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期」《富春山居圖》:多難無毀真容的千古名畫

「第308期」《富春山居圖》:多難無毀真容的千古名畫

錢塘江自浙江桐廬至蕭山聞堰一段,古稱富春江。富春江景色迷人,令歷代的文人墨客留戀陶醉,他們在這兒留下了無數的好詩名畫,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描繪富春江一帶初秋景色的《富春山居圖》便是其中有名的一幅。

黃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痴道人,晚號井西道人。本姓陸名堅,出生在常熟一個貧苦的家庭裡,後因出繼給永嘉(今溫州市)的黃氏為義子,故改姓更名。

在歷代畫家中,黃公望可以算是最大器晚成的一個,這與他的身世經歷大有關係。黃公望早年曾在杭州清清白白地做一個小官,後來卻無辜被上司的舞弊案件牽連入獄,多年以後才出獄的他看破紅塵,潛心於道教和繪畫。由於起步較晚,直到快70歲時才成名。

黃公望在書法、音律、散曲等方面均有造詣,但他最精的卻是山水畫。為了熟記自然風景,他常年揹著一個皮口袋在虞山、三泖、富春江一帶寫生,遇見好景便隨時摹記。他的山水畫被後人評為“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並影響了明清兩代的山水畫創作。黃公望的存世作品有《天池石壁》《九峰雪霽圖》和《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經過3年的努力才完成的不朽名作,他完成這幅長636.9釐米、寬33釐米的巨幅長卷時,已經是一個81歲的白頭老翁了。這幅被稱為“名作中的名作”的絕代名畫,問世以後卻幾經險難,直到今天還“身首異處”(臺灣、大陸各持一半)不得團聚。

「第308期」《富春山居圖》:多難無毀真容的千古名畫

秋水長天,層林盡染,雲蒸霞蔚,群山若帶——黃公望以優美的筆觸渲染出富春江美麗迷人的景色,其畫樸素自然,恬淡幽遠,畫意雖在圖內而詩韻猶在畫外,實為元代山水畫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火燒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問世以後,先被一個不知名的文人購藏。此後,名畫的去向無人知曉。直到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這幅畫才得以露面,被人以高價賣給了書畫家、鑑藏家沈周。沈周得此名畫,喜出望外,視如珍寶,在圖上矜印留念。

萬曆十四年(1596年),《富春山居圖》被大書法家、畫家、鑑賞收藏家董其昌購得。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萬曆年間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董其昌於畫上題跋後,收入其專藏精品的“四源堂”內。“四源堂”尚在時,畫卻流出董家,銷聲匿跡。

清朝初年,《富春山居圖》被宜興收藏家吳之矩重金購去。吳之矩,字問卿,喜愛收藏,家富萬貫。吳之矩得此絕世名畫,欣喜若狂,將它看作自己的身家性命一般。為了表達喜愛之情,他專門建了一座藏閣來珍存它,併為藏閣取名“富春軒”。

清順治七年(1650年)前後,吳之矩得了一場重病,死前,他對於自己的萬貫家私和其他藏品均能拋得下,惟獨捨不得這幅《富春山居圖》,吩咐家人把他唯一的侄兒吳子文叫來,拼了全身力氣說,他死前沒有什麼遺願,但必須將心愛的《富春山居圖》帶走。吳子文聽了叔父這話,驚得目瞪口呆。

僕人照吩咐將《富春山居圖》投進了床前熊熊燃燒的火盆中。吳子文急得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他看看畫,再看看病床上的叔發,真希望叔父立刻就能閉上眼睛。吳之矩見畫投入火盆,百般心願已了,便暫時閉上了眼睛養一養神。吳子文見機會難得,一把將《富春山居圖》從火盆中取出,並將另一軸不知名的圖卷投進了火盆。

吳之矩終於死了,但他至死也不知道,他帶人黃泉的,竟是一幅替代品。

被吳子文從火中搶回來的《富春山居圖》,除卷首部分略有燒灼外,絕大部分完好無損。這幅稀世之作,在吳子文的搶救下才免去了一難。

《富春山居圖》卷首略有燒灼的那一部分(長51.2釐米),被後來收藏的人給裁了下來。經過裱畫名手的精心修補後,這一部分竟然另成了一幅名作,被人更名為《剩山圖》。從此以後,《富春山居圖》便身首異處了,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300多年以後,那幅歷經許多收藏家保存的《剩山圖》,終於於1956年進入了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館保存。在對外展出時,人們從正面看,一點也看不出它曾受過燒傷,只有在正對光線看時,才能夠從畫面中看到兩個細長的蛋狀火燒痕跡。這兩處疤痕,再高的高手也不能將其掩蓋住,它是這幅名畫蒙難的見證。

「第308期」《富春山居圖》:多難無毀真容的千古名畫

《富春山居圖》局部

「第308期」《富春山居圖》:多難無毀真容的千古名畫

《富春山居圖》局部


御筆之下

《富春山居圖》在經歷了“火燒”的傳奇經歷後,陡然間聲譽鵲起,身價更增百倍。多年以後,這幅名畫才流出吳家。

乾隆帝登基以後,大力訪求、徵集流散各地的歷代珍品。公元1745年,後半部《富春山居圖》徵入內府,到了乾隆皇帝手中。自詡為“風流天子”的乾隆帝得到名畫後,大喜過望,愛不釋手,他當即將這幅畫歸入內府的上等品中,並矜上“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乾隆鑑賞”“三希堂清鑑璽”“宜子孫”等5印。畫卷上那蒼茫簡遠、雄放透逸的景色令乾隆帝詩興大發,他在畫卷的空白處題詩一首。

這一年是乾隆十年,在以後的50多年裡,乾隆帝總也忘不了這幅名山水畫,時時在畫卷的空白處寫幾句讚美之言,並加蓋“石渠重編”“石渠寶鑑”以及“太上皇帝”“古稀天子之寶”“八微耄耋之寶”等一個又一個圓形、方形、腰形的朱印。

中國的山水畫講究疏密得體,歷代的鑑賞家和收藏家喜歡在珍藏的名作上賦詩題詞,矜印留念,來表達對名品的珍愛。絕大多數人題賦時都選作品的尾部或不顯眼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提高原作的聲價。可是,乾隆皇帝對《富春山居圖》卻獨出心裁,在長達6米的鉅作上,有空必寫,填滿了所有的留白。這樣,就糟蹋了名畫,使這幅畫的價值大打折扣。沒想到《富春山居圖》在歷經火燒一難後,又遭到乾隆帝御筆塗鴉之難。

可是,誰也想不到,就在乾隆皇上得到這幅名畫的第二年,地方官又呈送一幅與真作無二的《富春山居圖》。乾隆皇帝京訝之餘,細細賞析,最後認定第一幅畫是真跡,第二幅是贗品。可是,由於“贗品”畫得實在太好了,簡直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所以乾隆帝並沒有把它退回去,也收進了內府珍藏。

清朝政府被推翻以後,這兩幅畫的真偽問題沒有了定論,持兩種不同意見的權威人士各持己見,爭了近100年。直到前些年,這樁官司才有了公斷。美術史專家們以有力的證據推翻了乾隆帝的錯誤判斷,認定後來入內府的《富春山居圖》才是黃公望原作。如今,真跡與仿作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這更是令人想不到的結果,那幅被乾隆帝的御筆多次親倖,塗抹得價值無幾的畫卷,竟然不是真跡,而真品卻直被當作贗品,完好無損地保存著,這真是《富春山居圖》的萬幸,也是中國美術的萬幸。

「第308期」《富春山居圖》:多難無毀真容的千古名畫

《富春山居圖》局部

「第308期」《富春山居圖》:多難無毀真容的千古名畫

《富春山居圖》局部


南移西遷入臺

《富春山居圖》自乾隆朝被徵人內府後,就一直在清宮珍存,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將清王朝推翻,這幅名畫才重新換了主人。

1925年10月,由清皇宮改成的北平(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富春山居圖》有幸未被末帝溥儀及眾太監宮女盜出皇宮,也在展覽品之列。可是,好景不長,日軍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北平的形勢岌岌可危。如果北平一旦淪陷,數十萬件文物國萃勢必落入敵人之手。為避免國寶遭受兵燹之災,南京內政部命令博物院將尚未清理完畢的幾十萬件文物從北平向南方轉移。

從1933年2月5日開始,直到這一年的秋季,2萬多箱文物分5批乘火車、坐輪船,經過數千裡跋涉,抵達上海。1936年底南京朝天宮故宮博物分院擴建工程完畢,文物又從上海遷運南京保存。

1938年8月13日,滬戰爆發,也就在這一天,故宮文物開始裝船西運。最後一批文物於12月9日離開南京,14日日軍就攻人了中華門。

此後,各批文物冒著戰火硝煙陸運或水運入川,轉移到樂山等處散存。

《富春山居圖》在隨故宮文物南遷、西遷途中,不斷與其他文物一起遭遇險情,自北平南遷途中就曾罹兩難:

第一次是在裝火車前。由於是夜裡裝車,古物陳列館裡燈光非常暗淡,倉庫角落中的一箱文物被人給漏掉了。直到火車快開時,這箱漏裝的文物才被人用地排子車拉著送來,不知道《富春山居圖》當時是否在這一箱中。

第二次是火車行駛途中,當滿載文物的火車行到河南衛輝附近時,車軸因摩擦起火,火勢兇猛,大有蔓延之勢。裝文物的木箱都是易燃之物,一旦火勢波及車箱,後果將不堪設想。幸好火車司機發現得早,將火及時撲滅。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散存於各處的幾千箱文物首先被集中到重慶,然後分別移交到南京故宮博物分院和正在籌建中的中央博物院。兩院於1948年5月至6月間舉行過聯合展覽,展覽會規模宏大,盛況空前。

1948年秋,南京政府已經四面楚歌,決定將文物精華遷臺。從那以後直到今天,《富春山居圖》同其它許多文物一起,蟄居寶島近半個世紀。隔著一條窄窄的海峽,《富春山居圖》首尾不能合併,什麼時候它們才能結束這種不能團聚的苦難呢?(原載於《塵埃歷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