔湖北,湖北正式進入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自此之後,湖北作為國民政府的一個省,不再處於軍閥割據的局面,也就不在有單獨統治湖北的軍閥出現。


鳶飛九天2018


湖北一直是北洋直系的地盤,所以嘛,湖北軍閥一直都是直系首領曹錕吳佩孚的部下,到了國民政府時期湖北先後成為湘軍唐生智和桂系的地盤,後來桂系被蔣介石打敗,成為中央軍的地盤,沒有出現過地方實力派軍閥,可惜


豬狗不如的華盛頓


北洋時期確實可憐,沒有鄂軍,自然而然就飽受其他派系盤剝,軍閥是要自己養兵的,這些錢自然湖北省出。蔣桂不睦,湖北成了前線。鬧紅的時候,大別山有紅四方面軍,南有賀龍的紅二軍團。抗戰時期宜昌是前線,張自忠上將隕於湖北當陽。解放戰爭,武漢好歹沒有大的兵禍。解放後,省府與市府是各搞各的,一直到長江堤防內做房子事發後,省府與市府和,之後武漢開始大發展,湖北開始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