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影》之後,想對張藝謀說「還給你」

看了《影》之後,想對張藝謀說“還給你”

從前有這樣一部電影,電影裡一個領袖死了,他的替身起初不願意做替身,但當他投入狀態之後,竟然全身心維護組織,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我們從中看到了組織對人性的異化。同時,替身坐在廟堂上時,千萬將士竟然難辨真假、唯命是從。從中我們看到了所謂領袖,不過是個符號。

從這部內涵豐富的電影中,我們還可以解讀出更多意義,令它名垂影史、問鼎金棕櫚的,不僅僅是片中精準的調度與豐富的色彩,更是因為它的多義性,這部電影叫《影子武士》,這個導演叫黑澤明

問題來了,對於數度入圍戛納、把黑澤明視為偶像的國師,我們參照《影子武士》來看《影》似乎並不過分。就讓我們看看狗血是從何時開始灑的。

《影》大致可以分為三幕,第一幕主要講述了子虞訓練境州的過程。其實在這一幕裡,人物關係的進展初露苗頭,極有可能往更加極致的方向發展:子虞苦心孤詣,境州忍辱負重、機智應變,小艾不失分寸,沛良沒心沒肺,青萍心懷家國,田戰義憤填膺,魯嚴阿諛諂媚,楊蒼驕矜自重。可以說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形成山雨欲來之勢。

萬萬沒想到,關鍵的第二幕,也就是偷襲境州這一幕裡,所有人物底牌的揭曉讓整個影片的主題不可扭轉地滑向了灑狗血。首先是子虞,先前的自尊自抑與臥薪嚐膽,竟然是為了竊國;其次是境州和小艾,先前的止乎於禮變成了狗男女;然後是沛良,原來徹底來了個大智若愚,收復境州、剪除異己,一箭雙鵰,只是沒想到賠了小妹。

所有這些人物的“性格變化”其實不能稱為變化,因為並不是劇情推動,而是本來就這樣。你要說懸念吧,《影》的謎底揭曉太快,不像《迷魂記》那樣單拉一條長線,製造出十足的懸念。你要說深度吧,《影子武士》裡的異化、符號化、組織的虛偽性等等內涵在《影》裡找不到半分。只剩下五個狗血的大字:“原來是這樣!”

看了《影》之後,想對張藝謀說“還給你”

更別說弄出個境州為母報仇進而黑化這樣的情節。這種走勢使得該片的品質直接奔向8點檔的宮廷內鬥電視劇。

也許有人說《影》表達了以柔克剛、陰陽相生這樣有深度的國學,這就像是吳宇森的《赤壁》裡還有草船借箭、智激周瑜等,你可以說《赤壁》讚頌了諸葛亮的智慧,但也無法把《赤壁》歸為經典一樣。

到了第三幕大殿相殘。基本上為了戲劇衝突而衝突、為了人物關係變化而變化的手段都玩完了,所有線索匯聚一堂,一了百了。看上去倒是工整,可惜工整有餘,深度不足。最後小艾驚恐的眼神,大概是想說死了的只不過是沛良的影子,可是這又有什麼意義呢?每個人都有影子,每個人都有兩面?就像太極有陰有陽?政治家真陰險,平民真單純?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建議魯平、小艾、田戰、楊蒼、楊平、青萍都不用死掉,因為其實死了的只不過是他們的影子,最後一幕他們一齊跳出來,一齊對著境州大喊“你沒有想到吧!”

看了《影》之後,想對張藝謀說“還給你”

縱觀全片,唯一打動我的人物只有青萍,她最後一句臺詞也是我想對國師說的:“還給你!”

最後,國師的場面調度,真不錯,可惜,浪費了……還有娘娘的表演提名金馬影后,我也表示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