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道往事滄桑 新「天路」豪情萬丈

古茶道往事滄桑 新“天路”豪情萬丈


萬里逶迤舞巨龍。

跨高山、越天塹、天地連一線;觀雲海、賞奇觀、與日月同輝。在鶴峰境內的崇山峻嶺中,一條條公路蜿蜒盤旋在山間,遠遠望去好像一條玉帶纏繞在垂直的山體上,公路彷彿懸浮在空中,又彷彿從天而降。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沿途峰巒疊翠,山勢陡峭、奇峰聳立、峽谷幽深,名副其實“盡過奇絕處”,令人唏噓不已,驅車在公路上奔馳,放眼望去,那種置身半空中的震撼,讓人頓時心生敬畏。

古茶道往事滄桑 新“天路”豪情萬丈


老村河大橋。

跨山越嶺氣恢弘 萬里逶迤舞巨龍

鶴峰四境毗鄰縣市:東北宜昌五峰縣,東南與正南湖南省石門縣、桑植縣,西部宣恩縣,西北恩施市、建始縣,北部巴東縣。

在這北緯30度和東經110度的神奇交叉處,奇峰高聳,峽谷深切,群山環繞,海拔落差大。百年來,這裡一直是交通閉塞、與世隔絕、民風古樸的地方,恰如世外桃源。

如今,條條大路通鶴峰,在山間縈繞的公路上,放眼望去,一個字:險。鶴峰的山路多半是穿山跨河,遠遠望去,周圍被群山包圍。俯瞰,不是順著山腳流過的河水便是看不到底的崖壁;仰望,又會心生膽怯,這種置身半空,彷彿隨時會從山頂掉下巨石的壓迫感,時刻讓人膽戰心驚。所以,在鶴峰的路上,你儘管向前行駛,切勿左顧右盼。

稍有不慎,“天路”就會發怒示威,向人們展示它的威嚴,如若你小瞧了它,它便讓你得到教訓,而這鮮血淋漓的教訓警醒著每一個行駛在路上的人,風景再美,也要觀路。朝上坡、雕崖……總是讓人心有餘悸。

雨後,漫步在鶴峰“天路”上,濃霧瀰漫,路兩邊的村舍、樹木在霧中若隱若現,如畫中仙境一般,雲霧在青山峻嶺中湧動,雲捲雲舒變化無窮!時而濃雲鋪天蓋地而來,你便眼前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見。

當濃雲散開變薄時,又可看見山谷下的村莊、梯田偶露端倪,不過須臾又會被雲霧遮掩,“天路”與雲霧構成了一幅綺麗壯觀的畫卷,如一條巨龍在雲霧間不斷穿行。

古茶道往事滄桑 新“天路”豪情萬丈


公路在崇山雲霧間穿行。

往事悠悠越千古 茶鹽古道馬蹄疾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鶴峰是茶葉的原產地和主產區,是萬里茶葉的源頭之一,曾經的鶴峰人肩挑背扛用汗水與血淚書寫歷史。一段古老的記憶,銘刻著險峻山崖的壯麗;一道道古老的關口,承載著過往背夫和客商的辛酸;一條條公路,記錄著那段從古棧道到坦途的歷史變遷。

容美土司初期,由於元、明統治者的羈縻政策,社會相對穩定,土司管轄地區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相應發展。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容美土司實行十分開明的政策,借朝貢的機會,擴大對外交流,以“進貢”為名,攜帶土特產品進入漢族中原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商品貿易活動。敢拼敢闖的土家人,求生存、謀發展,翻山越嶺,往返於崇山巨壑之間,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條生存之路、探險之路。

山高水長,一代代土家人披荊斬棘,用腳板丈量著行程。百年前,這裡曾是茶葉的世界,茶倉、茶市、客棧、騾馬店……一條條羊腸小道,沿途茶市交易活躍,叫買叫賣之聲不絕於耳。如今,古茶樹下,騾隊的嗒嗒蹄聲已成絕唱。

熱鬧的騾馬隊,辛苦的背腳佬,還殘存在人們的記憶中:荒山古道上,旅途中沒有村寨,無處落腳,只能野外露營,土匪、野獸侵擾著隊伍,遇獸殺獸、遇匪戰匪,就像落在崖縫的種子,拼命生長,用腳底板磨平了山路,打通了出去的道路。

鶴峰境內尚存古茶道330多公里,有茶號9處,驛站8處,石刻12通,一隊隊背夫、一支支馱隊曾三三兩兩行進在崇山峻嶺之中,他們或背或扛,爬過一處又一處坡,越過一條又一條河,用肩膀背出了古茶道的厚重,扛出了土家人勤勞的品質。但“天路”,還只是奢望。

古茶道往事滄桑 新“天路”豪情萬丈


壁掛公路。

且看天塹變坦途 不忘當年築路人

遇山鑿洞,遇水搭橋。1958年10月,來鶴公路通車,鶴峰正式結束無公路的歷史,鶴峰公路逐漸從少到多,公路等級從機耕路逐步發展為等級路,路面逐步發展到次高級、高級路面。

“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行路難,開路更難。”在一條條暢通無阻的“天路”上,不知留下了多少築路人的血與淚。為了交通便利,為了發展,他們甘當鋪路石,頂驕陽、戰酷暑、冒風雪、鬥嚴寒,用天當棋盤星做子的膽略,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用地做琵琶路做弦的豪氣,讓大橋飛天塹,讓高路入雲端。

1997年,因病退休的彭光遠舉起大錘向大山宣戰,鋤挖、錘砸、肩挑人扛……一米、兩米艱難地往前修,一人、兩人不斷有人加入,一年又一年,時間不斷過去,從1997年到2005年初的9個年頭裡,彭光遠組織群眾修了8年路,自己變成了一個頭發花白、瘦骨嶙峋的老人,為修路買材料他欠下了七八千元的外債,路,還要繼續修……

“銅頭鐵嘴飛毛腿”,跑項目、爭資金、要政策……鶴峰公路人主動擔當,全力修路,以養路為業,常年戰鬥在全縣389公里的列養公路上。

全國勞動模範侯習之,放棄31個春節與親人團聚的機會,堅持奮戰在公路養護一線,見證了鶴峰從路難行到汽車遍地跑的過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長山從1977年開始養護公路,管護著全縣裡程最長的78.5公里路段無怨無悔,譜寫著一個基層共產黨員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艱險、與時俱進的感人旋律。

古茶道馬蹄聲聲,新“天路”汽笛陣陣,修路、養路、護路……這些感人至深的精神風範,鼓勵著一代又一代築路人堅韌向前。

蜿蜒的道路、幽深的峽谷、壁立的大山。鶴峰“天路”沿著山的走勢緊貼峭壁,一會兒從谷底向上爬坡,一會兒繞著山腰連續轉彎,通向遠處的水泥路,彷彿回味著往昔的幽遠與行路的艱辛,承載著一路延展的希望與感動。

古茶道往事滄桑 新“天路”豪情萬丈


拱形的南渡江特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