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陰陽魚」中的2條魚都是什麼魚麼?

鯉魚是一種淡水魚,體扁鱗大,嘴邊有觸鬚二對,背蒼黑,腹淡黃,尾赤紅。《家語》就記載說:“孔子年十九,娶於宋之並官氏之女,一歲而生伯魚,伯魚之生,魯昭公使人遺之鯉魚。夫子榮君之賜,因以名其子也。”國君魯昭公把鯉魚作為禮物送給孔子賀其得子,而孔子又名其子為“孔鯉”,可見人們對鯉魚的看重。漢樂府民歌《飲馬長城窟行》雲:“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說的是漢代的信函,用兩塊木板做成,一底一蓋,刻作鯉魚的形狀,中間放置書信。信函做成鯉魚之形,這是鯉魚崇拜的表現。

有誰知道“陰陽魚”中的2條魚都是什麼魚麼?

鯉魚

中國古代崇拜龍,很早就有龍為鯉魚轉化而來的傳說:“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里餘,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太平廣記•龍門》)到了唐代,人們仍然這樣認為。自居易《點額魚》詩就雲:“見說在天行雨苦,為龍未必勝為魚。”白居易認為魚變化為龍在天上行雨很辛苦,不如為魚逍遙自在。鯉魚能變化為龍,這更加強了人們對鯉魚的崇拜。

然而,鯉魚地位的大大提高,鯉魚崇拜的極大加強,是在鯉魚與仙人聯繫在一起和道教產生之後。據西漢劉向《列仙傳•琴高》記載,鯉魚是仙人的座騎:“琴高者,趙人也,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游冀州涿郡之間二百餘年,後辭人涿水中取龍子……果乘赤鯉來,出坐祠中。”《列仙傳•子英》還有子英乘坐鯉魚昇天成仙,人們將鯉魚視為“神魚”的記載:“子英者,舒鄉人也,善入水捕魚,得赤鯉,愛其色好,持歸著池中,數以米穀食之。一年,長丈餘,遂生角,有翅翼。子英怪異,拜謝之,魚言:‘我來迎汝,汝上背,與汝俱昇天。'即大雨,子英上其魚背,騰昇而去。歲歲來歸,故舍食飲,見妻子,魚復來迎之,如此七十年。故吳中門戶皆作‘神魚',遂立子英祠雲。”此後,似乎乘坐鯉魚就成為得道成仙的標誌,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在《抱朴子•對俗》中就說:“夫得道者,上能竦身於雲霄。下能潛泳於川海。是以蕭史偕翔鳳以凌虛,琴高乘朱鯉於深淵,斯其驗也。”因而唐代詩人李群玉《洞庭風雨》雲:“羽化思赤鯉,山漂欲抃鰲。”溫庭筠《水仙謠》也雲:“水客夜騎紅鯉魚,赤鸞雙鶴蓬瀛書。”道教徒還深信龍為鯉魚轉化而來的傳說,並將其引入經典之中,鯉魚就成為信徒們敬仰的聖物,神聖不可侵犯,被稱之為“赤暉公”(《酉陽雜俎•鱗介》)。如果道教徒輕易食之,便犯了道教的大忌,必將遭禍。

有誰知道“陰陽魚”中的2條魚都是什麼魚麼?

鯉魚和神仙聯繫在一起後,仙人道士賦予它更多的神性,正如唐代詩人盧仝《觀放魚歌》所云:“老鯉變化頗神異”。鯉魚的種種神異,更使人們感到神奇而加深了對它的崇拜。《晉書•四夷傳》就記載有鯉魚的神異:奴文少時,“嘗牧牛澗中,獲二鯉魚,化成鐵,用以為刀。刀成,乃對大石嶂而咒之曰:‘鯉魚變化,冶成雙刀,石嶂破者,是有神靈。'進斫之,石即瓦解。文知其神,乃懷之”。“詭為隱語,預決吉凶”的讖緯,就屢屢以鯉魚的異常來預言禍亂。晉武帝太康年間,有兩條鯉魚出現於武庫屋上。幹寶就認為:“武庫兵府,魚有鱗甲,亦是兵類也。魚既極陰,屋上太陽,魚見屋上,象至陰以兵革之禍幹太陽也。”及晉惠帝初年,誅殺皇后之父楊駿,廢皇后為庶人;元康末年,賈后專制,謗殺太子,也被誅廢。“十年之間,母后之難再興,是其應也。”(《搜神記》)

有誰知道“陰陽魚”中的2條魚都是什麼魚麼?

陰陽魚

由於唐代的統治者特別尊崇道教,鯉魚的地位又得到進一步提高,鯉魚崇拜又得到進一步加強。因為道教所奉教主老子 (李聃)與唐王室同姓,帝王們為了提高門第,神化李姓,就特別尊崇道教。唐高祖於武德八年發佈詔令,規定了先道、次儒、後釋的次序,道教就取得了三教之首的地位。唐高宗於乾封元年,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給老子戴上了“皇帝”的冠冕。唐玄宗更是狂熱崇道,不但又給老子加上“太聖祖大道玄元皇帝”等一連串尊號,而且於開元二十一年,親注老子《道德經》,令學者習之。由於鯉魚是道教徒崇拜的聖物,又加上鯉魚的“鯉”與唐王室和道祖老子的姓同音,鯉魚也就大為沾光,得到了唐代帝王的大力保護和尊崇。唐代統治者嚴禁捕殺食用鯉魚,唐玄宗曾於開元三年二月和開元十九年正月兩次下令“禁斷天下采捕鯉魚”(《舊唐書•玄宗紀》),凡捕得鯉魚必須放生,街市有販賣鯉魚者“杖六十”(《酉陽雜俎•鱗介》)。唐高宗還規定: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必須佩帶“魚符”,用以辨尊卑、明貴賤,並用作上朝或應皇帝的召見或引見進宮的憑證,“魚符”就做成鯉魚之形。因為李唐王朝崇拜、保護鯉魚,竟有人不惜與鯉魚攀關係,《青蓮縣誌》記載李白出生的傳說雲:李白的母親在青蓮鎮西盤江的蠻婆渡浣紗,有一尾金色鯉魚躍人竹籃中,李白之母攜回後就懷孕而生李白。把李白附會為鯉魚投生,無非是看中了鯉魚的崇高地位和鯉魚與唐朝李姓皇帝的親密關係,希望通過鯉魚向李唐王室套近乎,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