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鎏金、掐絲與鏨花等,這些是工匠精神代表作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國傳統手工首飾技藝是對的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鎏金、掐絲與鏨花等,這些是工匠精神代表作

一、鎏金

近代稱火鍍金。將金子熔於水銀之中,形成金泥,塗於銅或銀器表面,加溫,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於器表,謂之鎏金。其工藝流程大體分5個步驟:1、做“金棍”,將銅棍前端錘扁,略翹起。打磨光滑,抹上熱酸梅湯後沾滿水銀,晾乾。

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鎏金、掐絲與鏨花等,這些是工匠精神代表作

2、煞金、將黃金碎片放入水銀之中,加熱熔解;隨之倒入冷水之中,形成濃稠的黃金和水銀的混合物金泥;3、抹金、用“金棍”沾起金泥,再沾70%的濃硝酸(古時以鹽、礬等量混合液代替),將其塗在銅器上;用細漆刷沾稀硝酸把金泥刷勻。

4、開金、將燒紅的無煙木炭放在扁形鐵絲籠內,用金屬棍挑著圍著抹金的地方烘烤,讓水銀蒸發,使黃金緊貼器物表面;5、壓光、用瑪瑙或七八度的玉石做壓子,在鍍金面上反覆磨壓,以使鍍金光亮耐久。

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鎏金、掐絲與鏨花等,這些是工匠精神代表作

二、錯金銀

亦稱金銀錯,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出現比較晚,大概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

先在青銅器表面鑄成凹槽圖案,然後在凹槽內嵌入金銀絲、片,再用錯石(即磨石)錯平磨光,利用兩種金屬的不同光澤顯現花紋,謂之錯金銀。如果是將純銅片嵌入青銅器表面,可叫做鑲嵌紅銅。

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鎏金、掐絲與鏨花等,這些是工匠精神代表作

其製作分四個步驟:1,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2,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

3,鑲嵌與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鎏金、掐絲與鏨花等,這些是工匠精神代表作

三、掐絲

掐絲,是景泰藍製作中最關鍵的裝飾工序。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曲屈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謂之掐絲。此項工藝不僅在寶石、金銀飾上運用,琺琅器也運用,如掐絲琺琅器等。

製作的方法是用鑷子將事先做好的柔軟、薄而細的並具有韌性的紫銅絲,按照設計好的圖案,用手掐(掰、彎)摺疊翻卷成花紋的工藝過程是十分複雜的,製成各種紋樣,蘸上白芨或漿糊粘在銅胎上,後經燒焊、點藍和鍍金等工序完成。

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鎏金、掐絲與鏨花等,這些是工匠精神代表作

掐絲工藝,技藝巧妙,全憑操作者的一雙巧手和純熟的技藝,掐飾出妙趣橫生、神韻生動的畫面,但這絕非易事。絲與釉的接合才會有中國景泰藍,才會有景泰藍工藝畫,所以掐絲是重點.絲掐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畫的整體效果。

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鎏金、掐絲與鏨花等,這些是工匠精神代表作

四、鏨花

我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用各種大小、紋理不同的鏨子,用小錘敲擊鏨具,使金屬表面留下鏨痕,形成各種不同的紋理,達到裝飾器物的目的。

中國傳統首飾製作經常使用這種工藝,用於表現不同材質所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它使單一的金屬表面產生多層次的、變幻的立體效果,既光彩綺麗,又非常和諧。

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鎏金、掐絲與鏨花等,這些是工匠精神代表作

在中國古代,鏨花工藝始於春秋晚期,盛行於戰國,到唐代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特色,工藝非常精湛的傳統藝術。此後歷朝各代均沿用,至今依然為匠師們沿用。

總之,中國古代這些傳統工藝:鎏金、金銀錯、掐絲、鏨花等絕對是匠人精神作品的代表,這就是最好的明證。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