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流星」圖


一張“流星”圖

“回收一號”雷達迎接“神舟五號”飛船返回地球。 高峰 攝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雷達總師史仁杰的收藏裡,有這樣一張照片:照片左下,一部雷達仿若一隻大眼睛,靜靜地“注視”著暗藍的天空上劃過的一顆“流星”。

那當然不是流星。

“那是‘神舟五號’,裡面坐著楊利偉。這是‘回收一號’第五次迎接神舟飛船回家,也是第一次迎接載人飛船回家。”史仁杰對記者說。

“回收一號”是我國第一部相控陣多目標精密測量雷達,被譽為“功勳雷達”。從1999年到2016年,作為“回收一號”雷達總設計師,史仁杰見證了它11次順利迎接神舟飛船回家,見證了它為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保駕護航。

今年79歲的史仁杰,人生半數時光都在和雷達打交道。

1958年,剛剛畢業的史仁杰來到北京。因所學專業是雷達專業,他一進入23所就承擔了重要課題任務。當時,新中國的雷達事業剛剛起步,專業人才非常稀少。瞭解到行業現狀,他下決心迎頭趕上,為自己定下學習計劃:每天抽出5個小時學習,雷打不動。業餘時間,他總是與書籍為伴,學俄語、英語、日語、高數……從一箇中專生成長為雷達總師,史仁杰坦言“沒有超過常人的努力,是永遠不可能做到的”。

“人一輩子能夠幹成幾件事情,不容易,靠的是堅持。”史仁杰說,自己這一生幹了三件大事,一是相控陣制導雷達研究,二是以“回收一號”為代表的測量雷達研究,三是空間目標探測雷達研究。

1992年,中國航天史上發生了一件載入史冊的大事: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召開,討論審議中央專委《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求》,正式批覆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

1995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的第4年,史仁杰帶著所內精兵強將組成的攻關隊伍,開始了“回收一號”雷達的研製。

航天飛船返回時,再入地球大氣層,飛船與地面的信息有一段區域會通訊中斷,這個區域被稱為“黑障區”。為了確保在“黑障區”能對飛船軌跡進行精確的測量,從而確保回收安全,飛船著陸場系統特別針對“黑障區”內飛船的探測安排了奇兵:大功率、高精度、反射式工作的多目標相控陣測量雷達。由23所研製的精密測量雷達就是一支奇兵。她在主著陸場系統的編號為“回收一號”,意為在主著陸場由她第一個迎接飛船回家。

從“回收一號”雷達研製總體技術把關到設計試驗決策,再到一次次調試,當時已年近六旬的史仁杰始終與團隊並肩工作在一線,分析故障、解決難題。

史仁杰有積年的肝病,在“回收一號”雷達研製過程中,他的身體一直處於“透支”狀態,老毛病不時發作,勞累時疼痛難忍。

“我是一名黨員、雷達總設計師。飛天是中國人翹首期盼已久的夢想,不能因為自己而耽誤國家大事。”為了確保調試進度並讓團隊安心工作,他依靠藥物來緩解病情,每天白天都堅持正常工作,夜晚又輾轉反側,思索解決疑難問題的辦法。

“那時真是拼命幹。”史仁杰說,“我認為‘拼命’是實幹的最高境界。為了偉大的事業捨命而為之,不僅有意義而且是值得的。誠如鐵人王進喜所說:‘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我正是學習了鐵人精神並把它貫徹於自己的工作之中。”

1999年11月21日,“回收一號”成功護航“神舟一號”凱旋。

幾年後,“回收一號”再次承擔史無前例的重任。2003年10月16日6時07分,“神舟五號”飛船在繞地球14圈飛行之後,即將著陸在內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回收場。此時,“回收一號”早已準備好。

一直守在指揮艙裡,屏息凝神緊盯屏幕的史仁杰驟然間覺得心臟急速跳動——8年嚴寒酷暑,無數日日夜夜,即將迎來成果的檢驗。

“‘回收一號’發現目標!”隨著操作員激動的聲音,一個明亮的橘紅色火球衝破晨曉,“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出現了!6時23分,飛船落地,宇航員楊利偉走出艙門。指揮艙內外一片沸騰,史仁杰也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由於對“神舟五號”凱旋作出的重大貢獻,20多天後,史仁杰獲頒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不斷髮展。2003年,“神舟五號”昇天,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2005年,我國第一艘執行“多人飛天”任務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順利返回,中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7年,“神舟七號”在太空漫步,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神舟飛船每一次載譽歸來,在祖國的土地上第一個迎接它的,總是“回收一號”。護航神舟飛船的“回收一號”,創造了“十一戰十一捷”的佳績。

如今,“回收一號”已退役,史仁杰也已退休,但他依然在關注著祖國的航天事業,關注著雷達的發展。

他說:“2004年,我因肝癌進醫院做肝臟移植手術。我對所領導說:‘如果手術成功,我就再幹幾年,如果不成功,我走了,也不遺憾,因為該我乾的事都完成了。”結果手術很成功,病癒後的史仁杰,又工作了十年,承擔了多項重大任務,推動國家雷達事業實現了新的突破。真正退休以後,閒不住的他,又完成了一部60多萬字的技術文集,總結一生科研成果,為祖國的雷達事業留下寶貴的財富。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回首數十年科研光陰,史仁杰感嘆,“從來到23所的第一天起,我就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雷達事業。為了國家的利益,可以奉獻一切。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做到了!”(通訊員 陳佳佳 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初英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