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一葉知秋,大風起於青萍之末。
這次大俠會以一本書作為線索,說一下,往昔輝煌的北玉廠。
北玉廠即現在的北京市玉器廠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58年10月16日,曾用名是北京市玉器廠。
成立之初,就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玉器雕刻廠。鼎盛時期員工有近二千人,北京及周邊地區的玉雕能人都被收入網中,一時風頭無兩,雄霸江湖。
廠內人才濟濟,有玉雕工藝美術家、特級工藝美術大師王樹森、夏長馨和工藝美術大師王仲元、高祥、李博生、陳長海、蔚長海等業內翹楚。
(注:摘自北玉廠宣傳資料《玉雕精華》,1986年)
這麼說吧,京劇有四大名旦,玉雕行業也有“四傑(怪)”即:潘秉衡、何榮、劉德盈和王樹森,這幾位可是北玉廠的老神仙。由於中國人對四這個數情有獨鍾,這便委屈了當時廠內其他十多位技藝精湛可與之匹敵的老藝人,比如雕玉大師劉鶴年的技藝,連潘秉衡都對他豎大拇指,但“四”都有了,只好稱他為一“魔”。
北玉廠當時不單單是一個生產加工機構,也是一個工藝美術品培訓中心,自1958年建廠截止於2008年,共培養了15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28名北京市級工藝美術大師。此外,當時北玉廠作為玉雕行業的明星企業,還接待各省市同行並派出了技術和管理精英到地方上幫扶建廠。
這些溫情的場面,現在看來有些難以想象了。商業競爭可能僅在場面宏大上略遜於戰場,但激烈程度並沒什麼分別,都是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戰。
也許北玉廠當時是獨孤求敗,高手寂寞。所以採取七龍珠孫悟空的做法,把轉世的魔王普烏帶走,教他功夫,以便日後可以有人過上兩招,聊以自慰。
北玉廠的強大,我們可以從幾個例子中感受一下。1982年,有四塊原來清宮遺物的翡翠大料被重新發現,這件事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開展了86工程,由兩位副總理親自負責。別的廠子連染指的想法都沒有,眼見著翡翠大料被汽車優哉遊哉的拉回北玉廠。4塊翡翠大料後來分別被雕成:一個花籃(群芳攬勝)、一件器皿(含香聚瑞)、一扇屏風(四海騰歡)、一座玉山子(岱嶽奇觀),並於1989年被評為國家級珍品。
注:
四件翡翠國寶現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
1981年由原國家經委、輕工部舉辦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其中唯一一個獨立設獎的種類是玉器百花獎,是所有玉雕行業人心目中的聖盃。
北玉廠從獎項舉辦開始的1981年起到1988年一口氣8連冠,獲得中國玉器百花獎“珍品”獎(金盃)。
說到這是不是特別好奇,89年是誰阻止瞭如日中天的北玉廠呢?
真相就是:1989年百花獎因故停辦,再次恢復的時間是2005年。
人類已經不能阻止北玉廠了!
當時廠裡還有一支“創新組”。這個特別小組沒有產值任務,專門研究創作。只負責做出些前瞻性的作品。
配合上質量檢查組的獎勵機制,廠中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最後上一張圖,題目中的那本書《玉雕精華》,這本書是北玉廠自己出版的,發行與1986年。是北玉廠的一本宣傳手冊,裡面除了開篇介紹了自己以外,主要內容是30年廠裡的精品圖冊。
因為當時印刷廠的彩印技術不好,北玉廠只好自己找廠子,用特殊材質的紙印刷了一批。
裡面的內容是雙語介紹,不錯,當時這本圖冊主要是為了給老外看的。
90年代進入市場經濟,企業改制使玉器廠一度走向低谷。千人大廠,現在只剩下不足百人的規模。
2016年秋天跟朋友去了北玉廠的銷售大廳,銷售大廳除了我們2人,只有3個工作人員,2位老大爺及1個年輕點的姑娘。大廳空蕩蕩的,裡面的精品展廳黑著燈。朋友和其中一位老人很熟悉,上去聊了半天。把當時的小姑娘也吸引過來,聽老人講了過去的一些事情。說到興致,老人從脖子上摘下一個小牌子,讓我們看。並得意的說“這是當年國寶料剩下的邊角料,我就有一塊”。
走得時候,我看了一眼,銷售大廳兩側的牆。牆上貼滿了過的去大師照片並配文說明各自擅長領域、代表作。
看著裡面空蕩蕩的銷售大廳突然想到2句話“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最後附上,題目上作為線索的書《玉雕精華》,及北玉廠的部分作品。
注意沒,封底的北京電話是7位數。
注:北京號碼7位變8位是在1996年5月8日。
閱讀更多 影子雙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