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40年前老西安的農業社會,盛產棉花、水稻和蘋果!

1978年,他考入西北農學院(後更名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後在耀縣、藍田縣以及機關都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40年走在鄉村,40年服務農業,這位老農業人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西安農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懷念40年前老西安的農業社會,盛產棉花、水稻和蘋果!


1978年,西安市水田面積16.7萬畝 ,而如今僅剩下2000餘畝;而作為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81萬畝的棉田,如今全面不見了蹤影;過去西安市蘋果種植面積最高時達到32萬畝,而如今在我市也難尋其蹤,取而代之的是月月有鮮果的“北方時令水果之都”……


懷念40年前老西安的農業社會,盛產棉花、水稻和蘋果!


以蘋果為例,陝西省北部山區和渭北高原在海拔高度、光照時間、水土條件等自然條件方面更適合蘋果生長,屬優生區,無論是果形還是口感都很好;


懷念40年前老西安的農業社會,盛產棉花、水稻和蘋果!


而關中平原和渭北高原邊緣地帶,光、熱、水土、海拔等條件不是最好,蘋果品質有一定差距。因此,逐漸的西安蘋果退出農田,轉而大面積種植一些優生水果,如獼猴桃、葡萄等。

在老西安人的回憶裡,改革開放前,家中老人生病,想要吃雞補身體。從城牆腳下出發蹬個自行車,騎過長安路,衝上長安縣的大坡,才能夠拿糧票買雞。


懷念40年前老西安的農業社會,盛產棉花、水稻和蘋果!


1985年,是大面積爆發小麥吸漿蟲、條鏽病的一年。這一年,在農技中心工作的張貴生著實忙活了幾個月。那年三月開始至六月小麥收穫,張貴生和同事在周至縣啞柏鎮商家堡的農田裡,觀察吸漿蟲的發生情況。


懷念40年前老西安的農業社會,盛產棉花、水稻和蘋果!


“每天拿著捕蟲網,在田間蹲守。當日監測結果出來以後,要騎著自行車,往鎮上發電報給市裡的種植業處,再由種植業處綜合長安區發報上來的情況,向全市發佈預防措施。


懷念40年前老西安的農業社會,盛產棉花、水稻和蘋果!


不僅如此,“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如今在閻良區多個農業園區以實現“互聯網+農業”生產,人工智能已應用於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已具備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週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功能,未來還將很快在石榴、生菜種植中落地。


懷念40年前老西安的農業社會,盛產棉花、水稻和蘋果!


在甜瓜園區裡,每個甜瓜都有一個“二維碼”身份證,對甜瓜全生命週期進行監控,確保瓜農按照標準化手冊操作,不打激素,讓每一個瓜長足天數,是真正的“瓜熟蒂落”,讓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歡迎留言評論自己家鄉1978年-2018年農業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