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全面重塑高質量發展基因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9月28日,《學習時報》7版頭條刊發李滄區委書記王希靜《全面重塑高質量發展基因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署名文章。

《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山東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山東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同時深入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打好三大攻堅戰,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將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和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轉化為山東發展的生動實踐。

山東歷史厚重,人文薈萃,崇尚變革。聖賢智者群星燦爛,諸子名家層出不窮,可謂“百年聖賢幾登臨,天下名士看山東”。兩千多年前的稷下學宮,各種學派百家爭鳴,厚植出“重創新、尚變革”的人文特色。從古至今,文化長河奔流不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現代文化交織交融,傳承著創新求變的血脈基因。“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當前,齊魯大地熱潮湧動,新舊動能轉換強勁起勢,社會創造活力迸發,這為海內外人才幹事創業提供了“山東機會”,也迫切需要更多優秀人才為山東發展獻計出力。

2016年以來,青島市李滄區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思路,強化人才、科技“兩大支撐”,激發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搶抓機遇,啟動打造青島國際院士港,定位於突出“高精尖缺”導向,面向全球招引百名知名院士特別是外籍院士開展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打造國際一流、具有首創性的院士創造創新創業創投高地,確立起省、市、區三級聯動機制,納入了國務院批覆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目前,累計接待323名院士,簽約引進了以色列籍的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尼爾·舍特曼,當代“靜電紡絲納米纖維之父”西拉姆等108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92名,佔比達85%;累計實現18個院士項目落地運營,已有9個項目產出30種產品,實現產值50億元。院士港已迅速形成國際院士集聚效應和成果轉化集群效應,全面重塑高質量發展基因。

《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抓機遇,研判綜合形勢“四依據”

“要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思路,端正思路,堅定信心,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結合起來,努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起領頭雁作用。”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的這一重要指示在李滄人心中埋下思變的種子。“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2016年6月3日,李滄區基於“天時、地利、人和、實逼”四依據的判斷,通過國有資本運作盤活一處開發企業資金鍊斷裂的商務辦公項目,正式啟動打造青島國際院士港。一是應天時。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指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來一個根本性轉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青島國際院士港應時而生。二是憑地利。青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世界知名的宜居城市。青島是國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帶一路”節點支點城市,是我國內地第12個GDP萬億級城市,連續7年位列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十大城市之列,獨特的發展經歷使其具有有利於東西文化交融的開放基因。三是聚人和。李滄作為青島的傳統工業基地,長期受困於主城區的南北差距,全區上下人心思變、思進,渴望抓住創新發展的大勢扭轉發展局面。四是被實逼。面對新舊動能銜接轉換的壓力,窮則思變,按照“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的邏輯,從引進院士這個高點切入去打開局面。

善招引,堅持院士引進“四原則”

“科學技術是世界性、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要求,青島國際院士港堅持當前以“產”為主、長遠以“研”立港,開展高質量的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堅持國際性、頂尖性、中堅性、市場性的院士引進“四原則”,重點引進外籍(含華裔)、年齡一般在45歲至65歲之間、研究成果具有廣闊市場空間、每年在青島國際院士港工作時間3個月以上的院士,大力引進和支持長期駐青島國際院士港工作的院士,特別關注和引進那些有深厚家國情懷的華裔外籍院士(包括在國外長期居留的中國籍院士)。在總體保持青島國際院士港簽約院士規模在108名左右的原則下,通過院士項目評審評估,堅持優勝劣汰,持續優化院士結構。

促落地,推進成果轉化“四個一”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獨特作用,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創新主體作用,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話可謂鞭辟入裡、直擊要害。為此,青島國際院士港按照“引進一名院士、帶來一個核心團隊(並按市場方式組建企業)、圍繞一個專業領域、推進一批項目”的成果轉化“四個一”模式,組建了管委辦和院士港集團公司,出臺了《青島國際院士港資助服務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秉持“媽媽式+互聯網”服務理念,為院士項目啟動期提供項目綜合資助、院士生活補貼、辦公和研發場地、人才公寓等全方位支持。培育打造了一支專業化團隊,為院士提供貼心服務,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激情和活力,形成推動科研和成果轉化的合力。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項目取得重要科研突破,6‰鹽度種植條件下測產最高畝產達到620.95公斤,已開展大範圍試種。馬偉明院士領銜的青島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院項目,帕克院士、西拉姆院士的納米新材料研發項目,陳璞院士的多肽小核酸抗腫瘤新藥研發項目等啟動運營,實現了新技術、新產品產出。計劃到今年年底,累計落地運營院士項目達到30個、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稅收突破10億元,形成新動能規模生成和加速釋放強勢,努力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上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強聯合,打造體制機制“四融通”

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青島國際院士港著眼交叉融合“四融通”,聚焦突破機制瓶頸,通過著力構建純外籍院士、華裔外籍院士、中國籍院士各佔1/3的“三三制”格局,促進科學院與工程院優勢直通,促進東西方科研思維和體制機制融會貫通,促進港內港外資源聯通,促進科學家、企業家與政府創新力三維貫通,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專業領域的科學家在這裡形成思想碰撞交流的強磁場,充分吸附和凝聚各類創新要素,匯成科技創造創新的洪流,為承接我國牽頭組織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積累積極因素。

重交融,實現生態構建“四創新”

如果不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儘早取得突破,那麼,構築支撐高端引領的先發優勢就很難實現。因此,青島國際院士港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聚焦生物醫藥、網絡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方向進行產業化,著力構建系統創新、規模創新、集成創新、協同創新的“四創新”格局。目前108名入港院士中,生物醫藥領域31名、佔29%,新能源新材料領域30名、佔28%,高端裝備製造領域22名、佔20%,網絡信息領域20名、佔19%,設計研發等領域5名、佔4%,融合創新已顯現活力。同時,整體規劃建設九大功能板塊,構築院士生態體系、院士經濟成長體系、科技經典旅遊體系。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的綜合性樞紐型院士工作站、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院士產業加速器、規模100億元的院士產業基金已投入運營。院士研究院,用於承載院士實驗室、研究院、工程中心、技術中心,佔地182畝、建築面積102萬平方米的一批獨棟科研樓宇已開工。院士產業核心區試驗區,規劃建設佔地3平方公里,統籌地上地下開發,打造院士科研成果產業化核心區。積極推進院士技術論壇、院士特色風情居、院士綜合服務網、院士頂尖薈等板塊的規劃設計。

《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起點開啟新徵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指引下,在省、市、區三級聯動機制的強力助推下,在歐美同學會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青島市李滄區始終秉承“直面問題、排除萬難、無中生有、始終頂尖、永遠領先”的青島國際院士港精神,勇當新時代泰山“挑山工”,放大院士港功能,一鼓作氣、一氣呵成、一以貫之地加快提升青島國際院士港建設水平,努力打造“創新特區”,讓科技之花在齊魯大地結出更多豐碩成果,為我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学习时报》: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委書記王希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