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邀請過哪些人國慶上天安門觀禮,這位「恩人」爲什麼拒絕

毛澤東曾邀請過哪些人國慶上天安門觀禮,這位“恩人”為什麼拒絕

據上觀新聞報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國慶紀念,注重展示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與社會建設成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家形象建構,成為國慶紀念的重要內容。

受邀國慶觀禮的嘉賓,不僅有全國各地工農業生產和各條戰線上的勞動模範、先進人物,解放軍的戰鬥英雄,各少數民族中的模範人物以及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愛國人士中的代表,還有港澳同胞、僑胞以及外國來賓等等。

一般來說,邀請哪些人參加國慶觀禮,都是由相關部門擬出名單並經籌備會議通過的。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嘉賓是毛澤東親自邀請的。這裡為大家介紹幾位有傳奇色彩的嘉賓。

周震鱗:老師的老師

周震鱗早年在湖南辦學,又是華興會的創始人之一和同盟會最早的會員,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周震鱗已74歲高齡。

1951年8月底,毛澤東囑咐周世釗寫一份報告,然後由自己批示,請湖南省政府的同志,在國慶節前護送周震鱗來京。並且決定,在周震鱗來京參加觀禮後,留他在北京定居,可安排在文史研究館工作。

9月,毛澤東又致電周震鱗,邀請他進京參加國慶觀禮。

1951年國慶前夕,周震鱗從長沙到北京抵京翌日,毛澤東即在中南海勤政殿宴請周震鱗,並約劉少奇、李濟深、邵力子、章世釗、王季範、徐特立、周世釗等作陪。見到這些舊交故友,周震鱗興奮不已。

毛澤東平易近人,對周震鱗十分尊重和親切。他指著周震鱗和徐特立兩位老人對大家說:“徐老是我的老師,道老(周震鱗字道腴)又是徐老的老師,這麼一來,道老可算是我的老師的老師,是我的祖師爺了。”說罷哈哈大笑。

這年國慶節,周震鱗作為毛澤東親自邀請的客人,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他面對天安門前歡騰壯觀的群眾遊行隊伍,心潮澎湃。在天安門城樓上和毛澤東握手的人很多,但毛澤東沒有忘記他的老師的老師,他健步走到周震鱗身邊,握住了他的手。

周震鱗在北京定居後,全家住著一個寬大的四合院。周震鱗在耄耋之年,還常常被邀參加一些國事活動,每年“五一”、“十一”在天安門城樓觀禮、觀賞焰火。在中南海懷仁堂參加各種會議時,毛澤東總要走到周震鱗跟前,與他握手交談。

陳添裕:救命恩人

1953年國慶節前夕,毛澤東專電邀請了福建永定縣歧嶺鄉牛牯撲村一位農民赴京觀禮。這位農民便是陳添裕。

毛澤東和陳添裕的交情要追溯到20多年。1929年古田會議召開前夕的8月21日,毛澤東與賀子珍在紅四軍粟裕警衛連的護衛下,秘密來到永定縣東南牛牯撲村,一面治療瘧疾,一面搞調查研究,思考土地革命鬥爭和紅四軍的建設問題。

9月,毛澤東的身份遭當地土豪告發,敵人從四面向牛牯撲湧來,形勢十分危急。粟裕和陳兆祥緊急商議後,決定轉移。陳添裕等4名赤衛隊隊員護送毛澤東轉移。此時,毛澤東身體虛弱,受不了急促奔走,下山沒走多遠,便只喘粗氣,兩腿發軟,邁不動步子。陳添裕揹著毛澤東一路狂奔,路上鞋子掉了也顧不上撿,赤腳踩在山石和荊棘上也沒感覺到痛疼。就這樣,陳添裕揹著毛澤東整整跑了10華里,終於到達安全地點雨頂坪村。

毛澤東一直牢牢記著“牛牯撲”這個地名以及救了他一命的農民陳添裕等人的名字。24年後的1953年國慶節前夕,他在北京專電邀請陳添裕赴京觀禮。

接到毛澤東請柬的陳添裕當然喜出望外,但他的老婆正準備生孩子,中年得子,怎敢輕易離開?於是,他就請堂弟陳奎裕代他上北京觀禮。

毛澤東一見陳奎裕,大笑道:“你不是背過我的陳添裕,你是看茶桶的。”原來,陳添裕個子較高,和毛澤東相似;而陳奎裕個子較矮,勉強背起毛澤東時,毛澤東的腳還沒法離地呢!毛澤東緊緊握著陳奎裕等代表們的手,道出埋藏多年的心聲:“我在牛牯撲治病的經歷是刻骨銘心的。我一直惦念著你們,沒有忘記你們,共和國也不會忘記你們。”

斯諾:不講假話的朋友

1970年10月1日的國慶大典上,毛澤東特意在天安門城樓上與斯諾親切交談,他們親密無間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報》頭版上。

斯諾與毛澤東淵源頗深,他是第一個採訪中共領導人的西方記者。

1933年春天,斯諾夫婦在北平(即現在的北京)安家,住址在東城盔甲廠衚衕13號。次年,斯諾以美國《紐約日報》駐華記者的身份兼任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

在此期間,斯諾向很多人問起中國工農紅軍、蘇維埃以及共產運動。有人說根本沒有紅軍,也有人否認蘇維埃的存在,說都是共產黨捏造出來的。

這時斯諾結識了魯迅和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他第一個把魯迅的著作介紹到西方,他也想向西方介紹神秘的延安。

1936年6月,斯諾不顧生命危險,奔赴陝甘寧邊區採訪。由於斯諾帶著宋慶齡寫給毛澤東的密信,他不僅順利進入邊區,還採訪了包括毛澤東、朱德、林彪在內的眾多中共領導人,以及普通的紅軍戰士。接著,斯諾寫了大量文章,讓外界知道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他後來出版的《紅星照耀中國》(該書的中譯本即《西行漫記》)更是在西方引起極大轟動。斯諾也因此成了第一個採訪中共領導人的西方記者。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後,北平淪陷,斯諾堅定地站在抵抗侵略的中國一邊,在自己的住所裡掩護過不少進步學生,幫他們撤離北平,參加抗日遊擊隊或奔赴延安。

新中國成立後,斯諾一直期望重訪中國。1960年6月,他終於來到北京,見到了闊別多年的老朋友毛澤東。1964年,斯諾再次訪問新中國。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斯諾非常想來中國看看,但是一直都沒有如願。不得已,他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斯諾後來對毛澤東說,我經常想給你寫信,但我真正寫信打擾你還只有這一次。

1970年秋天,斯諾和洛伊斯·惠勒終於來到中國,他是第一名在“文革”期間進入中國的西方記者。毛澤東在與斯諾長談的最後說:“總而言之,我跟你反覆講的一句話就是,35年前到現在,我們兩個人的基本關係沒有變,我對你不講假話,我看你對我也是不講假話的。”

有學者認為,毛澤東邀請埃德加·斯諾出席1970年的國慶典禮,是中國準備跟美國發展關係的信號。意思是歡迎尼克松來中國訪問,因為美國新任總統尼克松多次公開表示想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

由此,國慶紀念為中美關係的改善帶來了積極政治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