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村村通」卻成了農民的「村村痛」,專家費解,老農說出實情

在農村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要想富,先修路”,可見路對於一個地方發展,路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不僅能使人們走出去,更能是外面的東西傳進來,這對於一個村子來說是很重的。近幾年,國家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在不斷更新完善,村村通可以說基本上已經實現,要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實現了“戶戶通”。

惠民“村村通”卻成了農民的“村村痛”,專家費解,老農說出實情

對於修路這件事來說,本身就是利民工程,咱們農民也是很高興的,但是在個別地區利民的“村村通”成了農民的“村村痛”,有專家費解,農民說出了這其中的實情。

1、道路寬度不夠

農村的路大多數寬度都是在3.5米左右,這個寬度只夠一輛車通行,而現在農村買車的人越來越多,要是到了逢年過節,兩車相遇,根本就去發錯開。

2、部分路段設計不合理

在一些山區修建“村村通”難度是比較大的,因為山區地形較為複雜,修路是大多數都是按照當地的山勢在修,而山區的彎道有很多,這樣的路不利於農民出行,容易引發事故。

惠民“村村通”卻成了農民的“村村痛”,專家費解,老農說出實情

3、修建的村村通質量不過關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修好的路還沒年頭,路面就已經是坑坑窪窪的,沒有及時的做到道路維護。

出了上面說的情況誰來負這個責任呢?其實大多數問題還是在當初修建道路的施工對上,在修建道路是為了多賺錢,偷工減料,這樣的路面肯定是有問題的。

惠民“村村通”卻成了農民的“村村痛”,專家費解,老農說出實情

對於修建“村村通”這件事,很多農民是很支持的,廢了這麼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要是修建好之後要是還是豆腐渣工程,那還不如別修,路面使不上幾年就又要重新復修,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