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先養水,從魚缸開缸說起

養魚先養水,從魚缸開缸說起

俗話說養魚先養水,那麼,什麼是養水呢?

大家都知道,從水龍頭放出來的自來水是不適合直接養魚的,必須先除氯、增氧,要求高的,還要對水的硬度,PH進行調整,我們通常把魚進缸前對水的處理稱之為‘做水‘,當然,也可以把做水看作是養水的一個環節。

經過除氯、增氧、調整硬度和PH值的水算不算好水呢?從常用的指標來看,可以算好水,但這種水有兩個缺點:一是不夠穩定,二是比較‘瘦’,用做好的水養魚,水質很快就會發生變化,因為它缺乏自淨能力,做好的水通常比較乾淨,幾乎沒有有害物質,但同時也缺少對魚和其它生物有益的東西。

把新鮮的自來水在敞口儲水容器中屯放一段時間,對除氯、增氧有很大的幫助,但這還不是我們說的養水,真正的養水,必須是在水族箱中,而且是在有魚的條件下進行。

開缸

開缸是養水的一個重要階段,基礎打的好不好,對將來有很大的影響。

心的水族箱裡放進自來水,經過除氯、增氧,就可以放闖缸魚了,有了魚,水中就有了有機物來源,其主要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這些物質的積累使水收到汙染,與此同時,以有機物為生的微生物,主要是各種異養菌開始大量繁殖,有機物分解的產物又引來了心的微生物,其中,蛋白質等含氮化合物經過分解產生的氨,為硝化細菌提供了食物,於是,硝化細菌開始繁殖起來,此外,各種浮游生物、原生動物等也相繼出現,水中的生物和各種成分趨於多樣化,並形成了簡單的食物鏈,水也開始具有了活性。

消化細菌包括銨氧化細菌(又叫亞消化細菌)和亞硝酸氧化細菌(又叫硝化細菌)兩類,它們能夠有效分解對於有毒的氨及其轉化的呀硝酸鹽,因此具有特別的意義,開缸是否成功,其主要標誌就是硝化系統的建立,氨和亞硝酸鹽的去除能力,也是衡量水的自淨能力的重要指標。

各種菌類不僅僅生活在水中,在缸壁、底砂,以及缸內其它固體表面,都附生著大量的菌類,硝化細菌主要附著在物體表面生活,水中反而數量少,而且缺乏活性,還有許多異養菌也是在固體表面上生活更有活性,實際上,養水主要是養微生物,也就是建立良好的微生態水環境,它包括水體、缸體和過濾系統各個要素,離開了缸,水的穩定性就會降低,同意的道理一個成熟的好缸,也不會因為日常換水而破壞水的穩定性。

在開缸階段,採取一些強化手段,配置強有力的過濾系統,包括足夠的生物濾材,配置生物濾材的目的是為了給各種菌類提供充足的附著表面。在水族箱中,菌類的生長繁殖,如果受到生存空間限制,就很難適應高密度飼養的負荷,採用濾材擴大菌類生存空間,就能有獲得比自然條件下更強大的自淨能力。

根據硝化細菌附著生長的特點,為它們提供適當的居住空間,是建立強大硝化系統的基本條件。適合硝化細菌附著的濾材很多,我們通常會選擇表面積大的材料,以堅守過濾器的體積。在滿足硝化菌生長繁殖的前提下,也要考慮為異養菌提供合適的條件。

異養菌是利用自身分泌的各種酶來分解有機物的,有些菌可以產生胞外酶,這些酶被釋放到水中,菌體無需附著在有機物上便可以進行分解和吸收,但有些菌只能產生表面酶,也就是說,菌體必須附著在有機物上才能分解和吸收,在率面上有較多的有機物,這裡也是異養菌大量繁殖的地方。濾棉是否應該勤洗,不能一概而論,一般來說,只要濾棉不堵就可以不清洗(或更換)。除了過濾棉外,還可以使用生化棉作為菌床,因為它的孔隙比較大,不容易堵塞,可大大減少日常維護,底砂也是一種良好的濾材,既可以培養硝化細菌,也可以培養異養菌,另外底砂可形成局部乏氧區,對於某些厭氧菌的生長有利。

充分供養

有機物的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會造成水體的氧含量降低,不僅威脅魚的生存,而且不利於好氧菌的生長和工作,即是補充水中氧的損耗,在有機物濃度高的情況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硝化細菌是典型的好氧菌,在缺氧時無法有效氧化氨和亞硝酸鹽,而氨和亞硝酸鹽達到一定濃度時也會造成魚的死亡。過濾系統的效率和氧含量成正比,採用供氧良好的滴流或呼吸(潮汐)過濾方式,可以加快菌膜的生長,如果採用其它過濾方式,除了提高水體的溶氧量意外,也可以考慮對過濾進行局部增氧。

主動引進有益菌,可選擇消化細菌或複合菌(含硝化細菌)投入水族箱中。

硝化細菌無處不在,只要適合的條件,它們就會繁殖起來,但硝化細菌屬於自養菌,必須在體內合成有機物,繁殖較慢,如果在水族箱內投入足量的消化細菌,可以加快硝化系統建立的速度。

複合菌除了消化細菌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有益菌,建議使用,有益菌不僅能高效清理水中的有機物,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微生態平衡,還會產生一些有益的代謝物(主要是次級代謝物)。如抗生素、維生素、生物鹼等,對一直有害菌,促進植物生長等有積極作用,在正常情況下,經過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硝化系統便可初步建立起來,水中的有機物濃度也降到比較低的水平,這時,就可以正式養魚了。

養魚先養水,從魚缸開缸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