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 滅絕於1883年

斑驢,學名:Equus quagga (Boddaert, 1785),馬科馬屬平原斑馬的一個亞種。又叫半身斑馬、擬斑馬,半身馬,普通斑馬的亞種,一般體長2.7米,尾巴近1米,重約410千克。是南部非洲一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滅絕於1883年。現時科學家通過克隆技術,期望能夠把這種已滅絕的動物重現世上。

這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 滅絕於1883年

斑驢

斑驢的外形特徵:

斑驢身上的條紋不象斑馬那樣遍佈全身,只是頭到身體的前半部有條紋,並且脖頸上的條紋延伸到它短而立直的棕毛上。它的身體後半部為黑色,而腹部和四肢卻為白色。斑驢脖子長,頭也長,而耳朵卻非常短小。斑驢的眼在腦顱的後方,這使它視野開闊,白天的視覺非常敏銳,,夜晚也可和狗、貓頭鷹的視覺相媲美。斑驢一般體長2.7米,尾巴近1米,重約410千克。

它與其它斑馬的區別就在於,通過斑驢身上前部僅有的斑紋與其它斑馬區別開來。在它身體的中部,條紋褪色變黑,條紋內部空間變寬,前肢是普通的棕色。

這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 滅絕於1883年

斑驢

斑驢的生活習性:

斑驢生活在非洲廣闊的草原地帶,主要以草為食,也食樹皮、樹葉、芽、果實和根。不論白天和黑夜,它們都要覓食,覓食要耗去一天60%以上的時間。斑驢沒有永久性群體,暫時聚集雖也常見,但大多成年公驢是在很大的領域範圍內獨自生活。

在自然界中。斑驢常和牛羚、鴕鳥混群吃草,並一同作戰,共同抵禦共同的敵人——獅子。在寬闊的草原上對付捕食者的偷襲何談容易,幾種動物組合之後,憑藉鴕鳥的視力、牛羚的嗅覺、斑驢的聽力,取長補短,所以能夠有效的禦敵。正因為如此,斑驢才很少被天敵捕食。

這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 滅絕於1883年

斑驢

斑驢的分佈地區:

斑驢生活在非洲廣闊的草原地帶,在南非從好望角到奧蘭治的遼闊草原上。

斑驢的滅絕原因:

斑驢由於肉質鮮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獵食的對象,但原始狩獵方法並沒有給斑驢群體以致命打擊。

19世紀初期,歐洲人的到來才給斑驢的生存帶來了威脅。歐洲人並不象當地人那樣喜食斑驢肉,而是看中了斑驢亮麗的皮毛。他們大量獵殺斑驢,剝下皮做成標本運回歐洲市場出售,當時歐洲人看到如此美麗的動物都倍感興趣,於是許多人收購斑驢標本,一時斑驢標本價格昂貴。由於利益的驅使,也使更多的人來到非洲獵殺斑驢,使斑驢數量進一步大量減少。

到了19世紀70年代,斑驢已經所剩無幾了,這時歐洲人就捕捉活斑驢運到歐洲,試圖人工飼養繁殖。到了1880年同,人們再也捕捉不到野生的斑驢了,而運到歐洲的活斑驢因不適應生存環境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了。

這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 滅絕於1883年

非洲大草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