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片《搜索者》:讓我們相聚在生命之河畔好嗎?

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

讓我們聚集在生命之河畔,好嗎?

西部片《搜索者》:讓我們相聚在生命之河畔好嗎?

約翰福特這部電影在美國西部片歷史上的意義已眾所周知。

西部片《搜索者》:讓我們相聚在生命之河畔好嗎?

隨著伊森·愛德華茲的哥嫂被殺,葬禮上眾人吟唱《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伊森開始了追尋侄女黛比之旅。在瀕臨結尾時,伊森和馬丁從遠方歸來,羅莉和郵遞員的婚禮上,眾人吟唱的依然這首歌曲。無論紅白事,隨著《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的演唱,故事在悲喜中繼續,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在1969年的《日落黃沙》中同樣也是這首歌曲,是山姆·佩金法向約翰福特的致敬!

伊森同馬丁在追尋黛比的幾年中,伊森一直監守自己字典裡的“對和錯”,為了找回黛比花費了五年光陰,但在找到黛比之時,發現黛比被科曼切人同化後他又毫不猶豫的掏出了手槍指向黛比……

西部片《搜索者》:讓我們相聚在生命之河畔好嗎?

美國內戰後民眾對於新聯邦政府依然是各持己見,伊森第一次追尋未果後回到故里,布萊德的父親見到伊森說了句“這個國家……”,他沒有說下去,之後他說“是這個國家殺死了我的兒子……”美國內戰固然在美國曆史上意義重大,統一了國家,解放了黑人,等等;但內戰卻給美國人帶來了無盡的傷害……

西部片《搜索者》:讓我們相聚在生命之河畔好嗎?

如果說《日落黃沙》表現更多的是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氣,而《搜索者》表達更多的是情懷,一種對故里的情懷,這很像是中國的落葉歸根。伊森常年漂泊在外,可是總有一個地方是每過幾年就要回去的,一直喜歡坐在輪椅上的摩斯,牧師(隊長),還是那個地方,還是那些人;影片中伊森一共回去過三次,每一次都是歷經漂泊之後的休息,當最後一次伊森和馬丁歸來之時,苦等馬丁無果的羅莉要嫁給郵遞員了,“我等的人還不來”,影片沒有過分描寫羅莉的望眼欲穿,可是對飄泊天涯的人等待表達的無疑就是情懷!那種永遠難以釋懷的情懷!如同《燃情歲月》裡一家人對崔斯汀的等待一樣,他一定會回來,可是是什麼時候呢?影片對於這種情懷的刻寫是最深刻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

此外,影片更側重對於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矛盾描寫刻畫深入,也許凱文科斯特納的《與狼共舞》對此描寫更加深刻,可那已經是30多年後的電影了……時隔60多年再來回顧這部電影,還是那麼滄桑,還是 那麼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