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標第162期:《影》

《影》得分5.8分

影向標第162期:《影》

1.閔思嘉:7分

影評人。

張藝謀在造型美學上的又一次節點式作品,這次是從顏色、到打鬥、到內核設計、到陰陽相承各個層面上的又一次“中國體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講的也是複製品的政治。

2.劉宇清:7分

電影學者,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跑男》看多了,會影響對鄧超在本片中表演功力的判斷。張藝謀導演不愧是一流的影像設計師,通片灰黑色人造大理石般的影調,讓人想起西安碑林裡的石碑,想起旅遊景點門外以假亂真的古玩店,有點疲憊,但不反感,因為影調和主題是一致的。或者,換句話說,整個電影的理念或者概念,是高蹈的,甚至邏輯嚴密的。

到底是影子與本身的寓言?還是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精彩與否?觀眾自有判斷。我相信張導這一次也是盡心盡力了。我唯一想知道的是,這種竊國弄權的故事,到底會讓某種人望而生畏呢?還是鋌而走險?孫儷最後的恐懼,恐怕不能完全體現導演的態度。

影向標第162期:《影》

3.陸支羽:7分

影評人,微信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運營者,著有《小丑,馬戲團的眼淚》。

1.老謀子的水墨夢總算圓滿;致敬黑澤明《影子武士》之餘,也玩盡了陰陽美學。2.整個故事的A面夯實簡樸,B面則腹黑翻湧,唯獨遺憾的是,演員們終究還不夠抵達極致。3.以沛傘為武器,貼合沛國多雨,著實是搶眼設定;死士沒用好有點可惜;此外的八卦、古琴、草書、竹林等,都是老謀子以往慣用的元素。4.最有餘味的一幕,子虞透過面具看到境州與小艾纏綿的幻影,是個靈性瞬間。5.映後與友討論,究竟是誰殺了境州的母親,是主公還是子虞呢?我說,或許是小艾吧,而且影片第一個鏡頭和最後一個鏡頭都給了她。

4.桃桃林林:7分

影視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及微博“桃桃淘電影”運營者、線下活動“桃桃觀影團”發起人。

鄧超為影片的付出和努力,成為本片一大亮點,尤其是兩個角色第一次同框,這種更真實的震撼,確實是遠大於特效的。實際上,在張藝謀作品序列裡,這是一部格局很小的片子,導演最擅長的影像風格,被進一步放大和強化,水墨畫風確實很獨特。敘事本身有意增加了些舞臺感,權謀與人心的惡。若說遺憾,就是劇情還是沒那麼順吧。

影向標第162期:《影》

5.獨孤島主:7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剝離了具象背景的張藝謀作品起碼從本體上回歸到了自身最擅長的部分。由這場古來的勾心鬥角與生滅無常,起碼可以看到久違的“專業”一面。

6.譚政:7分

電影學者,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研究員,策展人。

這是繼《英雄》之後,張藝謀導演對影像的再次極致追求,但強戲劇化的敘事進程以及人性暗影的塑造,未能也難以與水墨中國風的韻味相得益彰。

7.楊時暘:6分

中國新聞週刊主筆。

張藝謀用這個片子滿足了自己的造型欲、美術欲、氛圍欲、聲效欲……故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鋪墊以及結尾幾次接連的反轉都是標準制式的做法。怎麼說呢?嗯,從情節上看,這是一部爆米花電影,但從氛圍和節奏上又不太適合一邊看一邊抖著腿吃爆米花。不知道大家能不能get到點。

影向標第162期:《影》

8.子非魚:6分

編劇,獨立影評人,知名媒體人,曾任時光網總編輯、新京報副總編輯等職。

這是一部極度渲染抑鬱與幽閉情緒的電影。水墨影像之美堪稱做到極致。藉助新的視效科技,張藝謀重新迴歸作者影像時代,其視覺上獨具一格的暴力美學令人震驚。然而,過分精美的包裝也導致敘事上的形式大於內容,人物的刻意表演讓電影好似舞劇。故事也暗黑到了極致,這種暗黑和時下電影界揮之不去的抑鬱情緒如出一轍,譬如《動物世界》,譬如《一出好戲》。和《大紅燈籠高高掛》時代比起來,《影》失去了權力擁有者含蓄而無所不在的背影。

9.賽人:6分

影評人。

孫儷的視線構成了影片的首尾,與她對應的目光最終落在了王千源身上,彷彿只有他成為這場權力過渡的惟一觀眾。張藝謀仍孜孜不倦地探討身體的合法性,他過往的影片是把裁判權交給女性,這一次,他交給了天氣。雨過天晴後,將何以為繼,因每個人物都不能賺取我們的情感,而無可無不可了。片尾的一派空茫,讓前面的機關算盡全變得無足輕重。

影向標第162期:《影》

10.tyger tyger:6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文系碩士導師,電影學者。

張藝謀一貫地意圖用其每一部影作營造不同的“視覺模式”,水墨點染血紅架構了《影》。一個之前已被張藝謀反覆塗畫的權力言說,正如“影子”複寫其真身。對一個全然喪失了想象力的宮廷權鬥戲碼如此入迷,和其遊刃有餘的影像塑造潛力之間的反差,是張藝謀影作的一個迷局。聲音處理上顯得潦草,許多段落體現空間感的混響效果幾乎沒有,莫非也受累於導演對“密室”的情有獨鍾?!

11.劉起:6分

電影研究者,電影雜誌編輯。

這樣一個充滿慾望與野心的權謀故事,內核是非常激烈且飽滿的,但卻刻意選擇一種東方水墨畫風的景觀來呈現,總顯得有些形神渙散。張藝謀的導演氣質還是更適合濃重飽和的色彩,也因如此,水墨畫風雖然精美絕倫,卻始終有些表層,沒有中國水墨山水的意境,倒是更接近中國風的春晚舞臺特效和央視宣傳片的片頭。

12.大奇特:6分

老電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黑澤明《影子武士》的本土化移植,卻沒有對《影子武士》的半點提及,“沒有本尊,影子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話說得真好。

影向標第162期:《影》

13.西帕克:5分

影評人,電影網站主編。

把黑灰當做曾經的大紅大綠來用,視覺上依然非常張藝謀。也充斥著自《十面埋伏》以來大量概念化到不合常理的劇情以及廉價的反轉。張藝謀對於那些在幕後下大棋的所謂歷史創造者,既可憐又敬畏,然而他自己卻在一個尷尬的位置,早已說不出什麼真話來。

14.風間隼:5分

影評人。

國師在他的螺螄殼裡做了個新道場,給3星小小鼓勵一下。吐槽開始:

1,豆腐腦加豬腰子的視覺災難。以前端一盆油潑辣子你們嫌膩,現在改成一盆醋潑滿銀幕,歡呼聲一片——那不還是滿滿一盆嗎?誰能告訴我王侯將相穿的那一身洗硯水都是什麼鬼?2,一把大關刀領著一隊大關刀,憑三招鎮守一座城,還單打獨鬥定勝負……說評書哪?3,“沛傘”加貓步,滿地陀螺兵簡直醜到極點,正在認真考慮今年的金隼獎增設一個“最蹩腳動作場面”獎項。

4,建築、服飾、兵器、人名地名沒一樣經得起推敲的,張藝謀關於各種“傳統”的理解,都堪稱廣場舞級別,視覺上的油膩感與此直接相關。5,國師關於人性、命運、政治的理解都直白到乏善可陳,拿著一大筆錢,隨便挑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場戰役來還原,都比這種偽大片有意義得多。說到底,“歷史真實”才是最燒錢的,“戲劇表達”不值一文。現在的中國導演都在避重就輕。6,最後,恭喜國師的“偷漢子宇宙”再譜新篇,求你從此放過“武俠”。

影向標第162期:《影》

15.黃文傑:5分

高校教師。

我不反對拍權謀和暴露陰暗,甚至贊成抨擊貪得無厭喪心病狂的慾望,但擰巴空洞的形式感、刻意矯情的美術置景和炫技老毛病實在倒人胃口,而水墨畫風也不過是個生拉硬扯的國際玩笑,這一切都導致這出悲劇竟呈現出詭異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滑稽效果。老謀子,還是放下形式執念發揮才會比較正常。

16.吳李冰:5分

常用筆名LOOK,影評人,電影研究者。

現在來看,1998年執導歌劇《圖蘭朵》對張藝謀的創作有著決定性的負面影響,從那之後張藝謀漸漸遠離電影化思維,對於場面調度的理解高度簡化、弱化為色彩與造型的激烈表達,以至於一步步陷入晚會導演的泥潭無法自拔。這是張藝謀從此之後無論拍商業片還是藝術片都進退失據的根本原因。《影》沒有顯示出任何張藝謀走出這泥潭的跡象。大場面依然像晚會綜藝表演,文本依然空洞乏味。

影向標第162期:《影》

17.路西法爾:3分

文藝學博士。

如果是好萊塢來拍,追求自我的青萍會成為和平主義者;如果是在日漫裡,厭倦了被別人當槍使的影最後會選擇為自己而戰,而在張藝謀這裡,青萍成為了一個搞自殺式襲擊的黑寡婦,影則始終沒有找到自我,他只是把自己活成了別人——所以差距在哪裡不是很清楚了嗎?都督活著是為了奪回境州,影活著是為了當都督的替身,離開了使命這些角色還有別的意義嗎?張藝謀沉浸在宏大敘事裡太久了,對他來說所有角色都是道具。最後互捅的那一幕,難道不是邏輯通暢版的《夜宴》嗎?大眾文化熱衷於宮鬥並不足怪,但張藝謀這樣曾經非常精英的頂級導演也喜歡這個調調,也沒有把人看作人,就很讓人失望了。

另:強烈不建議未成年人觀看,血腥場面毫無節制。沒有分級制度,無端封掉了太多電影之外另一個弊端就是給名導大開綠燈。

18.胡續冬:3分

詩人,譯者,隨筆作家,執教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本來以為張藝謀從城鄉結合部大髒彩轉到黑白/淡彩意味著他懂得收斂了,沒想到,只要不懂得節制,淡也可以淡得很髒。該片鋪天蓋地濫用黑白、書法、紋飾、陰陽,拿誇張的二手偽古典符號活生生把自己憋成了一部孔子學院宣傳片。有人或許覺得攝影中的山水、城郭、殿堂還不錯,但這部片的山水/建築感,其實完全是張藝謀大搞“印象·xxx”系列的後遺症,那是所謂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思路,和鏡像語言沒有幾毛錢關係,不難發現,在片中,攝影機並沒有通過有效的運動為我們交待出必要的空間縱深。劇情什麼的就更懶得說了,初中生的權謀。


注:本期新加入評分作者【譚政】:電影學者,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研究員,策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