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讓傳統技藝成爲增收「神器」

微言|让传统技艺成为增收“神器”

近日,廣西日報刊登了這樣一條新聞:桂林市臨桂區六塘鎮小江村村民有手工製作草蓆的傳統,成品草蓆以吸汗耐用聞名四里八鄉。但其製作過程複雜繁瑣,一床雙人草蓆要耗用6個人工才能完成,利潤偏低。因此,大多村民放棄這門手藝,外出打工,這項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

在廣袤農村,有著數不清的傳統技藝,而像小江村草蓆編織這樣淪落到失傳邊緣的不在少數,讓人倍感惋惜。如何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的光彩,使之成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神器”,是值得基層幹部思考的一道命題。

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傳統手工產品有著獨特的魅力,之所在市場上難有一席之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品種更新慢、種類單調;依賴手工,生產效率低;成本高,附加值低;知名度侷限於地域,銷售渠道單一等等。只有對症下藥,才能助力傳統技藝走上騰飛之路。對此,不少地方已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陝西藍田縣九間房鎮街子村盛產柿子,很多村民還會釀柿子醋,但柿子醋從未走出過大山。女大學生村官劉燕到村後,多方請教專家,向釀醋能手學習,生產的“九間房頭道汁柿子醋”,既秉承了傳統工藝,又避免了土法釀製酸度高、色不純、後味澀等不足,因而在市場上一炮而紅。陝西佛坪縣迴龍寺村盛產竹子,過去主要用於大棚建設,第一書記杜彥欽引入了文創理念,帶領村民將隨處可見的河石、竹子,加工成創意十足的綠植盆栽和原生態工藝品,在文創愛好者中“火”了起來,成為村民增收的新途徑,2016年村裡賣出500件竹盆景,為村民增收2萬多元。

鄉村傳統技藝不僅承載著鄉愁,一旦注入創新因子還能煥發生機。有興趣的話,不妨嘗試嘗試。

來 源 | 大學生村官報

編 輯 | 車婧

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創辦

微言|让传统技艺成为增收“神器”

網站投稿:[email protected]

報紙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