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發現第四隻舞獅子永春童獅(上海加華龍獅武藝團)

泉州發現第四隻舞獅子永春童獅(上海加華龍獅武藝團)

德化布袋獅 (翻拍)

泉州發現第四隻舞獅子永春童獅(上海加華龍獅武藝團)

石獅盧厝舞獅 (翻拍)

泉州發現第四隻舞獅子永春童獅(上海加華龍獅武藝團)

海峽對岸的臺灣也有童獅表演 (網摘)

泉州發現第四隻舞獅子永春童獅(上海加華龍獅武藝團)

鯉城舞獅 (翻拍)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裡,已收錄了3只舞獅子——鯉城獅、石獅盧厝獅和德化布袋獅,不久前,新的消息傳來,泉州發現第四隻舞獅子——永春童獅。

永春童獅瀕臨失傳

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負責人龔群群介紹,目前泉州舞獅主要有“鯉城獅”、“石獅盧厝獅”、“德化布袋獅”,皆列入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現又發現“第四隻獅子”——永春童獅。

童獅,顧名思義,即為年幼的獅子。

永春童獅是永春傳統獅法技藝之一,所謂“青獅講禮,童獅講性”,《桃源雜記》記載:清代的永春武館通常同時有這兩種獅子,以做迎神廟會之用,有著“青獅出境,童獅坐鎮”之說。

童獅,外形上沒有青獅的劍眉,亦沒有青獅的黑鬚與獠牙,其獅頭以“糰粉扎花”為標誌,與青獅形成鮮明的區別;禮節上沒有青獅的“三拜九叩,聞香嗅燭”之禮,其以“童性”為趣,不拘於禮,與青獅形成一種對應的考究;風格上沒有青獅的沉穩幹練,亦沒有青獅的威嚴,其以上下跳躍騰挪,左右戀物戲耍,與青獅形成一種靈巧飄逸的對比。

在迎神廟會的各種民俗活動中,本境獅隊以“出童獅”喜迎各方獅友為最高禮節,而掌獅頭的又通常為獅隊中輩分較高的長者,有本境獅隊尊外來獅隊為長的意思。

在清代,以“出童獅”喜迎獅友為名,印證各路獅隊武功高低、獅法熟練程度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特別是在青獅“吃祭桌”、行“三拜九叩”之禮的文獅表演過程中,旁邊童獅的干擾最容易見證掌獅頭者步法與身法的熟練程度,在高超的童獅獅法干擾下,沒有經驗的青獅甚至會迷失拜祭的方向,成為“瞎眼獅子”。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末。新中國成立後,這種競技性的獅法對抗活動漸漸少了,永春童獅的表演逐步融入了永春青獅的表演範疇,成為永春獅法技藝中一種謙卑的說辭,以致傳統的永春童獅表演走向瀕臨失傳的境地。

泉州舞獅見證少林風

記者瞭解到,泉州最具威名的舞獅是“邰獅”中的“青獅白眉毛”,此南少林舞獅為泉州萬獅之宗,敢於接受種種挑戰,舞獅人身懷絕技。

泉州各地至今流傳邰獅的許多武林故事。

如今,真刀真槍上演的邰獅絕技已難得一見,舞獅者也不一定非得習武之人。泉州舞獅追蹤溯源,泉州現存的幾大舞獅如“鯉城獅”、“石獅盧厝獅”、“德化布袋獅”,以及新發現的“永春童獅”,皆與少林功夫的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其他三隻舞獅子

鯉城獅 源自功夫的較量

南少林舞獅為泉州萬獅之宗,鯉城舞獅人整理的資料中保留了一段歷史的回顧。

清代手抄本記載,泉州南少林被降詔焚燬後,寺僧匿跡于山野中,在各地傳授少林武功,後來又以“邰獅館”名目創建舞獅館,因此,過去的舞獅人常身懷絕技。表演者以各種兵器擒拿“獅子”,出陣時72人甚至108人形成陣法“殺”獅。

邰獅表面是舞獅,其實是功夫的較量。

石獅盧厝獅 舞獅隊原為護村勇士

一百多年前,位於石獅的一個偏僻村子盧厝,因處於沿海,常有海盜出沒,村裡年輕人為保護家園,由廣東請來少林和尚,習武健身,併成立了一支兼任護村隊的舞獅隊,鄰近鄉村也紛紛加入。再後來,該村的舞獅隊為保護地下黨支部的安全,做出了很大貢獻。

德化布袋獅 舞獅好手是拳師

明朝嘉靖年間,布袋獅已在德化盛行。

獅頭由竹片搭成框架,以牛皮製成,德化布袋獅為南獅中的一脈,打法有“狐狸洗臉”等套路。德化赤水的許氏家譜、西敦林氏家譜記載,一些著名拳師都是舞獅好手和“獅父”(舞獅的領頭)。

明末清初,德化有“戲獅”習俗,俗稱“拼館”,設五關卡,迎獅、接禮、文會、演技、武比,即使武藝高超者也不敢輕易以傳說中的“青獅白目眉”出陣。

現在,德化布袋獅依然存在民俗活動中,繼續保留下來。

泉州發現第四隻舞獅子永春童獅(上海加華龍獅武藝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