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爲大師,你還需要知道這幾點

無論是學習小的生活技能,如打球、開車、烹飪、彈琴,還是提升關鍵的工作能力,如寫作、銷售、編程、設計,都離不開大量的練習。著名的1萬小時定律是這樣闡述的:人只要不斷的練習就能成為該行業的專家。難道不斷的重複練習就能幫助人得到提高併成為專家嗎?帶著問題,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

“1024年4月27日下午,俄羅斯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亞歷山大.阿廖欣接受了26位最優秀的國際象棋棋手的盲棋挑戰,累計有26盤棋832個棋子,歷時12個小時,阿廖欣中間只吃了一個簡單的晚餐,結束時,贏了17盤棋,輸了5盤,和棋4盤。”

案例二

“在2011年世界腦力錦標賽上,來自中國的王峰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當別人以每秒一個數字的速度向他念出數字之後,他記住了300個數字。”

看完這兩個案例,大家是不是都羨慕這兩個人怎麼能有那麼好的記憶,下面我就來進行一下解讀。

愛因斯坦說過“天才是1%的靈感+99%的努力”。人人都羨慕他人在某些方面掌握的特別快,但不知道的是,天才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有最好的學習辦法,然後付出了大量時間去努力練習。

《刻意練習》,簡單的來說就是“如何通過有目的的、有精密策劃的、持久的練習,讓自己成為行業的佼佼者”,也就是把如何成為“天才”的方法作了介紹。這個方法比較簡單,基本如下:

1.要在別人已經找出最佳提升方法的領域中去進行;

2.由於需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區,所以刻意練習一定會是不斷需要付出努力的,因此需要持久的忍耐力;

3.要用PDCA的原則開展刻意練習:由導師制定的學習計劃,然後持續的大量練習,並及時作出反饋和總結,必要時可對計劃進行修訂;

4.刻意練習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將獲取的信息,進行思維導圖式的結構化處理或形象化處理;

5.刻意練習簡單的來說就是有目的的不斷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某項能力技能,即逐步的改進。

這其中與1萬小時理論有本質區別的地方在於,要有一個導師不斷給你佈置練習計劃,這個導師必須是該領域擁有一定經驗比你強的人。

學,是第一步,習是第二步,是養成習慣、形成經驗的過程,但是在這個環節中,有一項很重要的注意事項,那就是運用好心理表徵,簡單來說就是把學習得到的經驗和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真正的吃透消化掉。

為什麼我要如此強調這點,是因為在我看來,愛因斯坦那句“天才是1%的靈感+99%的努力”中,1%的靈感說的就是這個心理表徵,也就是有最好的學習方法把知識轉化為人腦中“容易被記住,也容易被提取的結構性記憶”。

王海的超強記憶,是因為他把數字進行了形象化處理,當他聽到一類數字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圖形。而阿廖欣的方法更簡單,就是通過平時的練習,多記一些棋譜,下盲棋的時候隨時在腦中的棋譜記憶區提取近似棋譜,從趨勢上去做出預判。

歸納一下,一個正確的刻意聯繫,需要一個有力的外部條件“一個在該領域具有較好經驗的導師給你佈置學習任務,通過各項任務的完成不斷提升技能水平”,需要練習者“持續不間斷的脫離所在的自身舒適區所進行的專注練習”,還需要練習者“不斷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總結,尤其是大腦記憶型練習,通過總結、歸納,然後是形成新的或歸入已有的知識結構體系中,把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並學以致用”。

到這裡,刻意練習是什麼和大致怎麼做已經做了簡單的介紹和說明,至於在實踐中怎麼做,我說一下我的一個建議:從簡單的先開始做起,不要一開始就好高騖遠,穩步前進才是最穩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