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东北没有企业家?

谁说东北没有企业家?

这篇稿子,说的又是一些悲伤的故事!

但其中也不乏希望的色彩。

不久前,我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视频,是吴晓波对潘石屹的采访。

吴晓波说:

我前两年一直就想写本书,但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写出来。就是企业家与中国社会。我觉得,这几十年企业家的整体出现,实际上是中国公民社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今天,企业家有两千多万人,如果站在2018年回过头来看,你觉得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潘笑了笑说:

我觉得还是挺明显的。我照了一本企业家的照片,如果是要做上一个中国地图,把中国每一个省都放里面,每一个省有多少企业家会一目了然。

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东北没有企业家。

因为我们要到东北去办个展览,我找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企业家。结果就到东北请了一个刘积仁拍了一张照片。

吴晓波哈哈大笑,又想了想说:王健林是。

潘石屹反驳道,王健林已经到全国来了。就是真正在东北发展的企业家,还真的是比较少的。所以你刚才说,就是企业家和中国社会,这个画面太大了。

具体起来就是,什么地方企业家多,什么地方的就业问题、经济发展的问题都解决了。

什么地方没企业家,什么扶贫问题就来了,各种问题就都来了。

吴晓波若有所悟,点了点头赞道,你这个细节很好,你是从本子里看到了这个现象,并且是完全无意识的。

就这样,摄影师潘石屹用照相机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东北没有企业家!

谁说东北没有企业家?

振兴东北是在2004年提出来的。

而从2003年至2012年,是东北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3年东北三省GDP总计12722亿元,到2012年达到50477亿元,是振兴初期的3.97倍,年均增长率12.5%。

这10年时间,是近几十年来东北历史上最好的改革时机。

但,错失了!

后来,南方周末做了长篇报道,直指:

对于新兴产业的转型失败,根源在于民营资本对东北的心存疑虑和不信任。

中国经济学界甚至对东北问题概括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结构性问题的非程序化处理”。

即有关人员通过差异化对待,谋求个人私利,增进个人权威,营造个人化的忠诚关系和信任关系。

这种文化环境,对外只能吸引投机者,而非真正的投资者。

对内只能孕育钻营者,而非企业家。

这句总结真是一针见血,拍案惊奇!

东北没有一个企业家,这是两个人的调侃之语。

可实际上,东北真的就没有企业家吗?

早先不说。比如伪满洲国时代,东北的经济如何繁荣,东北的企业又如何发达,甚至于当年的苏联拆除机器设备设施都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与代价。

而就是如此被破坏,49年新政权之后,东北凭借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依然是共和国的“长子”所在地。

即便到现在,东北的企业数量与规模也是不能无视的。

比如说,大庆油田、长春高新、一汽等等,在相关的领域内都是龙头企业之一。

只是,在这里,我以为国企或者说是国有控股的企业,其高管层或者董事会成员都不应该称作是企业家的。

毕竟,如今的国企或者国有控股企业的高管都是“红头文件”任命的“领导干部”。

也许这些“领导干部”在企业的管理中,履行的是企业家的职责,或者能够将企业经营管理得“红红火火”,然而,他们却不能被当做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当然了,“国有”这两个字就已经注定了这样的企业,也只是一种有着政府背景与资源的特殊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或者有垄断资源,或者有垄断政策,根本不是市场经济中,需要凭借竞争才能生存的企业。

而且,国有企业的高管,与政府官员时常处于一种“轮换”状态。

一个行政官员的能力与心态,也能胜任一个企业的职责时,这样的人,又怎能是一个企业家呢?

谁说东北没有企业家?

如此以来,我以为有且只有民营企业的“领导人”,才能称作为企业家。

之所以用打引号的“领导人”来定义,是因为在国内有特色的市场经济中,能够创业成功并发展壮大的企业,其创始人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用企业的“领导人”来衡量其价值,才算得上是名符其实的。

那么,我们按照最新公布的2017年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来举例,

看看东北究竟有没有企业家?

从地区分布来看,民营企业500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

其中浙江有120个,江苏82个,广东60个,山东57个。四个直辖市重庆民营企业500强最少,其中北京14个,上海13个,天津13个,重庆11个。

而东北地区呢?吉林一个没有,黑龙江有1个,辽宁有5个民企进入500强榜单。

与浙江相比,东北地区的民营500强企业的确是非常的少。尤其是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的进入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共有319家,占国内所有企业的6成以上。

相比较而言,要是说东北没有一个企业家,至少是不准确的。

毕竟,还有5家进入500强榜单的辽宁,特别是2017年营业收入高达2549.8亿的大连万达。

谁说东北没有企业家?

2016年以来,相继有东北特钢、大连机床、辉山乳业、丹东港、营口港……爆出巨额债券违约,动辄二三百亿元的银行贷款利息都还不上。

这里面有大型国企,更多的是优质民营企业。

东北为何缺少优秀企业家,为何出不了任正非?表面上,当然和国企占比较高有关。

国企好好干,或许能稳住局面。

真正振兴,还得靠优质的民营企业!

东北民企多是资源型的,整个矿山,占个码头。东北地区,资源配置还是政府。东北企业家有个共同点,和官员走的特别近,官员一倒,企业也就到头了。

没有人做不大,有了人不安全,两难!

马云在浙商大会上提醒浙商,一定不要和官员走的太近。而东北政商关系多年来浑浊不堪,虽有整治,起色不大。要么“亲而不清”,要么清而不亲。为了眼前,许多企业家本能选“亲而不清”,给钱啥都能办。

官员不出事,可以纵横捭阖,一出事,企业大伤筋骨,搞不好就是阶下囚。

其实,这些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一个地区能否出现企业家,这与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有关。实施市场经济的“营商环境”中,就能够出现真正的企业家;实施计划经济的体制中,只能说是厂长而已。

就如49年到改革开放前,国内能够称作企业领导干部的人不少,问题是这些人,谁又能算是企业家呢?

当年的亚洲烟王褚时健先生,算是够资格称作是企业家,可是没有国企背景的支撑,他领导的红塔集团又咋可能占尽政策的红利呢?

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判断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民企数量了。民企数量多,民企规模大的地方,其营商环境肯定是优良的。

比如说,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等,这些地区的民营经济发达,也可以判断这些地方富裕程度高。因为民企足以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而劳动力资源需求高的地方,就是人人能够安居乐业。这样的地方,人们的幸福程度自然也就高。

谁说东北没有企业家?

每次谈起东北企业、东北企业家,不少40岁以上的人,不经意间就会说起2000年左右华晨集团的实控人仰融。“如果仰融不出事,哪里有今天重庆汽车产业的风光!”

仰融的事儿比较复杂,也莫衷一是。有兴趣的,可自行问度娘。

让人唏嘘的是,即便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进入市场经济,东北也曾屡次站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解放思想之先,第一个国企破产、第一个股份制改造企业、沈大高速神州第一路,沈大都较早引进港商……

回头想来,东北几乎是错过了一个世纪。

转折点的前夜,东北的选择,距离长三角,距离珠三角,越来越远,甚至被中部河南、湖北、湖南远远甩在了后面。

显然,一个地方是否有企业家,关键的是与营商环境有关。

营商环境好,企业家就多;否则的话,人们用脚投票的地方,要是夸张点的说,就真的如潘石屹先生所言,东北没有一个企业家了。

谁说东北没有企业家?

东北应该学习天津市,要有“企业家老大”的意识。

因为企业家不是剥削者,而是创造者。

他们来到东北,是给东北人兜里装钱的人。

企业家是东北的贵宾、上帝,

善待他们,东北才能有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