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姓楊的名人?

好人一生平安12653


中國歷史上楊姓的名人很多,我所知道的楊姓名人如下:

1.被曹操殺了的楊修。

2.隋朝:隋文帝楊堅、廢太子楊勇、隋煬帝楊廣。

3.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她的哥哥楊國忠。


4.北宋名將:楊業(楊老令公)

5.明朝:楊士奇、楊溥、楊榮、楊廷和

6.籌安會“六君子”之一的楊度

7.軍事家楊傑

8.二級上將楊虎城

9.四川軍閥楊森、楊漢域

10.四位開國上將:楊勇、楊成武、楊得志、楊至誠。


11.國家主席楊尚昆、其弟弟為楊白冰上將,哥哥為楊闇公烈士。

12.明星:楊鈺瑩、楊冪、楊穎。

楊姓還有哪些名人,歡迎各位網友補充。


歷史軍魂


楊氏乃天下大姓,古有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忠烈耿耿楊家將;明代有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近代有解放軍四大“楊姓上將”(楊得志、楊成武、楊勇、楊至誠),下面重點介紹一下解放軍的“四楊上將”及其事蹟。

一、楊至誠——“紅軍後勤之父”

貴州三穗人,侗族,1903年11月出生,參加革命後長期從事軍政和後勤保障工作,無論大革命時期,還是紅軍時期、抗戰時期和解放時期,楊至誠始終負責我軍後勤保障和軍需工作,默默無聞地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提供了堅強的後勤保障,因此被稱為“紅軍後勤之父”,只是因為很少帶兵打仗,並不為人熟知。新中國成立後,楊至誠歷任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兼院務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等職,為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楊得志——“紅軍第一王牌”

湖南株洲人,1911年1月出生,17歲參加紅軍併入黨,曾參加反圍剿和萬里長征。長征期間,楊得志任紅一軍團第一師一團團長,組織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抗戰期間,楊得志任第115師685團團長,參加平型關大捷。解放戰爭中,楊得志任華北軍區第二兵團(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抗美援朝時期,楊得志任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志願軍副司令員、志願軍司令員。回國後,楊得志先後任濟南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

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等職。

三、楊勇——“忠勇將軍”

湖南瀏陽人,1913年10月出生,17歲參加紅軍併入黨,曾參加反圍剿和萬里長征。長征期間,楊勇任紅三軍團第十師十團團政委,率部參加突破湘江、婁山關戰鬥。抗戰期間,楊勇任第115師686團副團長。解放戰爭中,楊勇任中原野戰軍第五兵團司令員。抗美援朝時,楊勇先後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第三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志願軍司令員。回國後,楊勇先後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軍委副秘書長等職。

四、楊成武——“白袍小將”

福建長汀人, 1914年10月出生,15歲參加紅軍併入黨;曾參加反圍剿和萬里長征。長征期間,楊成武任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團政委,參與奪取瀘定橋、攻佔臘子口戰鬥。抗戰時期,楊成武任第115師獨立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楊成武任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第二十兵團)司令員。抗美援朝時,楊成武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回國後,楊成武先後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代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

從上述履歷可以看出,楊得志、楊勇和楊成武三人具有驚人的相似:他們年齡相近,參加革命和入黨時間相近;抗戰時期,都曾在八路軍第115師擔任團職幹部,參加平型關大捷;解放戰爭時期,都曾擔任兵團司令員;抗美援朝時,都曾任兵團司令員,回國後都曾任大軍區司令員,都曾擔任解放軍正副參謀長或中央軍委副秘書長;都是1955年9月被授予開國上將,都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觧放勳章。

楊得志、楊勇和楊成武有如此眾多相似之處,難怪毛主席把他們三個人比喻成“解放軍的劉(劉備)、關(關羽)、張(張飛)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楊姓是大姓,因此名人眾多,不可能說全,只能找個側面說說。在我軍歷史上,有“三羊開泰”之說,指的是三位姓楊的將軍,能征善戰,且在1955年都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們是:楊成武、楊得志、楊勇。其實開國將軍中出了三楊之外,還有一位姓楊的上將:楊至誠,一共四位楊上將。

楊成武(1914-2004),福建長汀人。參加了長征,率部飛度瀘定橋,奇襲臘子口。抗日戰爭時期,曾經率部在黃土嶺一戰擊斃日軍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建國後曾任副總參謀長、代總長等。

楊至誠(1903-1967),侗族,貴州黔東南人。解放軍後勤工作的主要開拓者和重要領導人,被稱為紅軍後勤之父。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參加過南昌起義、湘南暴動和長征。曾任中南軍區後勤部長,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長,軍科院副院長等。

楊得志(1911-1994),湖南醴陵人。長征中率紅一團為先遣團,強渡烏江,組織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抗戰時期,參加平型關戰役,創建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率部解放石家莊,參加平津戰役。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起任志願軍副司令、司令。1979年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在鄧小平不再兼任總參謀長職務後,楊得志接任。

楊勇(1913-1983),湖南瀏陽人。原名楊世峻。1930年和表弟胡 耀 邦一起參加紅軍,參加了長征。曾任兵團司令。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兵團司令、志願軍副司令、司令。回國後,任副總長,北京軍區司令,軍委副秘書長等職務。


文綜史組


作為《百家姓》第十六位的大姓,楊姓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大姓。近現代有楊絳、楊成武等名人,宋朝更是有著名的楊家將為其背書。除此以外,楊姓也是地地道道的群英薈萃的大姓:

先秦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楊朱,就是楊姓第一位有盛名的名人。兩漢時期,弘農楊氏更是地地道道的名門望族,號稱五世三公,直到那個被曹操砍了腦袋的楊修才算斷掉這個“優良傳統”。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楊姓的光輝依然沒有消去。在西魏和北周,關隴軍事集團的興起也伴隨著楊家人的再度復興,並且他們最終奪取了帝位,第三次統一了中國。楊堅、楊廣父子,在中國的知名度應該是非常高的。

北宋時期的楊家將,自不必多說;而南宋詩人楊萬里,是楊家文壇的代表人物。除此以外,還有血戰小商橋、以四百騎兵阻擊兀朮十萬大軍的岳家軍名將、號稱楊老令公子孫的楊再興。

明朝的楊姓出了兩位諍臣——楊繼盛和楊漣。前者敢於與一手提拔自己的嚴嵩父子抗爭,最後慘遭斬首;後者更是在閹黨權傾朝野的時候上書條陳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最後被用一根釘子打進了腦子!至於太平天國的楊秀清,那也是家喻戶曉而無需多言得了。



青言論史


歷史上的楊姓名人太多了,知事君自己也姓楊,給你聊聊歷史上的楊姓人物有哪些。

1,開國上將三楊——楊得志,楊成武,楊勇。

這三位將軍都是上世紀的00後,紅軍初期參加革命,在抗日戰爭中開闢根據地屢建奇功,解放戰爭中統帥兵團作戰,為新中國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2,明朝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永樂時期,開始,這三位沒有血緣關係的楊姓大臣成為國家柱石,先後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為明朝初期的建設付出很多艱辛和努力。

明朝的楊姓大臣挺強勢的,狀元首輔楊廷和是朱厚照的主要操盤人,楊廷和兒子楊慎又是寫出“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明代三才子之首。

3,宋朝楊家將。

北宋滅北漢,楊繼業投宋,他的兒子楊六郎孫子楊宗保祖孫三代都是重要武官,長期把守山西北部的雁門關。後人把他們故事加油添醋變成了楊家將,現在還是電視劇和戲曲的熱門題材。

後來,岳飛手下將領楊再興,以及金庸小說中的楊鐵心楊康楊過,都是觀眾讀者喜歡的角色。

4,隋朝皇帝唐朝妃。

隋朝皇帝楊堅,結束了數百年的大分裂,讓中國重回大一統傳統,居功至偉。

隋煬帝楊廣,開通大運河,開創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的開創性意義。

到唐朝,楊家人開始進入後宮,成為唐朝後宮最厲害的角色。

李世民後宮有兩個楊家女子,一個是大楊妃隋煬帝女兒,一個是小楊妃。武則天的母親也姓楊,武則天稱帝后,他被追認為皇后。李隆基後宮,楊貴嬪地位低微卻生了李亨當皇帝,楊貴妃三千寵愛在一身被殺死在馬嵬坡。


歷史知事


楊姓作為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中國歷史五千年文化長河中,湧現出了大量的楊姓人才,可謂是比肩接踵,在歷朝歷代留下了他們的美名。

楊震(東漢時期名臣)


楊震精通各類經籍、博覽群書,官至太尉,為官清廉,因正直不屈服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被中常侍樊豐等人忌恨。公元124年楊震被罷免且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

楊堅(隋文帝)隋朝開國皇帝。是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楊堅建立隋朝後,於589年滅掉陳國,結束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局面,實現了南北統一,隋朝開創了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所以隋文帝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

楊業(北宋名將)

又名楊繼業,幷州太原人,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

楊業善於騎射,喜好打獵,讀書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宋太宗以楊業“老於邊事”,拜其為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楊業的長子楊延昭也是北宋抗遼名將,自幼跟隨楊業,在與遼兵作戰中,楊延昭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至今代州鹿蹄澗村建有楊家祠堂,以紀念楊家滿門忠烈之英名。

楊萬里 (南宋傑出愛國詩人)

楊萬里(1127—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世人稱其為“誠齋先生”。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卒贈光祿大夫,諡號文節。

楊萬里一生作詩20000多首,但只有4200首流傳下來,被譽為一代詩宗。他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語言清新自然,讀來朗朗上口。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創造了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著有《誠齋集》等,代表作有《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閒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過安仁》等。

楊秀清(清朝太平天國領袖之一)


他出生在廣西桂平市紫荊山平隘新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以耕山燒炭為生。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1851年參與發動金田起義,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為“東王”,時稱“九千歲”,是太平天國最重要的領袖之一。

1856年6月,太平軍攻破清軍江南大營後,楊秀清已經集教權、政權和軍權於一身,是太平天國實質上的首領。1856年9月,楊秀清在天京事變中被殺害,家人僚屬幾無倖免。

楊絳


現代楊姓的名人也很多,在此我想談一下楊絳先生,她被尊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先生”的女性。從出生到去世,她跨越了一個多世紀,105年的歲月她堅強、坦然的走了過來。

她生於亂世,自始至終懷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她嚐盡人生百味,始終明媚從容。

我們喜歡楊絳先生,喜歡她的智慧、淡薄、榮辱不驚。我們稱她一生很“傳奇”,而她卻認為“沒有虛度此生”而已,她與文壇巨匠錢鍾書攜手度過六十多年人生歲月,他們精神上相互地扶持,相互地契合,是我們後人的榜樣。

我們始終記得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就用這句話作為文章的結語吧,同大家共勉。

更多歷史內容,請關注鯤鵬歷史。


鯤鵬歷史


1.隋文帝楊堅(541~604年),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14世孫,隋朝開國皇帝。

2.漢太尉楊震(?~124年),字伯起。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

3.隋煬帝楊廣(569~618年),隋文帝楊堅之子,隋朝第二位皇帝。主要成就有:統軍滅陳、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渾,開科取士、修隋朝大運河。

4.楊素(544~606年),字處道。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華陰人)。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隋文帝楊堅的好基友。

5.楊玉環(719~756年),即楊貴妃,號太真,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唐代宮廷中的音樂家、舞蹈家。白居易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6.楊朱,字子居,魏國(一說秦國)人,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

7.楊文廣(999~1074年),字仲容,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將領,楊廷昭的孫子。主要成就:抗擊西夏,獻攻取幽燕陣圖。

8.楊廷昭

(958~1014年),本名楊廷朗,後改為楊廷昭,也稱楊六郎,北宋著名愛國將領。楊文廣的爺爺。

9.楊士奇(1366~1444年),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人。明代大臣,學者,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並稱“三楊”。

10.楊榮(1371~1440年),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內閣首輔。“三楊”之一。

11.楊溥(1372~1446年),湖廣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內閣首輔。“三楊”之一。

12.楊萬里(1127~1206年),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

13.楊繼盛(1516~1555年),明朝中期著名諫臣,官至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嚴嵩而死,被奉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楊忠愍文集》。

14.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著有《曙光集》《晨曦集》。

15.楊炯(約650~約693年),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文學家,與駱賓王、王勃、盧照鄰並稱“初唐四傑”。


逸瀟說


楊姓名人有很多啊。

飛機設計師:楊偉,代表機型有殲20、FC1“梟龍”、殲10B/C

航天英雄:楊利偉,中國飛天第一人。

隋朝的建立者:楊堅(隋文帝),可惜隋朝只有二代,到他兒子隋煬帝楊廣時就滅亡了。

北宋有名的楊家將: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都是確有其人,但楊宗保、楊文舉、楊延德等就是後人加工創造的了。岳飛元帥手下的將軍楊再興就是楊家將的後代。

開國上將:楊成武、楊勇、楊德志、楊至成

國家領導人:楊尚昆

太平天國領導人、東王楊秀精。

民國著名教育家:楊昌濟,他女兒楊開慧是毛主席的妻子。


血染戰旗紅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約佔漢族人口的3.08%,在全國分佈甚廣,尤其是長江流域一帶的省份,楊姓多。歷史上的楊姓名人很多,我在此簡單的介紹一下吧。

楊朱,戰國時期哲學家,主張“人人不損一毫”。

楊章,秦朝華陰侯。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太尉,為官清廉,四世三公。

楊修,東漢朝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楊駿,車騎將軍,臨晉侯。

楊播,北魏上柱國。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即隋文帝。實現了祖國大統一。

楊廣,即隋煬帝,開運河,創科舉。

楊炯,唐初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楊玉環,即楊貴妃,唐朝歌唱家,舞蹈家,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楊行密,五代吳國開國君王。

楊業,宋初猛將。楊家將領軍人物。

楊延昭,即楊六郎,北宋大將。

還有楊士奇,楊榮,楊溥,楊延和,楊慎,楊繼盛,楊秀清,楊秀深,楊昌浚,楊虎城,楊得志,楊成武,楊勇,楊尚昆,楊子榮,楊沫楊利偉,楊絳,楊振寧,楊瀾,楊紫等



綺閣書生


看到楊姓突然就想起了《楊門虎將》。想到楊四郎報仇雪恨,忍氣吞聲在遼國當臥底,語嫣傷心欲絕,就連自己的母親也誤會他跟他斷絕母子關係,四郎忍辱負重,卻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叛徒,不免心疼四郎。



要說歷史上姓楊的名人那就多了去了,像廣為人知的“楊堅(隋文帝)、楊廣(隋煬帝)、楊玉環(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楊震(東漢太尉)等”。這些想必大家都有所瞭解我就不一一細說啦。

楊秀清:(1823-1856)原名楊嗣龍,是太平天國傑出的領導者之一。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馮雲山因帶人搗毀廟宇被關進大牢,拜上帝會此時也遭到地主勢力陷害,會中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人心渙散之時,楊秀清偽裝天父假傳聖旨來鞏固拜上帝會,成為了拜上帝會的領導者之一。

楊秀清多次利用“天父下凡”來穩住軍心,傳達必勝信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851年參與金田起義的發動,清軍開始圍剿起義軍,楊秀清帶軍攻克永安突出重圍,同年年末被天王洪秀全封為“東王”,一併擔任太平軍“統帥”,掌管兵權。1853年進軍江南,1856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楊秀清的威望名聲從此節節高升,從加入拜上帝會開始一路走來,聚教權、政權、軍權於一身。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李秀成自述》中對楊秀清的評價:“東王佐政事,事事嚴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



楊秀清大字不識幾個,卻帶一大批農民軍成長為能與清軍與之抗衡的起義軍,不得不說楊秀清治軍治政都很有辦法,作為太平天國的領袖者之一,楊秀清的影響力是及其大的。

楊靖宇:(1905-1940)河南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的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1927年5月,楊靖宇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黨派他擔任東北反日總會領導工作,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楊靖宇在東北組建了一支抗日聯軍,抵抗外敵,保家衛國,抗日聯軍是在及其艱難的條件下進行的,穿著破棉襖,破棉鞋,有的甚至破棉襖破棉鞋都沒有得穿。在冰天雪地裡打著游擊戰,糧食供應不上就啃樹皮啥的,連樹皮都沒的啃就撕破棉衣掏出棉絮填充肚子,在寒冷的冬天裡,戰士們餓瘦了,累病了也不斷堅持戰鬥,不讓日本鬼子有片刻安寧。1940年的春天,楊靖宇準備帶領戰士們下山,不料被日本鬼子得知行蹤,敵人有著充分準備,一場持續戰鬥打了五天五夜,戰士所剩無幾,只剩下楊靖宇一個人,敵軍勸他投降,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和打不完的敵人,他不僅沒有投降更沒有放棄,用盡自己最後的力量與敵人殊死搏鬥,但最終是無法以一敵眾,最後身受重傷中彈而死。



楊靖宇是敵人也不禁為之感嘆的抗日將軍,是中國民族的大英雄。

楊懷:(1897-1938)綦江扶歡人,有著滿腔熱血的正義感和抗日精神。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楊懷帶團衝鋒陷陣,戰鬥力爆棚,越戰越勇,誓死堅守陣地。最終在援軍支援下取得勝利。



1938年四月,日軍火力全開猛攻戴埠,可兵力懸殊導致戴埠失守,為了奪回戴埠,楊懷受命“不惜犧牲一切,也要奪回戴埠”。楊懷帶班在突擊日軍陣地的時候不小心觸動了鈴鐺被日軍發現,為了掩護戰友撤離,被機關槍掃射,英勇壯烈犧牲了。

楊懷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不貪生怕死,每次戰鬥都衝在最前面,1986年3月,四川人民政府為楊懷立碑為祀,以表彰楊懷烈士為國捐軀的功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