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稱謂

1.謙稱與尊稱

(1)自謙稱謂

古代的自謙稱謂,大都帶有“卑、下、鄙、賤、愚、小”等語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賤子、小可”等;或者是帶有這種意思的詞語,如“僕、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學淺。不但稱呼自己有謙稱,稱呼自己的親屬也有謙稱。如:

“家”常用作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稱比自己年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稱已去世的己方長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稱同輩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稱稱謂

自謙稱謂是以卑己的方式間接向對方表示禮敬,而尊稱稱謂是直接向對方表達敬意。其方法有四種:①稱人之字。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君實”是司馬光的字。②稱人以美德之辭、美稱詞語。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③稱人以爵位、職銜、身份。④稱人以其近侍、所在。這類尊稱多用於君王、尊者。常用的詞語有“陛下”“閣下”“殿下”“足下”“執事”等。

2.年齡稱謂

襁褓(qiǎnɡ bǎo):未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總角:幼年泛稱。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及笄(jī):女子十五歲。

弱冠:男子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半百: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歲。

期頤(jī yí):一百歲。

3.親屬關係稱謂

過去曾有人把中國古代的社會叫宗法社會。宗法是以家族為中心,根據血統遠近區分嫡庶親疏的一種等級制度。先解釋兩個概念:

六親: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兩種解釋,一是縱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一是橫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牽連到親屬也被殺戮,所謂滅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謂誅九族,包括從高祖到玄孫的直系親屬,以及旁系親屬中的兄弟、堂兄弟等。這是封建專制時代慘無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親屬稱謂:

父之父為祖父,父之母為祖母;祖之父母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為高祖父、高祖母。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母之父為外祖父,母之母為外祖母。妻之父為岳父(丈人、泰山),妻之母為岳母(丈母、泰水)。夫之父為公(舅),夫之母為婆(姑),連稱為公婆或舅姑。如唐代朱慶餘《閨意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這裡的“舅姑”即公婆。

兄弟排行: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排行最小。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姓名字號

1.名字

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稱。名是社會交往中每一個人的代號。古人對命名非常重視。據《禮記》記載,孩子出生三個月,父母要選擇良辰吉日為孩子舉行命名儀式。而在正式命名之前往往還有乳名,又叫小名。如曹操小名阿瞞,劉禪小名阿斗,劉裕小名寄奴,至今農村還有取小名的習慣,目的是為了容易養育,避免嬌貴,故多以賤物為名,如阿毛、二狗、石頭、鎖柱、鐵蛋等等。

人到成年,又要取一個名字,就是“字”。古禮,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結髮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結髮加笄時取字。取字時一般遵循“名字相應”和“字以表德”的原則,即“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互為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名和字既然互為表裡,兩者往往就有意義上的聯繫。這些聯繫主要有:

(1)同義的:班固,字孟堅;曹操,字孟德;許慎,字叔重。

(2)反義的:端木賜,字子貢;韓愈,字退之;王念孫,字懷祖。

(3)連義的:司馬牛,名耕,字子牛;趙雲,字子龍(《周易》“雲從龍,風從虎”);蘇軾,字子瞻。

2.號

稱呼一個人,還可以稱號。號有別號、諡號、廟號、年號。

(1)別號。別號不受名字規則的約束,是名之外的另一個名字,它往往跟一個人的興趣、專長、志向、經歷、愛好等有關。這多半是騷人墨客用來寄情託興的。如:

歐陽修喜歡飲酒,自號“醉翁”。

陸游因不拘禮法,為人放蕩不羈,故自號“放翁”。

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居士,有隱居、淡泊名利的意思。

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六一,是指一萬卷書,一萬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

蘇軾,號東坡居士。“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黃州有一個地方叫東坡,白居易也曾居住過,蘇軾仿照白樂天的志趣愛好,自號東坡。這個號記載了他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

(2)諡號是周代才有的。這是給貴族上層人物,如天子、諸侯、卿大夫等死後的一個帶有蓋棺論定性質的稱號。

古代帝王、諸侯、大臣、高官死後,朝廷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據其生平事蹟,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褒貶善惡,就叫作諡號。如:北宋范仲淹、司馬光的諡號都是“文正”,歐陽修、蘇軾的諡號都是“文忠”。

(3)廟號。封建皇帝在諡號前還有廟號。帝王死了之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叫廟號。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廟號為高祖、太祖或世祖,以後的承位之帝為太宗、世宗。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

(4)年號。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的那一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為建元二年等等。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天文曆法

1.陰陽五行

(1)陰陽。古代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區別、互相對立的,相互對立的雙方就稱為陰陽。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凸為陽,凹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2)五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是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五種元素。五行相生相剋,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是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2.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兩兩相配而成的一種紀年方法。正式使用干支紀年一般認為始於東漢光武帝時期,其方法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單數配單數,雙數配雙數。按順序配合,當天幹輪完六遍時,地支輪完五遍,即整個過程從甲子開始,最後以癸亥結束,剛好六十次,一次代表一年,即為六十個年號。

甲和子都佔干支的第一位,六十年輪為一週,這一週就是一個甲子,或稱“六十花甲子”,所以“干支紀年”又叫“甲子紀年”。

3.地支計時法

古人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時即23~1點,丑時即1~3點,寅時即3~5點,卯時即5~7點,辰時即7~9點,巳時9~11點,午時即11~13點,未時即13~15點,申時即15~17點,酉時即17~19點,戌時即19~21點,亥時即21~23點。後來又將一個時辰分為初、正,如子初即等於23點,子正即等於0點。這樣就和現在的24小時制大體對應起來了。所謂“小時”,也就是古人半個時辰的意思。

4.風俗節日

古人把一年中的一些特殊日子作出特殊規定,稱為節日,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下面把一些主要節日按月加以敘述。

元旦——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農曆新年的慶祝活動,多集中在這一天,一向極隆重,叫作過年。從五代起有貼春聯的習俗。近代普遍使用陽曆後,多把陽曆的1月1日叫作“元旦”,而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作“春節”。

上元——農曆正月十五。古代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全稱“三元”。上元又叫“元宵”。中古以後我國有元宵節張燈觀賞的習俗,故又稱“燈節”。

清明——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掃墓,現為國家規定的傳統節日。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人們要吃粽子、劃龍船,據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或伍子胥。

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據說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人們陳酒脯、瓜果於庭中,未婚女子對月穿針引線,向織女乞求智巧和婚姻幸福。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古人認為這天晚上月亮最圓最亮,是全家團圓賞月的佳節。有灑掃庭院、賞月吃月餅等習俗。

重陽——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又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古代有登高飲酒的習俗,相傳登高是為了避害,插茱萸飲菊花酒可以避禍。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叫作“歲除”,“除”是除舊佈新的意思,要吃豐盛的年夜飯。其夜叫“除夕”,俗稱大年夜。古代有兒童守歲不睡以迎接新年的習俗,叫作“守歲”。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