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後代首次回北京,機場記者採訪,3句話沒說完就流淚

1.孝慈之死

1949年,蔣經國隨蔣介石到臺灣後,把他的兩個婚外生子也安排接了過去。

他們就是章孝嚴、章孝慈雙胞胎兄弟。

這一去,兩兄弟再也沒有機會回故鄉。

上學、出國、就業、結婚、生子,一直到年過半百,兩人也沒有踏入故鄉一步。

蔣介石後代首次回北京,機場記者採訪,3句話沒說完就流淚

(左孝慈 右孝嚴)

1994年11月13日,臺灣東吳大學校長章孝慈飛抵北京。

借兩岸法學學術交流之際,他應邀到北京大學做學術報告。

晚上,北大校長吳樹青等宴請章校長。

章不能飲酒,喝了些飲料,但十分盡興。

不料,當晚出事了:在其下榻的友誼賓館住了一宿後,章孝慈次日再沒有醒來。

隨行人員怎麼也叫不開門,賓館服務員打開門後,發現章孝慈昏迷在床,枕邊還有嘔吐物。

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神經內科,全市醫院最著名的專家全部到場了。

經診斷,章孝慈是腦血管病變,腦幹出血,腦中風。

此病緊急,死亡率極高。即便搶救回來,也是個植物人。

蔣介石後代首次回北京,機場記者採訪,3句話沒說完就流淚

(孝慈)

當章孝慈之妻趙申德聽到這一病危通知時,如晴天霹靂,當場大哭。


2.悲苦童年

孝慈和孝嚴是命運悲苦的蔣家之後。

抗戰時期,母親章亞若與蔣經國在贛南相戀,揹著家人生下他們雙胞胎兄弟。

熟料,時事不容。生下孩子剛半年,她就被人害死在醫院。

自此,兄弟倆隨姥姥舅舅在江西生活。

1949年遷臺灣後,他們隱姓埋名,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實際上,他們上高中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

無父無母,唯有外婆,家境十分窘困。童年記憶中,他們“靠花生米充飢”。

他們的父親蔣經國,此時在塔尖最高處暗自關注著他們。但遺憾的是,蔣至死,也沒有與兩個親生骨肉相認。據說是為了尊重夫人蔣方良。

因此,孝嚴孝慈一直自稱“蔣家門外的孩子”。

1988年1月,蔣經國逝世第二天,蔣方良第三子蔣孝勇,將孝嚴孝慈兩兄弟領到太平間,兩人這才見到了親生父親,第一次叫了聲“爸”……

世界上最遠的父愛,莫過於此。

蔣介石後代首次回北京,機場記者採訪,3句話沒說完就流淚

(前孝嚴,後孝慈)

少年逆境,終身受益。

孝嚴孝慈兩兄弟學習努力,一路考上大學、留學美國、讀取博士碩士,回臺灣後,一個進名校東吳大學,一個進了“外交”部門。

有人告訴他們蔣經國是其生父。但這又如何?這麼多年,自己靠努力博來的青春,與父何干?還有那委屈的母親,她怎麼死的,到現在沒個答案沒個身份……這簡直是世界少有的傳奇家世!

為了紀念母親,兄弟倆一直不改姓。

為了紀念母親,兄弟倆一直想到大陸母親老家祭母。

所以有了章孝慈來贛為母親修建墓碑一事。

3.祭母

是年,乃1993年9月。

一別40年,再見母親,兒已白髮,陰陽相隔。

據《南方週末》報道,當日,大雨滂沱,桂林七星區鳳凰嶺下,50多歲的章孝慈雨中跪地,含

淚誦讀祭母文,訴盡40年辛酸悲苦,感天動地。

蔣介石後代首次回北京,機場記者採訪,3句話沒說完就流淚

(2000年,蔣孝嚴夫婦大陸祭母)

之後,他以學者的身份飛抵北京,出席北大法學方面的學術報告會。

誰料,這次到北京竟一病不起,再也沒有醒來。

孝慈發病時,孝嚴正在美國訪問。

接到弟病危消息,他立即返回臺灣。

當時兩岸往來還沒有現在這麼自由。

事發緊急,孝慈請求當局破例一次,特許他到北京看弟弟最後一面。

次日,他被允許以個人身份去北京。這令章孝嚴十分欣慰和感念。


4.機場落淚

1994年11月,金秋北京,天朗氣爽。

16日下午3點,章孝嚴乘飛機降落首都機場。

這是章孝嚴自童年離開家鄉後,45年第一次踏上大陸,註定是一場充滿悲情和淚水的行程。

一下飛機,他當場被記者包圍。

“謝謝……”面對記者,章孝嚴話未開口,淚已上湧。

“謝謝每一位關心孝慈的人,謝謝幫助他的人,謝謝各方面的協助!”面對記者的諸多提問,他一律以“謝”回敬。

蔣介石後代首次回北京,機場記者採訪,3句話沒說完就流淚

(左孝慈,右孝嚴)

45年了,兩兄弟說好的一起回桂林給母親掃墓,卻沒想到竟是在醫院與弟弟見面。

病床上,見到口鼻插著管子的弟弟,章孝嚴再也忍不住眼淚:

“孝慈,我來了,希望你能聽見!”

弟弟沒有任何反應。

心跳每分鐘67次。

從14日發現昏迷到現在,章孝慈已經度過了48小時。醫生稱,腦中風能堅持48小時,已是了不起的奇蹟。

隨著哥哥和親人的呼喚,奇蹟再次發生了:或許他聽到了親人的聲音,昏迷2天的章孝慈有了反應,“右眼流下了一滴淚”。

這足以告慰眾人。

最精湛的醫學仍然沒有留住章孝慈。昏迷中,他被運回了臺北。

1996年3月24日,這個蔣家門外的孩子在臺逝世。享年54歲。

蔣介石後代首次回北京,機場記者採訪,3句話沒說完就流淚

(蔣孝嚴回蔣氏故居)

(史料參考:蔣孝嚴《蔣家門外的孩子》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